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聚焦学生品格和能力培塑的家校共育微故事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徐慧

苏州市吴江区云龙实验学校

品格与能力培塑是引导个体塑造健全人格、提升成长能力的教育实践,其培育过程需构建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家校共育微故事课程以学生真实案例为素材,通过 " 观察记录—分析挖掘—复盘反转—实践反思" 的闭环研究路径,将品格和能力培塑融入学生日常教育场景。本文结合学校德育 " 云" 课程特色,通过 4 个典型案例,阐述课程的实践策略与研究成效,为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提供可操作的实施途径。

一、破局随迁子女困境:从 " 边缘游离" 到 " 主动融入" 的蜕变

案例:七年级随迁学生小凡从江北转学至吴江后,频繁出入台球室、在校外抽烟,亲子冲突频发。追溯根源,小凡小学阶段由老家祖父母抚养,曾多次卷入打架事件导致学业脱节;转学后因教材版本差异、学习基础薄弱产生挫败感;父母为务工人员,每天亲子沟通不足 15 分钟为常态,常将其与成绩优异的姐姐对比,斥责数落加剧其逆反心理;新结识的外班“同伴”带来的情绪慰藉使其沉溺不良场所,逐渐成为班级 " 边缘人"。

家校共育实践路径:

1.“三阶家长沙龙”精准赋能

基础阶段:依托学校“拨云见日”润心亭两大心理扶持项目—— 家长沙龙和特需生个辅,邀请小凡妈妈参与“随迁家庭适应力家长吐槽会”,用“问题树”工具梳理,同时,针对孩子在情绪调节、社交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安排心理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形成家校协同的品格培育支持链。

进阶阶段:组织 " 家庭叙事工作坊 ",指导家长用“时间轴”记录小凡的成长微故事,如“今天主动分享了转学后的第一个开心事”,替代以往的批评说教,同步建立“家校沟通手册”,每日由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家长填写孩子在校的进步点滴。

核心阶段:安排小凡妈妈参加“家长课堂”和“家庭教育故事分享会”,同时指导家长针对孩子“同伴从众”心理,采用“正向替代”干预法,依据孩子运动或才艺兴趣,引导其加入对应兴趣培训,以匹配的新社交场域和积极同伴关系稀释不良小团体的影响。

2.”云课程”融入式适应计划

借力“云龙少年说”:为小凡设计“我的成长突围记”主题宣讲,通过分享适应新环境的真实经历,展现面对陌生环境时的勇敢尝试与坚持,在讲述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传递责任感与励志力量,让同伴见证其成长蜕变。

联动“搏云立格”公约管理:让其担任“课堂纪律,人人守约”这一期班级公约的“小法官”值日岗角色,在监督与践行规则中强化责任意识,在“律己”与“导人”的双重实践中强化集体归属感,逐步实现从个体自觉到融入集体的成长进阶。

嵌入积极心理班会课:开展“慧沟通 悦成长”主题班会,设置“遇到烦心事如何与父母沟通”“周末如何与父母互动”等家庭场景,让小凡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沟通方式的效果,提升亲子沟通质量,缓解适应焦虑。

教育启示: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随迁子女的适应问题涉及家庭、学校、同伴等多个系统的互动。小凡的转变印证了教育场域的协同力量,也为同类教育场景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农场疗愈与专业指导:创伤心灵的修复工程

案例:小欣,初三插班生,因初一时父母未能兑现“将她转学到身边就读”的承诺,内心滋生被抛弃感,逐渐出现头痛、失眠等躯体应激性症状,沉迷于网络,经诊断为童年情绪障碍,休学一年,尽管家长全力投入治疗,却因亲子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小欣的病情反复。

家校共育实践路径:

1.”耕云传家”农场疗愈计划

安排小凡参与 学校 " 情绪菜园 " 管护,通过“给小羊梳毛和喂食”和“观察向日葵生长和割稻插秧”等低强度劳动,缓解焦虑情绪。

2. 家庭教育指导师三阶介入

评估阶段: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师借助“家庭互动量表”系统采集亲子互动数据,同时通过入户家访深入了解小欣家庭日常沟通场景,双管齐下精准分析亲子沟通模式。经综合评估发现,小欣家长存在“过度补偿型说教”问题——因过度关注孩子成长而陷入频繁说教、忽视孩子情感需求的沟通误区。

干预阶段:针对这一问题,开展 3 次一对一指导,遵循“先呼应、再共振”的原则,帮助家长与孩子在情感和认知上建立深度连接。尝试采用“观察描述 +情感标注 + 需求确认”的回应方式,例如当小欣因考试失利哭泣时,家长可回应:“你现在眼眶通红(观察),是不是对这次成绩不满意感到难过?(情感标注)需要妈妈为你做点什么吗?(需求确认)”。这种回应方式能能快速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和“努力可控”的成长型思维,

巩固阶段:为确保干预效果持续深化,我们组织“家校共育微故事说”活动,邀请小欣家长积极参与,以小欣“亲子沟通日记”为典型素材,分享沟通方式转变带来的亲子关系改善,让更多家长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教育启示:埃里克森 "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提示我们,青少年期的自我认同需要情感与理性的双重滋养。小欣在农场劳作中学会与自己和解,在亲子对话中重建信任,在正向激励中看见成长的可能,这一切都成为家校协同将创伤转化为成长动能的见证。

三、情景演绎与公约共守:叛逆期亲子的沟通技巧

案例:小柴,因卧室脏乱与母亲冲突冷战,甚至出现自残行为。家长反映“说什么都不听”,孩子则认为 " 妈妈只会指责"。观察发现,家庭沟通陷入“命令——反抗”的恶性循环。

家校共育实践路径:

1.“家长课堂”情景剧场

编排情景 AB 剧:A 剧还原“妈妈指责孩子房间乱”的冲突现场,B 剧展示“共同制定整理计划”的解决过程,“客观描述观察——真诚表达内心感受——清晰阐述需求——明确提出请求”非暴力沟通模式积极介入,通过“观众投票 + 演员分享”,让小柴和母亲看到沟通方式对亲子关系的深刻影响。

2.“搏云立格”家庭公约

指导小柴家庭制定“卧室公约”,参照学 " 桌净境雅 美室共守 " 班级公约的框架,明确“每日整理 5 分钟”“周末大扫除”等具体条款,制订“家庭会议”制度,将每周六晚定为亲子议事时间,使孩子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家庭决策参与者,在角色体验中理解责任内涵,主动承担家庭事务。

教育启示:小柴家庭亲子关系的转变印证了人际互动中,沟通策略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关系距离。这一案例深刻说明:家校共育的关键,在于引导亲子在沟通中实现策略的积极适配,在规则共建中培育责任的自主意识,让理解与协作成为亲子互动的自然状态。

四、职业探索与优势激活:厌学少年的成长觉醒

案例:小王因学业基础薄弱产生厌学情绪,执意辍学做美团外卖员。家长带其体验求职碰壁后,孩子虽返校但动力不足。观察发现,他在班级事务中表现积极,存在“能力优势未被看见”的困境。

家校共育实践路径:

1.”云龙家长职业生涯说”赋能

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职业的真实面貌,班级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来校举办“职业能力解码”讲座。在讲座中,骑手家长将结合自身经历,深入解析外卖行业的日常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突发实践应对技能,重点分析“路线规划需运用数学知识”“与客户沟通需具备语文能力”等内容,从而让小王明白“体力劳动同样需要知识支撑”。

2.“多元角色”能力激活计划

他嗓音洪亮,就让他在运动会中担任班级领队,负责队形管理与口号发布;他组织能力突出,就让他在“搏云探宇”科技节期间承担场地布置协调工作;他金点子时不时迸发,就让他参与“拏云聚智”班委议事会,针对“文明就餐 力践光盘”班级公约方案积极献策,他提出的“分组监督,积分奖励”方案获全班同学认可;责任心强,就让他担任多期班级公约的值日班长。

3.”进步阶梯”可视化评价

参照学校“公约之星”评选机制,特制定“小王成长阶梯”评价体系:从“课堂守纪”的基础层,到“按时交作业”的进阶层,再到“主动提问”的示范层。每达成一个层级,便在班级“光荣榜”为其贴星,家长同步在“家庭表现进步榜”予以记录,详细标注其达成的成长层级与具体进步表现,形成与班级评价相互呼应、内容互补的家校协同评价合力。

教育启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密码。小王在职业探索中发现知识的价值,在角色体验中激活内在潜能,在阶梯评价中感受进步的喜悦。这些发生在课堂内外的真实改变,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家校共育的真谛,在于用多元的视角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成长的动力从心底自然生长。

四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像四片拼图共同勾勒出家校共育微故事课程的模样。这些散落在校本课程里的教育瞬间,渐渐汇聚成可复制的经验:当 " 云" 系列课程成为家校共育的纽带,当成长故事转化为可借鉴的资源,当家长与教师在协同中共同成长,教育便有了直抵心灵的温度与力量。这正是我们深耕家校共育微故事课程的初心——让每个孩子的品格都能在家庭与学校的滋养中自然生长,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始终聚焦孩子的真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