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其纾解
朱琳子 李光
郑州科技学院
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将其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多元碰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部分高校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养成”等现象,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不入心”。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构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育人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时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共识、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准则。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意识形态工作前沿,肩负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深入探讨其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时代价值,对落实立德树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及青年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从国家战略层面,它是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压舱石”。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使不同思想文化交流频繁,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威胁青年价值观。高校作为思想传播地,若不能有效引导,将带来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将其融入教育教学,能帮学生筑牢信仰,增强“四个自信”,为国家发展提供思想保障与人才支撑。
从高校育人使命层面,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核心纽带。传统高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部分学生“高学历低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层面提供完整价值框架,贯穿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等环节,可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二、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尽管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制约着教育实效性的提升,需从教育理念、方法、环境及机制等多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教育理念层面,存在“重知识轻价值”的倾向。部分高校仍将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于专业技能传授,将思政课视为“副科”,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资源投入上明显不足。例如,一些理工科院校为突出专业特色,压缩思政课学时,原本计划开设的系列思政专题课程被大幅削减,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被边缘化。同时,部分教师受功利化教育观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分数与就业,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像有的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时,仅围绕考试重点和就业技能展开,对于课程中蕴含的诚信、责任等价值元素只字不提,使得教育过程“见物不见人”,学生难以从知识学习中感悟价值真谛。这种理念偏差直接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悬在空中”,无法落地生根。
教育方法层面,存在“灌输式”与“形式化”的双重困境。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学仍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案例陈旧、语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解“爱国”主题时,若仅停留于历史上的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等事件复述,而未结合当代青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科技自立自强中航天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文化传承创新里非遗传承人的坚守等,则难以引发学生共鸣。另一方面,实践活动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一些高校为完成任务组织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但缺乏系统规划与深度指导。比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去社区进行志愿服务,只是简单安排打扫卫生等工作,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为社区带来更持久的积极改变,学生参与后收获有限,甚至出现“打卡式”参与,导致价值观教育流于表面。
教育环境层面,网络文化的冲击与校园文化的弱化构成双重挑战。随着互联网普及,网络空间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阵地,但其中充斥的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直接冲击。例如,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歪曲抗美援朝历史事实、宣扬过度消费的功利价值观,易使涉世未深的学生产生认知混乱。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价值引领,社团活动、学术讲座等过于注重娱乐性或学术性,忽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如有的学校举办的社团活动多是唱歌跳舞比赛,学术讲座也仅聚焦于专业前沿知识,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融入其中,导致校园环境“价值失焦”,难以形成潜移默化的育人氛围。
三、纾解路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是破解当前高校教育“重知识轻价值”“知行脱节”等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一机制需以系统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为核心,通过理论深化、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和技术赋能的有机融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表面渗透”向“深度融入”转变,最终实现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的育人目标。
理论深化是长效机制的基础支撑。当前部分高校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泛、脱离实际,根源在于对理论内涵的阐释缺乏深度与温度。高校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内在关联,结合“四史”教育开发本土化、生活化的案例库。例如,将“爱国”精神与脱贫攻坚、抗疫斗争等时代主题结合,以黄文秀放弃大城市机会、投身家乡脱贫攻坚事业,最终献出宝贵生命的感人故事为蓝本,通过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从真实故事中感受价值力量。又如,把“敬业”精神与大国工匠的事迹相联系,讲述“火箭焊接大师”高凤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为火箭发动机焊接“心脏”的卓越贡献,使学生深刻理解敬业的内涵。同时,建立“理论导师 + 实践导师”双轨制,鼓励思政课教师与行业模范、道德典型共同备课,用“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的双重表达增强理论说服力。
实践养成是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知 - 情 - 意 - 行”的完整链条,高校应构建“课堂 - 校园 - 社会”联动的实践体系。在课堂层面,推动专业课“课程思政”全覆盖,例如工科课程嵌入“科技伦理”案例,以某科研团队为追求短期利益而罔顾科研伦理,最终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为警示,强化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医学课程强化“医者仁心”教育,通过分享抗疫期间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逆行而上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在校园层面,打造“一院一品”文化品牌,通过红色经典诵读、志愿服务积分制等活动,将价值观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的日常行为。比如某高校法学院开展“模拟法庭进社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治观念。在社会层面,建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社区治理观测点”等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基层调研、参与公共服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对“和谐”“公正”等价值的认同。
制度保障是长效机制的根基所在。高校需将价值观教育纳入战略规划,建立“目标管理 - 过程监督 - 效果评估”闭环体系。例如,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学生价值观成长档案”,通过大数据跟踪其思想动态;将育人成效纳入教师考核、学院评优指标,形成“软约束”与“硬指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同时,完善风险防控机制,针对网络谣言、历史虚无主义等挑战,建立“舆情监测 - 快速响应 - 正向引导”流程,及时化解思想困惑,守护意识形态安全。
技术赋能为长效机制注入新动能。高校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例如,开发“价值观教育元宇宙平台”,通过虚拟仿真重现革命历史场景,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感悟信仰力量;运用算法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推送“诚信教育微电影”“法治案例动画”等内容,实现精准滴灌。
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理论深化、协同育人、方法创新、制度保障等多维度发力。高校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堵点痛点,通过构建长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表面渗透”向“深度融入”转变,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创新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靖 , 李翔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J]. 华章 , 2025, (02): 108-110.
[2] 闵怡 , 隋红 , 潘道雍 , 等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体育教学全过程对策研究 [J]. 青少年体育 , 2024, (04): 40-43.
[3] 冯国胜 . 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研究[J]. 体育科技 , 2024, 45 (02): 129-131+134.
[4] 骆郁廷 , 郭莉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10):73 - 76.
[5] 冯刚 , 朱宏霜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J]. 思想教育研究 ,2015(02):12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