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挖掘
梁婷
重庆市丰都县第一小学校
摘要:在新课标强调学科融合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美术瓢画作为兼具民间艺术特色与实践创新性的艺术形式,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更能从文化传承、思维发展、审美提升、情感培育等多维度挖掘育人功能。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其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方面的价值,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美术瓢画;育人功能
一、美术瓢画的艺术特性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点
瓢画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天然葫芦瓢等为载体,通过绘画、雕刻等手法展现民俗故事、山水花鸟、吉祥图案等内容,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其独特的艺术特性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契合之处,为跨学科育人提供了丰富可能。
瓢画的“故事性”与语文的“文本解读”相契合。许多瓢画作品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题,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而这些内容往往与小学语文课文(如三年级《嫦娥》、四年级《牛郎织女》节选)高度关联。通过瓢画创作,学生可将课文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视觉形象,加深对文本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实现“从读到画、以画悟文”的深度解读。
瓢画的“实践性”与语文的“表达运用”相契合。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读懂”,更要求学生“会说、会写、会用”。瓢画创作需要学生先梳理文本逻辑,再设计画面布局,最后通过画笔呈现想法——这一过程本质上是“语言内化→思维转化→视觉表达”的过程。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后,学生可通过瓢画描绘“秋天的色彩”“秋天的景物”,并为作品撰写解说词,既锻炼了绘画能力,又提升了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瓢画的“文化性”与语文的“文化传承”相契合。瓢画承载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如葫芦瓢象征“福禄”,图案中的牡丹象征“富贵”、喜鹊象征“吉祥”等。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瓢画,可引导学生在了解艺术形式的同时,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如通过绘制 “春节主题瓢画”,结合课文《北京的春节》,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文化意义,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小学语文与美术瓢画跨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挖掘
(一)助力文化传承,培育文化自信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要求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美术瓢画作为民间传统文化载体,与小学语文结合,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触摸传统文化,在艺术实践中传承文化基因。
在教学实践中,可围绕“民间故事”“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主题设计跨学科活动。例如,在五年级“民间故事”单元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课文,梳理故事脉络与关键场景;再介绍瓢画中“民间故事题材”的创作特点,展示传统瓢画作品中的故事呈现方式;最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课文中的经典场景(如 “断桥相会”“化蝶”)进行瓢画创作,并撰写“瓢画故事解说卡”,注明画面元素的文化寓意(如用“荷花”象征纯洁的爱情,用“彩虹”象征跨越生死的联结)。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民间故事的文学价值,更通过瓢画创作接触了传统民间艺术,了解了“葫芦文化”“图案寓意”等民俗知识。当学生看到自己绘制的瓢画作品被展示并能向同学讲解背后的故事与文化时,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便会自然生发,实现“文化认知→文化实践→文化认同”的育人闭环。
(二)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创新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美术瓢画创作需要学生将文字信息转化为视觉形象,这一过程需经历“文本分析→构思设计→动手创作→修改完善”的思维链条,能有效锻炼多种思维能力。
以二年级《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为例,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梳理课文中的 “时间顺序”与“形态变化”,锻炼逻辑思维;再思考如何在圆形的葫芦瓢上呈现“动态过程”——有的学生选择“环形布局”,按顺序绘制小蝌蚪的四个成长阶段;有的学生选择 “对比布局”,将“小蝌蚪”与“青蛙妈妈”分别画在瓢的两侧,中间用“水草”连接,体现“找妈妈”的主题;还有学生在瓢把处绘制 “荷叶”,增加画面的完整性。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如何布局更合理”“如何添加细节更生动”,这不仅锻炼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更激发了创造性思维。
(三)提升审美情趣,培育人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课文内容的美,培养审美情趣”。美术瓢画作为视觉艺术,能让学生在色彩、线条、构图的运用中感受美、创造美,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培育人文素养。
《观潮》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为让学生感受文字中的“画面美”,教师可设计“瓢画绘大潮”活动: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色彩词”(如“白色”“灰色”)、“动态词”(如“移”“奔”“卷”),感受潮水的形态与气势;再讲解瓢画中“动态场景”的绘制技巧,如用“曲线”表现潮水的流动,用“浓淡对比”表现潮水的层次感;最后让学生自主创作,并分享“我的瓢画如何体现大潮的美”。
在创作与分享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用美术语言表达“文字美”,更在感受大潮雄伟之美的同时,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这种“美”与“善”的结合,正是人文素养的核心。
(四)强化实践能力,落实“知行合一”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运用中提升能力”。美术瓢画创作是一项“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 “知行合一”。
在三年级“观察日记”单元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瓢画设计“观察→绘画→写作”的实践链条: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如蚂蚁、蝴蝶、金鱼),记录其外形、动作、生活习性;再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绘制在葫芦瓢上,注意突出动物的 “特点”(如蚂蚁的 “细腿”、蝴蝶的“花纹”);最后以“我的瓢画小动物”为题,撰写观察日记,要求将“绘画时发现的细节”(如“蝴蝶的翅膀上有细细的纹路,像透明的纱”)融入作文中。
三、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与美术瓢画的跨学科教学,不仅是对“学科融合”要求的积极响应,更是对语文育人功能的深度挖掘。这种教学模式以瓢画为载体,将语文的“读、写、说”与美术的“观、画、创”有机结合,在文化传承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思维碰撞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审美实践中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了“以跨学科之形,育核心素养之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嫣琳.读中国故事 润传统文化——课内外融通视野下中国原创绘本资源整合策略探寻[J].求知导刊,2021,No.276(24):10-11.DOI:10.14161/j.cnki.qzdk.2021.24.005.
[2]张丹. 小学美术与语文综合教学研究[D].合肥师范学院,2020.DOI:10.27829/d.cnki.ghfsy.2020.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