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监控系统在提高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质量中的作用
周建忠
430725199212158018 湖南湘建智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智能化监控系统在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质量提升方面的关键作用。阐述其涵盖施工过程监控、结构健康监测及环境影响监控等多方面功能,分析其具有实时性、精准性和全面性的显著特点。探讨系统在保障工程安全、优化施工流程、延长结构寿命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并研究其面临的数据安全、技术兼容及成本效益平衡等挑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为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建设借助智能化监控系统提升质量提供全面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智能化监控系统;道路工程;桥梁隧道工程;工程质量
0引言
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出现了“互联网 +”的发展趋势,借助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水平。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难度的日益增加,传统的质量监控手段已难以满足现代工程的高标准要求。智能化监控系统的出现,为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它依托先进的传感器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能够对工程建设与运营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精准且全面的监测与管控。在施工阶段,可对材料质量、施工工艺等关键环节进行严密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确保工程结构的稳固性与可靠性。通过智能化监控系统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延长工程使用寿命,还能优化交通资源配置,提升交通运输的整体效能。因此,深入研究智能化监控系统在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质量中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实践应用价值,借助其加强对采矿流程的监控能力和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掌握实时动态数据,提高对煤矿生产安全风险的把控性。
1智能化监控系统概述
1.1系统构成要素
智能化监控系统主要由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模块、数据处理中心与监控终端等部分构成。传感器网络分布于道路与桥梁隧道的关键部位,如桥梁的桥墩、梁体,隧道的衬砌、拱顶等,用于采集各类物理参数,包括应力、应变、位移、温度、湿度等。数据传输模块借助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快速、稳定地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运用先进的算法与数据分析模型,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存储,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监控终端则为工程管理人员提供直观的监控界面,使其能够实时查看工程状态数据、接收预警信息等,以便及时做出决策与响应。
1.2工作原理
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对工程结构与环境参数进行实时感知。例如,应变传感器可检测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温度传感器可监测环境温度变化对工程材料性能的影响。采集到的数据被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后,经过数据清洗、整理与分析,与预设的阈值进行对比。一旦数据超出正常范围,系统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并通过监控终端向相关人员发送预警信息,同时提供数据异常的位置、类型及可能的影响程度等详细信息,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
1.3主要功能特点
智能化监控系统能够不间断地采集、传输与处理数据,实现对工程状态的实时监控。无论是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还是运营期间的环境影响,都能在第一时间被系统捕捉并反馈,使工程管理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工程动态,迅速应对突发情况,有效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借助高精度的传感器与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系统可精确测量各类物理参数,并准确判断工程结构的健康状况。例如,在桥梁监测中,能够精确到毫米级的位移监测,为评估桥梁的承载能力与安全性提供可靠依据,确保工程质量的精准把控,减少因测量误差或误判带来的潜在风险。该系统可对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的多个方面进行监控,涵盖施工阶段的材料质量、施工工艺,以及运营阶段的结构性能、环境因素等。不仅可以监测结构的力学性能,还能对环境湿度、温度、风速等因素进行监测,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工程质量的综合影响,为工程质量的全方位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2在道路工程质量提升中的作用
2.1施工过程监控
智能化监控系统可对道路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实时监测。例如,通过传感器对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压实度等参数进行监测,确保材料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当温度偏离最佳施工范围或压实度不足时,系统及时预警,促使施工人员调整施工工艺,保证道路基层与面层的施工质量,防止因材料质量问题引发道路的早期损坏,如裂缝、坑洼等。在道路施工过程中,系统对施工机械的运行参数、施工速度、摊铺厚度等进行监控。例如,通过对摊铺机的运行数据监测,可确保摊铺厚度均匀一致,避免出现厚度不均导致的路面平整度问题。同时,根据监测数据对施工工艺进行优化,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减少因施工工艺不当造成的道路质量缺陷,如波浪形路面、离析现象等。
2.2道路使用状况监测
系统通过安装在车辆上的传感器或固定在道路沿线的监测设备,对路面的病害进行实时监测。例如,利用激光平整度仪检测路面的平整度,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检测路面的裂缝、坑洼等病害。及时发现路面病害并准确定位,为道路养护部门提供准确的病害信息,便于及时安排维修养护工作,避免病害的进一步扩大,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智能化监控系统可对道路上的交通流量与车速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分析交通流量与车速数据,了解道路的交通运行状况,为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交通管制措施提供依据。例如,在交通高峰期,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信号灯配时,优化交通流,减少车辆拥堵与怠速时间,降低车辆对路面的磨损与破坏,间接保障道路质量。
2.3提升道路安全性与耐久性
通过对道路结构与使用状况的全面监控,智能化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发现道路的安全隐患,如路基沉降、路面破损、桥梁结构损伤等。在隐患尚未引发严重事故之前,系统发出预警,使相关部门有足够的时间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或加固,避免因道路安全事故对人员生命财产造成损失,保障道路的安全运营。系统提供的大量监测数据为道路养护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策略提供了依据。根据道路的实际使用状况、病害发展趋势等数据,养护部门可以精准确定养护时机、养护范围与养护方法。例如,对于病害发展缓慢的路段,可以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延缓病害的发展;对于病害严重的路段,及时安排大中修工程,提高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率,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增强道路的耐久性。
3在桥梁隧道工程质量提升中的作用
3.1桥梁结构健康监测
在桥梁的关键部位,如主梁、桥墩、吊索等安装应力应变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在车辆荷载、风荷载、温度变化等因素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情况。通过长期监测数据的分析,了解桥梁结构的受力特性与变化规律,及时发现结构的局部应力集中或异常变形情况,评估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与安全性,为桥梁的维护、加固或改造提供科学依据,防止因结构受力过大导致的桥梁垮塌等严重事故。利用加速度传感器对桥梁的振动特性进行监测,包括振动频率、振幅、阻尼比等参数。桥梁的振动情况反映了其结构的整体健康状况,异常的振动可能预示着结构存在损伤或外部激励过大。通过对振动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桥梁是否存在共振现象、结构是否松动或损坏等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或修复,确保桥梁在正常振动范围内运行,保障桥梁的安全与稳定。
3.2隧道施工与运营监控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智能化监控系统对施工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有害气体浓度、粉尘浓度、通风状况等。当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或通风不良时,系统及时发出警报,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进行监测,通过传感器监测围岩的应力、应变、位移等参数,及时发现围岩的坍塌风险,为施工支护提供依据,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有序进行,避免因施工安全事故影响隧道工程质量。衬砌是隧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隧道的使用寿命与安全性。智能化监控系统可对隧道衬砌的施工质量进行监测,如衬砌厚度、强度、密实度等。通过传感器在衬砌施工过程中采集相关数据,与设计标准进行对比,及时发现衬砌质量缺陷并进行整改,保证衬砌结构的完整性与承载能力,防止隧道衬砌出现开裂、渗漏等问题,提高隧道工程质量。
3.3保障桥梁隧道长期稳定性
智能化监控系统通过对桥梁隧道结构的长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结构健康评估模型,提前预测结构可能出现的病害。例如,根据桥梁的应力应变变化趋势,预测钢梁的疲劳裂纹发展;根据隧道衬砌的渗漏情况与围岩变形数据,预测衬砌的剥落、坍塌风险等。在病害尚未发生或处于早期阶段时,系统发出预警信息,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进行结构加固、病害修复等,避免病害的进一步发展,保障桥梁隧道的长期稳定性。基于系统的监测数据,对桥梁隧道的耐久性进行评估。分析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受到的各种环境因素与荷载作用的影响,预测结构的剩余使用寿命,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规划。例如,根据桥梁的腐蚀情况与混凝土碳化深度,确定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剩余年限,安排定期的防腐处理与混凝土修复工作。
4智能化监控系统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发展策略
4.1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智能化监控系统中,大量的工程数据在传感器、数据传输模块、数据处理中心与监控终端之间传输。为保障数据安全,需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数据处理中心存储着海量的工程监测数据,这些数据的存储安全至关重要。需建立严格的数据存储管理制度,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防护技术,防止外部黑客攻击与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同时,对数据进行定期备份,确保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保障数据的可用性与完整性,为工程质量监控与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在数据收集与使用过程中,涉及到工程相关单位与个人的隐私信息,如施工人员的身份信息、工程所在区域的地理信息等。应制定完善的隐私保护政策,明确数据收集的范围与目的,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使用数据,对涉及隐私的数据进行脱敏处理,避免隐私泄露对相关方造成不良影响,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4.2技术兼容性与集成难度
智能化监控系统涉及多种类型的传感器与数据采集设备,不同设备采集的数据格式、精度、频率等存在差异。需要开发数据融合技术,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多源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实现数据的互补与协同。例如,将结构应力数据与环境温度数据进行融合,更准确地分析温度对结构受力的影响,提高对工程质量评估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中,可能同时存在多个智能化监控子系统,如桥梁结构监测系统、隧道通风监测系统等。这些子系统需要与工程的其他管理系统,如项目管理系统、养护管理系统等进行集成与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然而,由于不同系统的开发平台、数据接口等存在差异,系统集成与对接难度较大。需制定统一的系统集成标准与规范,采用中间件技术等手段,促进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工程管理的整体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4.3成本效益平衡
智能化监控系统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包括传感器设备采购、数据传输网络建设、数据处理中心建设与软件开发等方面。对于一些资金有限的工程建设项目,高昂的建设成本可能成为应用智能化监控系统的障碍。因此,在系统建设规划阶段,需进行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工程的规模、重要性、使用年限等因素,合理选择监控系统的功能与配置,优化系统建设方案,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除了建设成本外,智能化监控系统的运营与维护也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包括传感器的定期校准与更换、数据传输费用、数据处理中心的运维费用、软件升级费用等。为降低运营与维护成本,可采用节能型传感器与设备,优化数据传输方案,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与自诊断能力,减少人工运维工作量。同时,建立合理的运维管理机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5总结
综上所述,智能化监控系统在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质量提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在应用过程中面临数据安全、技术兼容性与成本效益平衡等挑战,但通过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为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安全运营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监控系统将不断完善与创新,在未来的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英晗.桥梁隧道健康检测与智能管理系统的模式与发展[J].交通世界,2020,(34):10-11+14.
[2]刘家成.桥梁隧道健康检测及智能管理系统现状与发展[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9):189-191.
[3]杨国荣.基于物联网的铁路桥梁与隧道远程监控系统设计[J].甘肃科学学报,2020,25(02):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