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育野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法
朱冠军
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 277500
摘要:高中地理教育野外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地理素养意义重大。探讨其组织与实施方法,包括前期准备如规划路线、准备物资等,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引导、安全保障等,以及后续总结评价如成果展示、经验反思等,以实现野外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育;野外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方法
引言: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野外实践活动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践,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对地理现象的直观认知。然而,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与实施野外实践活动,是当前高中地理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前期准备
1.1活动规划
高中地理野外实践活动的前期规划需紧密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具体教学目标明确活动主题、路线与内容。首先要依据高中地理教材选取适宜的实践地点,如学习“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时,选择有明显流水侵蚀或风力堆积地貌的区域;学习“农业地域类型”时,选取周边典型的种植业或畜牧业产区,确保实践内容与课堂知识高度契合。接着需设计详细的活动路线,标注各观察点的位置、停留时间及探究任务,如在某河谷观察点安排20分钟,让学生记录河床形态、分析流水搬运作用对河床的影响。
1.2物资准备
物资准备需兼顾教学需求与安全保障,按“教学工具、安全用品、生活物资”分类筹备。教学工具方面,根据实践主题准备地形图、地质锤、放大镜、罗盘、土壤采样器等,如在地质地貌实践中,为每个小组配备一套地质勘探工具,方便学生实地测量岩层倾角、采集岩石样本;准备便携式投影仪或平板电脑,存储实践区域的卫星地图、相关地理知识视频,便于在现场补充讲解。安全用品要做到全面覆盖,包括急救箱、防晒帽、防滑鞋、雨衣、手电筒等,针对偏远地区实践,还需准备对讲机以保障通讯畅通。
1.3人员培训
人员培训需面向参与活动的教师与学生,分别明确培训重点。对教师的培训侧重实践教学能力与应急处理能力,组织教师提前勘察实践地点,熟悉各观察点的地理特征、教学重难点,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开展应急演练,如模拟学生受伤、迷路等场景,培训教师掌握伤口处理、人员搜救等基本技能,确保能及时应对突发状况。对学生的培训则围绕实践任务与安全规范,通过班会讲解本次实践的目标、各环节任务及要求,如在“土壤类型调查”实践中,教学生如何使用采样器采集土壤样本、如何记录土壤颜色与质地。
2.实施过程
2.1教学引导
教学引导是野外实践活动的核心环节,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驱动与现场指导帮助学生深化地理知识理解。到达每个实践观察点后,教师先结合现场环境提出针对性问题,如在山地梯田观察点提问“这里的梯田形态与当地地形、气候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知识展开思考;随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测量与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如学生困惑“梯田如何减少水土流失”时,教师可现场演示土壤在不同坡度的流失情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2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需贯穿野外实践活动全程,从出发到返程实现全方位管控。出发前教师再次清点人数与物资,确认学生着装符合安全要求;乘车过程中提醒学生系好安全带,禁止将身体部位伸出窗外。到达实践区域后,教师先划定活动范围,用警示标识标注危险区域,如陡坡、水域等,严禁学生进入。活动期间,各小组组长定时向教师汇报组员情况,教师通过对讲机与各小组保持联系,每30分钟清点一次人数。若遇到突发情况,如学生轻微受伤,教师立即用急救箱进行处理;若出现恶劣天气或复杂地形导致无法继续户外实践,立即启动备选方案,组织学生有序撤离至安全区域。
2.3活动管理
活动管理需通过合理的组织方式与纪律要求,确保实践活动高效开展。实行分组管理模式,每个小组由5-6名学生组成,设组长1名,负责协调组内任务分配与纪律维护,如在“城市功能区调查”实践中,组长安排组员分别记录商业区、住宅区的建筑特点与人口流动情况,确保分工明确。制定严格的纪律规则,要求学生遵守集合时间、不随意丢弃垃圾、不破坏实践区域的自然环境与公共设施,如禁止采摘植物、敲打岩石样本时避免过度破坏地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与反馈及时调整活动节奏,若某小组进度缓慢,适当给予提示;若学生出现疲劳状态,安排短暂休息。同时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如帮助体力较弱的同学携带物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保障活动顺利推进。
3.后续总结
3.1成果展示
后续的成果展示旨在让学生梳理实践收获,通过多样化形式呈现实践成果。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整理观察记录、数据与示意图,形成实践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实践目的、过程、观察结果与心得体会;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果展示作品,如PPT、手抄报、地理模型等,如在“地质地貌实践”后,小组合作制作当地地貌模型,并标注主要地质特征与形成原因。开展成果展示会,让各小组上台分享实践成果,介绍在实践中发现的地理现象、分析过程与收获,其他学生进行提问与交流,教师对各小组成果进行点评,肯定优点并指出改进方向,通过成果展示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实践所得,提升表达能力与总结能力。
3.2经验反思
经验反思需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展开,总结实践活动的优点与不足,为后续活动优化提供参考。教师层面,通过召开教研会回顾本次实践活动的规划、实施过程,分析在教学引导、安全保障、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是否存在某观察点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应急物资准备不充分等情况,讨论改进措施,如调整下次实践的时间安排、补充特定应急用品。学生层面,通过班会让学生分享实践中的感受与遇到的困难,如“在小组讨论中如何更好地达成共识”“面对复杂地理现象如何快速找到分析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收集学生对本次实践活动的建议,如是否希望增加某类实践主题、调整活动时长等,将反思结果融入后续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不断提升野外实践活动质量。
3.3资料存档
资料存档需对野外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与保存,为教学研究与后续活动提供依据。将活动规划方案、物资清单、人员培训记录、实践过程中的照片与视频、学生的实践报告与成果展示作品等分类整理,建立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存储在学校教学资源库,标注实践主题、时间、地点等信息,方便教师后续查阅与使用,如制作教学案例时引用实践中的照片或学生成果;纸质档案交由学校档案室保存,包括学生手写的实践报告、教师的反思记录等。同时对资料进行定期梳理,筛选优质的实践成果与活动方案,形成校本课程资源,为后续高中地理野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供参考,推动野外实践教学的常态化与规范化。
结束语:高中地理教育野外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实施,能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体验。通过科学的前期准备、有序的实施过程和全面的后续总结,可不断优化活动方案,提升活动质量,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地理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腾飞.高中地理野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N].北京科技报,2025-06-23(007).
[2]徐亚斓.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野外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
[3]冯文建.野外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