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模式增强小学语文学生口头表达技巧
宋会园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实验小学 527400
摘要:小组合作模式对增强小学语文学生口头表达技巧意义重大。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有更多表达机会,能在交流互动中锻炼胆量与思维。小组内的讨论、分享等活动,可促使学生学习他人表达优点,不断改进自身表达。合理运用此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口头表达的流畅性、逻辑性与感染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模式;小学语文;口头表达技巧
引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技巧是重要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表达机会有限。小组合作模式的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更丰富的表达环境。探讨小组合作模式对增强学生口头表达技巧的作用,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小组合作模式概述
1.1小组合作模式的定义
小组合作模式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标准划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引导下,小组成员围绕共同的学习任务,通过分工协作、交流讨论、互助互补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强调成员间的互动与分享,让学生在群体交流中主动思考、表达观点,进而提升学习能力,尤其为口头表达技巧的训练提供了多元场景,使学生从“被动倾听”转向“主动言说”,在协作中逐步掌握清晰、连贯、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1.2小组合作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小组合作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丰富的应用形式,且均与口头表达训练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可开展“文本解读分享”活动,小组内成员分别负责分析课文段落大意、梳理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再轮流分享观点,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成员依次描述西沙群岛的海水、物产等内容,共同拼凑完整的文本画面;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设置“生活场景模拟”任务,如“购物讲价”“看望生病同学”,小组内成员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对话练习应对实际交际问题;在写作教学中,组织“习作互评互改”小组,成员轮流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人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提出建议,在评价与反馈中锻炼准确表达观点的能力,每种形式都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口头表达机会。
1.3小组合作模式的优势
小组合作模式在提升小学语文学生口头表达技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相较于传统课堂中“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学生沉默”的情况,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达,避免因害怕“说错”而不敢开口的问题;在小组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更愿意主动分享想法,成员间的鼓励与包容能降低表达焦虑,帮助学生逐步克服表达胆怯;同时,为了让同伴理解自己的观点,学生会主动调整表达逻辑与语言,如在讨论课文主题时,会尝试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等句式梳理思路,在交流中自然提升表达的条理性与准确性,为口头表达技巧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2小组合作模式对学生口头表达技巧的影响
2.1增加表达机会
小组合作模式能大幅增加学生的口头表达机会,弥补传统课堂表达频次不足的问题。在传统语文课堂中,一节40分钟的课,教师提问次数有限,多数学生仅能获得1-2次简短发言机会,甚至全程无表达机会;而小组合作中,以4-6人小组为例,完成一项阅读讨论任务时,每个成员至少需要1-2次完整发言,如分享对课文某句话的理解、回应同伴的观点、总结小组讨论结果,单次活动人均表达时长可达3-5分钟。长期参与小组合作,学生能在持续的表达实践中熟悉表达流程,逐步掌握“清晰阐述观点”“有序分享感受”的方法,避免因缺乏练习导致的表达生疏、卡顿问题。
2.2锻炼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模式通过互动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为口头表达提供清晰的“内容支撑”。口头表达的流畅性与逻辑性,依赖于清晰的思维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倾听同伴观点、分析不同意见、梳理自身思路,才能形成有价值的表达内容。如学习《司马光》时,小组讨论“司马光为什么不用其他方法救同伴”,学生需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砸缸”方法的合理性,对比“喊大人”“拉同伴”等方法的局限性,在思考与辩论中,思维的条理性与深度得到提升;当学生能清晰梳理出“砸缸更快速、更直接”的理由时,自然能组织出逻辑连贯的口头表达,实现“思维提升”与“表达优化”的双向促进。
2.3培养表达自信
小组合作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自信,帮助学生克服口头表达的畏难情绪。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因害怕“说错被嘲笑”“表达不完整”,常存在不敢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小、紧张卡顿等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小范围的交流环境降低了表达压力,同伴间的平等互动减少了“被评判”的焦虑,如在“故事续编”小组活动中,即使学生续编的内容简单,同伴也会给予“这个想法很有趣”“可以再补充一点细节”的鼓励,而非否定或嘲笑;当学生多次在小组中获得正面反馈,感受到“自己的表达有价值”时,会逐渐增强表达的勇气,从“不敢说”到“愿意说”,再到“主动说”,表达自信逐步建立,进而在班级展示、口语交际等场景中也能从容表达。例如小组讨论“校园安全小建议”时,学生即使表达不流畅,同伴也会耐心倾听并帮忙补充,这种包容氛围让学生敢于尝试。长期坚持,学生不仅口头表达更流畅,还会主动发起小组交流,表达自信和沟通能力同步提升。
3实施小组合作模式的策略
3.1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是确保小组合作有效提升学生口头表达技巧的基础,需兼顾学生的能力差异、性格特点与互补需求。分组时可采用“异质分组”原则,将不同口头表达水平、性格特征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如让表达流畅的学生与表达胆怯的学生搭档,让逻辑清晰的学生与思路零散的学生组队,通过“以优带弱”促进共同进步;每组人数控制在4-6人,人数过多会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表达机会,人数过少则难以形成多元观点的碰撞;同时,考虑学生的性格适配性,避免将多个过于内向、沉默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防止小组讨论氛围沉闷,确保每个小组都有积极表达的“带动者”与愿意倾听的“参与者”,为口头表达训练创造活跃且包容的环境。
3.2明确任务
明确任务能让小组合作围绕口头表达目标有序开展,避免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在设计小组任务时,需将“口头表达要求”融入任务目标,让学生清楚“需要说什么”“怎么说”。如在“古诗赏析”小组任务中,明确要求“每个成员选择一句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画面,再说说这句诗表达的情感,分享时声音要洪亮,至少说2句话”;任务分配需具体到个人,如设置“发言人”“记录员”“补充员”等角色,“发言人”负责汇总小组观点并向全班展示,“记录员”整理同伴的表达要点,“补充员”针对发言人的内容补充细节,每个角色都有明确的口头表达职责,避免部分学生“只听不说”,确保人人参与表达实践,围绕任务目标提升表达技巧。
3.3教师引导与评价
教师的引导与评价能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方向与动力,帮助学生持续优化表达技巧。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需巡回观察各小组交流情况,对表达困难的学生及时引导,如当学生不知如何描述课文场景时,提示“可以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方面来说”;对表达逻辑混乱的学生,引导“先说说最主要的想法,再补充细节”。在评价环节,教师需聚焦口头表达的具体维度,如“表达是否清晰”“语言是否连贯”“是否能回应同伴观点”,避免笼统评价“说得好”或“说得不好”;同时,采用“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的方式,如“你描述的画面很生动,如果能按时间顺序说,大家会听得更清楚”,让学生明确进步方向;此外,鼓励小组内成员互评,如“你觉得他分享时哪个地方说得好,哪个地方可以改进”,在互评中提升学生的表达鉴赏能力与自我改进意识,推动口头表达技巧持续提升。
结束语:小组合作模式为小学语文学生口头表达技巧的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合理分组、明确任务及教师引导评价等策略,能充分发挥该模式的优势。在未来教学中,应持续优化小组合作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表达环境,助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乡锐.拼图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5.
[2]程慈航.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评价行为的现状研究[D].山西大学,2024.
[3]韩潘.小学第一学段语文口头作业设计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