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创新
梁晶晶
雷州市覃斗中学 524254
摘要:本文聚焦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创新,探讨该模式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班级管理现状及问题,提出创新的管理策略与方法,以提升班级管理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创新
引言:在初中班级管理中,传统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与管理理念,为班级管理带来新契机。研究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对优化班级管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1.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价值
1.1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为初中学生搭建了实践团队协作的平台,能有效提升其协作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小组需共同完成任务,如班级活动策划、卫生值日安排、学习互助,学生需明确自身角色,如组织者、执行者、协调者,在分工与配合中学会倾听、沟通与包容。例如小组负责班级文化墙设计时,成员需各自提出创意,通过讨论整合方案,有人负责绘画,有人负责文字撰写,有人负责排版,过程中需解决意见分歧、协调进度,逐步掌握“换位思考”“分工协作”的技巧,这些能力不仅适用于班级管理,更能为学生未来的社会交往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1.2促进班级凝聚力形成
小组合作学习能打破初中班级中“个体孤立”的状态,通过“小组联结班级”的方式促进班级凝聚力形成。班级管理中,小组作为基本单位参与活动,如班级辩论赛、运动会项目、公益志愿活动,小组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例如运动会中,各小组分别负责不同项目,如后勤保障、运动员助威、成绩记录,小组内成员为共同目标努力,小组间相互配合支撑班级整体表现,学生在过程中逐渐形成“小组荣则班级荣”的认知,将对小组的归属感延伸至班级,减少班级内部小团体对立,形成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
1.3优化班级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能将“竞争式学习”转化为“互助式学习”,优化初中班级的学习氛围。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依托小组构建学习互助机制,如“学困生帮扶”“学科互补”小组,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分享学习方法,基础薄弱的学生提出疑问,成员共同讨论解题思路。例如数学学习小组中,成员轮流讲解难题,有人擅长几何辅助线构建,有人擅长代数计算技巧,通过互补实现共同进步。这种模式能缓解学生对学习的焦虑,减少“藏私”心态,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让班级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提升整体学习效率。
2.初中班级管理现状与问题
2.1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初中班级管理多采用“班主任主导—学生服从”的模式,存在明显局限性。班主任包揽班级大小事务,如班规制定、班干部任命、活动安排,学生仅被动执行,缺乏参与感与自主权,易产生“班级管理与我无关”的消极心态。例如班规由班主任直接制定,学生未参与讨论,执行时易出现抵触情绪;班干部多由班主任指定,其他学生缺乏锻炼机会,导致班级管理成为“少数人”的责任。这种模式不仅加重班主任负担,还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难以形成持久的班级管理动力。
2.2学生个体差异管理难题
初中阶段学生在性格、能力、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传统班级管理模式难以兼顾个体差异,导致管理效果不均。传统模式采用“统一标准”,如相同的值日任务、一致的活动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如让内向寡言的学生负责班级演讲,让体能薄弱的学生参与高强度体育活动,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在学习管理中,未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节奏,统一布置作业、安排辅导,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弱的学生“跟不上”,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管理目标,甚至加剧学生间的差距。
2.3班级活动组织的困境
传统初中班级活动组织面临“参与度低、效果有限”的困境。活动多由班主任策划与主导,学生缺乏自主设计空间,活动形式单一,如主题班会、节日联欢,难以契合初中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导致部分学生被动参与、敷衍应付。例如班级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仅由班主任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播放视频,学生缺乏动手实践与互动环节,参与热情低落;活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无法融入活动,活动结束后也未形成持续的影响,难以通过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与学生能力。
3.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管理模式创新对策
3.1小组组建与管理创新
小组组建需兼顾“互补性”与“自主性”,管理需明确“权责边界”。组建时,班主任根据学生性格、能力、兴趣进行引导,避免“强弱分化”,如将组织能力强、细心、擅长沟通的学生分配到不同小组,确保每组都有多元能力支撑;同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部分组员,提升归属感。小组管理中,实行“组长轮换制”,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组长,负责任务分配、进度协调、问题反馈;制定“小组公约”,由组员共同讨论班级事务分工,如卫生值日、学习互助、活动策划,明确每位成员的职责,如卫生委员负责本组值日监督,学习委员负责本组作业检查,让小组成为自主管理的基本单元,减轻班主任负担,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3.2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创新
激励机制需突出“小组整体”与“个体进步”结合,评价体系需实现“过程性”与“多元化”。激励上,设立“优秀小组”奖项,如卫生之星、学习之星、活动之星,奖励为班级做出贡献的小组,同时设立“进步个人”奖项,表彰小组内进步明显的学生,如学困生成绩提升、内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避免“少数人努力、多数人搭便车”。评价上,构建“小组自评+互评+班主任评”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小组任务完成的协作过程,如是否有效沟通、是否互帮互助,而非仅看结果;评价内容涵盖学习、纪律、活动、卫生等多维度,如学习维度评价小组整体成绩提升,活动维度评价小组活动创意与参与度,通过全面评价引导小组良性竞争与合作,激发班级管理活力。
3.3班级文化建设创新
班级文化建设需以“小组文化”为基础,构建“多元融合”的文化体系。鼓励各小组打造特色小组文化,如设计小组名称、口号、徽章,制定小组学习或活动理念,如“探索小组”以“主动探究、共同进步”为理念,并在班级展示区呈现,形成“小组文化百花齐放”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整合各小组文化精华,共同提炼班级精神,如“团结、创新、奋进”,制定班级共同目标,如“打造互助学习型班级”;开展“小组文化交流活动”,如小组间分享文化建设经验、合作举办班级活动,如联合策划主题班会、共同组织校园义卖,让小组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形成“个体—小组—班级”的文化认同链,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推动班级文化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创新对策,能有效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提升管理效能,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推动班级管理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谢敏.如何提升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效能[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5,(07):100-101.
[2]宋霞.小组合作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06):117-119.
[3]霍斐,李斐.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21,(3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