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吴春伟

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 214445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让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习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本文旨在通过探究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小学语文教学更好的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应用探究

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和文化感悟能力的艰巨使命。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讲授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书本化的情况,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出现整体语文水平偏低、教学效果较差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新课程改革提出“生活化教育”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学习,将知识更好的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本文旨在通过探究生活化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行化参考建议,促进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具有内涵、诗意与灵气的学科,它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但传统课堂教学以传递接受式教育为主,忽视了学生思考和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从抽象、虚拟的教材中解放出来,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发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身边的语文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体悟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二、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的应用探究

(一)挖掘生活化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资源的源头活水。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时,不能一味坚持“唯书本论”,而应该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让教师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素材,建立“生活化教学资源库”。例如,在讲述《传统节日》一课时,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节日习俗入手,收集节日习俗素材,利用多媒体播放节日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测是那一节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讲授《中国美食》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拍摄家中餐桌上的菜肴,在课上分组介绍“家乡美食”,将语文识字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

此外教师还可以跨学科整合教学资源,例如,教师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外延伸作业,让学生观察秋天的变化,引导学生记录落叶颜色、气温变化等,并制作观察笔记。将语文学科教学与自然科学融合,让观察笔记成为学生语文写作的素材。同时教师在进行生活化资源挖掘与整合时,应注重生活化教学资源与课文内容的关联性,避免盲目搜集和过度堆砌素材。让小学语文课堂在生活化素材的整合和教学内容的拓展中焕发活力,让学生在生活化语境中感受语文的美丽。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学习热情

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容易产生共鸣,而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围绕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参照系,将语文课堂设计成大家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提高教学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潜心”进入课文情境,从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例如,在教授《伯牙鼓琴》一文时,因为文章是古代文言文,内容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又涉及到“知音”、“高山流水”等抽象概念,小学生难以理解文章内涵。同时小学生社会经验有限,难以理解文章中伯牙失去知音后“摔琴绝弦,终生不操”的悲痛之情。所以在讲授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交友经历相联系,借助注释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将故事内容改编为现代剧本,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境中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深厚情谊。最后借助多媒体,播放音频《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课文意境,丰富学生认知,实现对学生的生命唤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习质量。

(三)注重生活化教学实践,收获真实感悟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连,且语文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切忌传统与封闭,所以语文教学不应拘泥于教室这一方天地,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走出教室,突破教材的局限,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围绕生活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研究能力。例如,在学习“人与自然”单元时,要带领学生去公园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和调研,收集资料并撰写观察笔记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或者将口语交际与习作课“家乡的习俗”结合为一节社会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周末或假期,向家人或邻居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最后以“家乡的习俗”为题写一篇作文,在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丰富其学习实践,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学校。让知识的学习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社会实践,实现教育教学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加强学生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四)引入生活化教学评价,关注学以致用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方案指出,教育教学工作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但当前教学评价工作仍然存在评价内容脱离生活,评价方式单一的情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入生活化教学评价,从时间、空间和能力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三维”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进。同时教学评价从“唯成绩”到“重视综合素养”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了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策略上的创新,更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创新提供了实施路径,在未来教育实践中,我们要继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应用研究,帮助语文教学成为沟通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茅玲玲.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4,(08):3-5.

[2]段小艳.生活化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中的实践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21):67-69.

[3]张玉萍.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师博览,2024,(36):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