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经验链+生长点”—浅谈资源在课程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陶秋婷 王建珍

上虞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312300

【摘要】“经验链+生长点”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以其兴趣、需求和潜能为导向,以其经验为基础,以其生长点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有关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健康开发,构建全面育人的新格局”。资源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课程资源”转化为“儿童经验”,需要坚持“让幼儿行动”,构建真实课程,但是在实际课程推进中也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资源与经验之间断层、经验浅显”等。

【关键词】 经验链+生长点、资源、课程

【正文】

教授虞永平指出,幼儿园课程的重点在于通过互动学习,因此课程资源是幼儿活动的基础,也是他们与外界环境交互的主要媒介。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能够极大地提升幼儿的实践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为了让幼儿成长,我们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

在实现资源和课程的“对话与互动”,从课程到经验的转化中,教师的课程敏感性是不够的。

一、避重就轻——基于课程  对话资源

通过开放和利用资源,教师们不仅可以探索、发现、直面问题,而且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从而让他们能够与幼儿一起分享,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在课程中不断为幼儿“制造麻烦、困难”能促使幼儿有效的学习,但在实际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从成人的角度,进行资源筛选和运用,却忽视了教育对象——幼儿特殊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

1.有架构 无衔接——“经验断层”

在主题开展前我们会对当下主题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盘点和归类,形成预设的资源框架为后期孩子的经验获得与生长做好前期的铺垫,然而,教师们对于课程资源与学生经历发展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性思考,更多的是停留在文字整理和实践层面,缺乏对这种关系的价值评估和行动决策能力。

2.有路径  无深探——“经验浅显”

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师会基于班级幼儿的兴趣预设相应开展的路径,但是,路径实施的过程中浅尝辄止的学习较普遍,孩子在过程中的学习也是点到为止,有体验,无深探,获得的经验较浅显。

3.有评价  无审视——“经验割裂”

评价作为课程改进的一种手段在当下的教育中尤为重视,课程接近尾声时,教师会让幼儿运用多元表征的方式来复盘自己在主题后的收获,从而给教师对课程的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但是,评价中评价维度的单一,评价以群体为主,没有个性化的评价,评价模块单一等问题还是较为凸显。

二、深思远虑——基于儿童 盘活资源

我们挖掘课程资源时从“顺应儿童、铺垫环境链、拓展资源链”等方面加以挖深探究,旨在能有效提升中班班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优化资源——充实幼儿“经验链”

资源是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窗口,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更是孩子们打造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学习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推进中资源不是一层不变的,二是基于幼儿的经验需求不断进行动态的调整和优化。

1.顺应经验链,优化资源

课程设置应当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以促进他们的经验持续不断地发展,而这些资源也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它们能够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增加,具有动态可变的特点。

2.铺垫环境链,预设主题内容

在幼儿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为了让孩子们在课程中得到更好的学习,我们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开放的,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探索新的知识,并且拓展他们的视野。因此,老师应该通过建立环境链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也能够感受到周围的环境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独立地进行探索和学习,从而实现自主选择与决策。

3.拓展资源链,取舍预设内容

幼儿与教师都是课程资源的调动者、利用者、开发者。当幼儿在课程下出现新的兴趣点和需求时,教师不再只是将各学科领域进行知识的叠加,而是将幼儿的兴趣、需求、经验放在首位,通过拓展资源链的方式,支持幼儿有节奏、有方向地选择适宜的内容,教师根据幼儿选择的内容进行脉络的调整。

(二)追随兴趣——夯实幼儿的生长链

杜威的教育哲学强调了“兴趣源于原始的本能,反映出儿童最初的潜能”,在课程推进中幼儿的兴趣和参与能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本土文化资源,同时也能促进儿童地全面发展。

1. 计划:看见幼儿的生长点

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旺盛,她们喜欢探索周围的世界,同时自我和小组计划在慢慢形成,幼儿往往会运用已有经验来制作计划。在儿童计划中教师要学会大胆放手,让幼儿有机会自主计划表现:一是幼儿可以开展不同的初次探究资源计划;二是幼儿可以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循环探究,计划可以随着课程开展路径的改变而改变,从而看见幼儿的生长点。

2.探究:深挖幼儿的生长点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节省开支和营造仪式感,更要以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不断层层剥丝来助推幼儿经验生长;要不要给幼儿多形式实践的组织权;要不要顺应幼儿的经验、兴趣、好奇心等来推进的,这是实践中最关键的。

3.留白:延伸幼儿的生长点

“六种解放”是陶行知的《创造性的儿童教育》,它旨在帮助儿童摆脱束缚,获得自由思考、自由操作、自由表达、自由安排和自由利用的能力。我们要适当给儿童“留白”给幼儿更多的空间自由、时间自由和心里自由。

(三)评价审视——归整幼儿的发展链

1.单一到多元,点到面的评价

儿童视角下的自评、他评、互评,从评价的维度由单一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转向兴趣情感、学习品质、能力发展等多维度的评价,如:“我做的青瓷非常棒!”“我终于成功啦!”等情绪、品质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维度从单一的知识技能获得转向幼儿的全面发展评价。互评能促进幼儿的合作能力。

2.外延到内涵,个性化的评价

主题情境中,幼儿的表现是动态的,为了能尽量全面、真实地收集儿童发展表现,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幼儿的成长和个性发展进行跟踪观察,并用多种形式和途径评价幼儿的个性发展。

3.单线到交叉,合作型的评价

在幼儿园课程中,可以将家长评价这些信息传递给幼儿,并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从单线到交叉互动这样方式,幼儿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发现、拓展自己的思维,并且在课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从而更好地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有益的经验。真正实现了单线到交叉,合作型的评价。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定

[2]陈鹤琴《活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3]莫源秋《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与方法》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4.3

[4]谢文欣.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实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沈阳大学,2020.

[5]陶行知《生活即教育》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6

[6]虞永平《幼儿园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