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保障性住房项目建筑专业造价的控制难点与全过程管理对策

作者

王肖宇

320882199109184012 南京信诺工程造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保障性住房项目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其建筑专业造价控制对于确保项目经济性和社会效益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保障性住房项目建筑专业造价的控制难点,包括前期规划阶段的预算编制、设计阶段的变更管理以及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探讨了全过程管理对策,涵盖前期规划的精细化、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动态监控;提出了加强造价管理的建议,如完善法规标准、提升人员素质和应用信息化技术。通过系统研究,为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造价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助力项目高效实施与成本控制。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建筑专业造价;控制难点;全过程管理;限额设计

引言

保障性住房项目是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而实施的重要民生工程,其造价控制不仅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性,还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居民的满意度。在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筑专业造价的控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前期规划阶段的预算编制不准确、设计阶段的变更频繁以及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难度大等。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项目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影响项目的交付进度和质量。

一、保障性住房项目建筑专业造价的控制难点

1.1 前期规划阶段的预算编制

在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前期规划阶段,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是造价控制的基础。然而,由于项目前期的不确定性较大,如土地成本、政策调整等,导致预算编制难度增加。不准确的预算编制可能导致项目资金不足或浪费,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例如,土地成本的波动可能使预算超出预期,政策调整可能导致项目规划变更,增加预算编制的复杂性。因此,如何提高前期规划阶段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是保障性住房项目造价控制的重要难点之一。为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在前期规划阶段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政策分析,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2 设计阶段的变更管理

设计阶段的变更管理是保障性住房项目造价控制的另一个难点。由于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特殊性,设计变更频繁,如户型调整、功能变更等,这些变更可能导致工程量增加和造价上升。例如,户型调整可能影响建筑布局和结构设计,功能变更可能增加新的施工工艺和材料使用,从而增加工程造价。因此,如何有效管理设计变更,减少不必要的变更,是保障性住房项目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为此,需要建立严格的设计变更审批流程,确保每一项变更都有充分的依据和详细的记录。

1.3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是保障性住房项目造价控制的实际执行阶段,成本控制难度较大。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变化等,都可能导致造价增加。例如,材料价格的上涨可能增加采购成本,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可能影响施工进度和人工成本。因此,如何在施工阶段有效控制成本,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完成,是保障性住房项目造价控制的重要任务。为此,需要建立动态的成本监控体系,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和预算,确保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保障性住房项目建筑专业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对策

2.1 前期规划的精细化

前期规划的精细化是保障性住房项目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精细化的前期规划,可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精细化规划需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地理位置、土地成本、政策环境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和预算。例如,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政策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土地成本和政策变化对项目的影响,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通过精细化的前期规划,可以为项目的造价控制奠定坚实基础,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2 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保障性住房项目造价控制的有效手段。通过在设计阶段设定造价限额,可以有效控制设计变更和工程量增加。限额设计需要在保证项目功能和质量的前提下,优化设计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变更。例如,通过采用标准化设计和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减少设计变更的可能性。同时,限额设计还可以通过优化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通过限额设计,可以提高设计的经济性和合理性,确保项目的造价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2.3 施工阶段的动态监控

施工阶段的动态监控是保障性住房项目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动态监控体系,可以实时跟踪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造价问题。动态监控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收集和分析施工过程中的数据,为造价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例如,通过引入造价管理软件和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通过动态监控,可以有效控制施工阶段的成本,确保项目的造价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保障性住房项目建筑专业造价管理的建议

3.1 完善法规标准

完善法规标准是保障性住房项目造价管理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可以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为造价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法规标准应涵盖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施工和竣工结算等各个环节,确保造价管理的全过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通过制定详细的造价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可以提高造价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通过完善法规标准,可以提高造价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3.2 提升人员素质

提升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高造价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可以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造价管理法规、合同条款、施工技术等,确保造价管理人员能够准确识别和处理造价风险。例如,通过定期组织造价管理培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可以提升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通过提升人员素质,可以提高造价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3.3 应用信息化技术

应用信息化技术是提高造价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造价管理软件、BIM技术等信息化工具,可以实现造价数据的快速计算和分析,提高造价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信息化技术可以为造价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减少人工错误,提高造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例如,通过引入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过程的三维建模和可视化管理,提高施工过程的协同性和透明度。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造价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有力保障,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保障性住房项目建筑专业造价的控制对于确保项目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至关重要。通过分析造价控制的难点,探讨全过程管理对策以及提出加强造价管理的建议,本文为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造价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前期规划的精细化、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动态监控是全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完善法规标准、提升人员素质和应用信息化技术是加强造价管理的有效策略。未来,随着造价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造价管理将更加科学、合理和高效,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艾.保障房建设中工程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06):77-78.

[2]黄灿荣.浅谈造价控制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应用[J].大众投资指南,2018,(12):248+250.

[3]杨晓莉.造价控制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应用浅析[J].低碳世界,2017,(18):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