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焊接技术在船舶钢结构建造中的应用研究
何波
芜湖安平船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伴随现代船舶往大型化、高性能方向前行,钢结构焊接工艺面临着针对效率与质量的更高要求,激光焊接、搅拌摩擦焊接、等离子弧焊接以及机器人自动焊接等前沿焊接技术,依靠高效、精密、智能化的长处,在船舶制造行业中应用日益普遍,对各类先进焊接技术的工艺特性、适用范畴以及在实际建造过程中的应用状况展开分析,剖析其对提升船舶制造质量及效率的促进功效,还将探讨焊接进程中的质量把控与数字化发展走向,为船舶工业智能升级给予理论借鉴与技术助力。
关键词:钢结构熔接;经搅拌达成摩擦焊接;无人化自动焊接;质量控制
船舶钢结构作为船体的主要承载组件,其制造质量直接牵扯到整船的安全性与使用周期,伴随高强钢、大厚度板材的大量应用,建造过程让焊接工艺面临更高的稳定性、精度与效率方面的标准,传统焊接技术在面对复杂空间结构及高强钢焊接时,局限性渐趋明显,助力先进焊接技术在造船范畴快速进步,为跟上现代化船舶建造节奏,增进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船厂着手把激光焊、搅拌摩擦焊以及智能机器人焊接系统纳入生产流程,达成结构质量及制造效率的同步上扬。
一、船舶钢结构焊接的技术需求与挑战
(一)船舶钢结构构造特点分析
船舶钢结构一般采用分段模块式建造工艺,主要由底板、舱壁、甲板这类构件组成,大多采用AH36、DH36等高强度船用钢材料,一般板厚在10~50mm区间内,局部结构的厚度最高可达80mm,该类钢结构不只是尺寸大,构型也极为复杂,且焊接接头的类型不一,有T形接头、角接接头以及搭接接头等,对焊接的成形效果与力学性能给出严格标准。在建造进行的过程里,分段结构大量纵向和环向焊缝的焊接,常采用卧式或立式装焊方式,因板件的尺寸偏大,热输入管控难度居高不下,容易造成变形、残余应力集聚、焊接裂纹等现象,大量应用厚板和箱型结构,对焊接深熔性及多层多道焊能力发起挑战[1]。
(二)传统焊接方法存在的问题
中小型船厂一般采用CO₂气体保护焊(GMAW)或埋弧焊(SAW)作为主要焊接办法,当中GMAW适合薄板和多位置的焊接,SAW适宜厚板横缝的高效焊接操作,当处于立焊和仰焊工况,GMAW存在飞溅大、熔深较浅、成形一致性差问题,而且焊接效率不能契合高节奏建造的要求;而SAW鉴于焊缝开槽尺寸大、填充金属用量可观,造成热输入量居高不下,较易引起热变形以及应力集中,传统人工焊接的劳动强度极大,高度仰仗焊工的技术水平,焊接质量稳定性欠佳,焊接缺陷率普遍比自动焊接系统偏高,不利于实现大批量重复生产。
二、先进焊接技术在船舶建造中的典型应用
(一)激光焊接技术
高能量激光焊接,LBW)采用高功率密度的激光束当作热源,具备焊接速度迅速、热输入微小、接头热影响区窄小等长处,尤其适合薄板对接与精密结构的拼焊工作,在某大型集装箱船建造项目当中,利用810kW的光纤激光器对48mm厚度甲板钢板实施激光直缝焊接,焊接速度实现3~4m/min,焊缝余高未达1mm,焊后无需开展大量的返修及打磨工作,激光焊接对接头间隙的控制要求较为苛刻,由此在配合激光焊运用时,需引入高精度自动装配系统或激光跟踪系统开展实时对中调整,其缺陷是一开始设备投资成本高昂,对现场的洁净程度以及装配精准度要求颇高。
(二)搅拌摩擦焊技术
摩擦旋转搅拌焊,FSW为一种固态连接的工艺,采用高速旋转的搅拌头在接头处引发摩擦热,把金属加热到软化状态后开展搅拌塑性连接,普遍应用于铝合金与异种金属接头的焊接事项,在某舰艇舱壁的轻量化结构里,实现5052 - H32与5083 - H321铝合金板材的连接,焊缝金属未见明显气孔与热裂纹,抗拉强度达到了母材的85%往上,FSW不会引起母材熔化,减小了传统焊接热影响区出现裂纹几率。
(三)等离子弧焊与窄间隙焊接
等离子弧焊(PAW)在厚板开槽焊接方面,具备电弧高度聚焦、熔深控制精准的长处,当进行1220mm厚度中厚钢板对接焊接操作,借助等离子跟埋弧焊复合工艺,可以减少开槽宽度至30%以上,实现填充金属减少20-40%,狭间隙焊接,NGW跟自动成形控制系统相结合,适用焊接间隙小于8mm、坡口角度把控在6-8°的厚板接头,在纵骨焊接、舱壁拼接作业里效果突出,使变形程度与材料成本降低。
(四)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焊接系统
采用轨道或桁架结构的焊接机器人系统,装有视觉识别、激光跟踪及在线监测部件,针对大规模重复焊接工序而言,可大幅提升焊接一致性与作业节拍,在中船某造船基地的舱段自动装焊生产线路上,机器人自动实施底板纵缝与角缝的焊接作业,误差精准维持在±0.5mm以内,焊接效率上扬40%,焊缝初次合格的比率达到96%以上,自动化系统常搭配安装焊接电流实时监测装置、熔深在线检测仪及缺陷预警模块,可在线识别出气孔、夹渣、未熔合等缺陷,极大降低后续返修工作。
三、先进焊接技术应用中的质量控制与发展策略
(一)焊接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
焊接技术是船舶制造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艺,它不仅影响船舶的结构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还直接关系到船舶的生产效率和制造成本[1]。然而在焊接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热影响区大、易变形、焊缝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传统的焊接方法难以完全满足高质量、高效率的焊接需求[2]。PAUT可实现焊缝内部缺陷的三维图形构建,是船体纵骨拼接、加强筋角焊缝等厚板结构质量检测惯用手段,在一处海洋工程平台之上,借助PAUT扫描25mm厚的横向结构对接焊缝,成功察觉深度2.3mm的微裂纹缺陷,且在后续返修工作里规避了结构因应力集中而失效的风险。
(二)工艺适应性与参数优化
不同的焊接技术,其参数匹配要求差异明显,举激光焊这个例子,需依照板厚调整功率及焊速,4mm厚钢板典型工艺所采用的激光功率为68kW,其焊接速度为2.53m/min,采用流量2025L/min的纯氩或氩 - 氦混合气体作为保护气体。在某船厂的甲板自动激光焊接生产线里,采用7kW的激光器配合氦 - 氩混合气进行保护,把边缘热影响区宽度限定在1.2mm以内,极大减少板面翘曲变形量,焊缝返修率下探至3%,FSW要优化诸如搅拌头形状、转速(常为400 - 800rpm)、焊接推进速度(100 - 300mm/min)等要素,以保障接头组织紧密,热输入合理。
(三)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协同
先进焊接技术须嵌入智能制造系统里,把生产管理平台MES和焊接数据平台WMS结合起来,实现焊接工序的任务规划、参数记录在案、设备状态监督与质量追查溯源[3]。在海运的某智能造船车间内,焊接机器人与嵌入式采集系统及SCADA平台配套,即时采集焊接的电流、电压、送丝速度等参数,还能自动剖析焊缝数据的波形,若出现电弧不稳定、热输入异常现象,及时向操作终端推送告警提示,有力杜绝缺陷扩大,采用AI算法对历史焊接数据进行建模,企业实现了“工艺—质量—预测”的闭环调控。
总结:采用先进焊接技术,成功解决了船舶钢结构建造所存在的热变形大、缺陷率高、效率低等问题,采用激光焊、搅拌摩擦焊、等离子焊及智能焊接系统,有力提升了焊接质量与生产自动化层级,依靠精细化工艺参数把控与质量检测手段搭配运用,不仅维护了接头性能的稳定情形,也助力制造过程实现标准化与精益化。
参考文献
[1]任春江,张建杰.船舶钢结构焊接工艺浅谈[J].船舶标准化与质量,2023,(05):23-25+29.
[2]李海英,熊淑秋.船用耐蚀材料激光焊接技术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24,46(21):67-70.
[3]聂华,雷开元.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船舶智能制造系统[J].舰船科学技术,2021,43(10):205-207.
作者信息:何波 (1986—) 男 、汉族、湖北麻城人、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