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融合视角下心理弹性与成长型思维的协同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

陈嘉旭

乌拉特前旗第四中学 邮编:014400

摘要:本研究立足积极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双重视角,整合中西方文化智慧,探讨中西方幸福观的差异,构建“认知-情绪-文化”三维模型,试图揭示成长型思维与心理弹性在青少年发展中的动态作用机制,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兼具科学性与文化根脉的实践方案。

一、中西方幸福观的跨文化解读

查阅孙莎莎(2024)的跨文化研究发现,在幸福感领域,中国学生更倾向于追求低唤醒积极情绪(如平和、和谐),而西方文化背景下更强调高唤醒幸福感(如兴奋、成就)。上述研究或许提示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需注重文化特异性融合。查阅文献,成长型思维和心理弹性均对幸福感具有积极正向作用(陈嘉旭,2024;高婷婷,2024),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中医情志学说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来构建“认知-情绪-文化”整合模型,试图提出有效干预策略提升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和心理弹性。

从中医情志学说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分析,中医情志学说强调情绪与生理的互动关系,主张通过调节情志平衡来恢复身心整体和谐(孙莎莎,王巍峰,卫庆国,2024)。资源保存理论从心理学视角提出资源动态平衡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Schroder et al., 2015)。综上分析,中国学生更多采取的低唤醒积极情绪可能是通过减少心理资源消耗实现适应性调节,这种调节机制与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智慧形成呼应。因此中医情志学说与资源保存理论的跨学科整合可以帮助我们创建更全面提升成长型思维和心理弹性的框架。

二、“认知-情绪-文化”整合模型的构建

家晓余(2024)通过使用ERP和fMRI技术,通过实验解释了成长型思维对神经可塑性的积极塑造,有效提升元认知监控能力,为本文“认知-情绪-文化”整合模型的构建提供认知层面参照框架;羿亚男(2024)通过梳理过往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从强调不利群体逐渐过渡到强调积极情感体验和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强调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于培养心理韧性的积极作用,为本文“认知-情绪-文化”整合模型的构建提供情绪层面参照框架;常菲(2024)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维度,指出儒家“修身齐家”的入世智慧与道家“定静安虑”的出世哲学,为本文“认知-情绪-文化”整合模型的构建提供文化层面参照框架。特别是儒家“仁爱、克己复礼”与道家“谦逊、道法自然”等理念,可作为培养心理弹性的本土化理论资源。

因此本研究认为基于“认知-情绪-文化”整合模型的成长型思维培育体系,通过三元交互机制可以显著提升个体心理弹性。本文理论模型创新性地将神经认知训练、情绪调节策略与文化适应性训练相结合:认知维度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强化思维可塑性,情绪维度运用正念-接纳承诺双轨干预框架,文化维度则通过集体叙事疗法构建支持性社群网络。

三、“认知-情绪-文化”整合模型的操作性构想

具体而言,本文查阅相关文献认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升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和心理弹性可以从下述角度开展干预。

认知层面:通过给学生介绍相关知识,试图让学生理智层面理解,树立一种价值观。比如成长型思维注重强调神经的可塑性,强调尝试的积极作用和小的成就改变,对常见负性标签的积极构建等来提示学生我们的能力会随着不断尝试而增强,不要轻易放弃自己(陈嘉旭,2024)。心理弹性通过国际心理韧性课题组提出的“3I培养策略”从我具有的内在资源、我拥有的能力以及我身边的外部支持系统三个层面来提升学生的心理弹性(高婷婷,2024)。

情绪层面: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正念觉察,不断练习情绪标记与身体扫描。鼓励学生进行每日5分钟的闭眼呼吸观察,用情绪词汇标记变化,培养非评判觉察能力;身体扫描通过脚趾至头顶的渐进式冥想放松,建立身体感受与情绪反应的关联。借用接纳承诺疗法,运用认知解离活动,引导学生将负面想法书写在云朵卡片并视觉化飘散,同时借助“成长罗盘”工具绘制个人核心价值,制定与之匹配的小目标。

文化层面:主要依靠外部支持系统,比如提前针对家长和相关教师开展培训,培养家长和教师正面反馈的能力(陈嘉旭,2024;黄禹龙,邓黎婕,2024),捕捉到孩子的小进步进行鼓励,推动孩子不断尝试,在试错中建立成长型思维,培养心理弹性。

因此,本文研究认为,心理弹性与成长型思维的协同培育可以将认知重构技术、正念觉察、认知解离、成长罗盘与成长型思维训练有机结合,通过三阶段干预模型实现心理韧性提升。第一阶段首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思维记录技术,帮助学生识别自动化负性认知模式,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包含的成长型思维训练模块,培养学生“挑战获得成长,挑战就是养分”的信念。第二阶段借助情景模拟,通过考试失利情景模拟,请学生分析在该情境下自己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策略,训练学生用“暂时未掌握”重构失败认知,配合神经元可塑性动画科普脑科学原理。并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共创20项压力应对清单,制作共享墙,邀请学生撰写具体策略及情绪调节细节的成功故事,开展小组叙事交换(高婷婷,2024)。帮助学生在面对现实逆境时能自动激活心理弹性保护因子,形成稳定的成长型认知架构、培养心理弹性。

并且教师在情境讨论时要主动发现学生的小进步、提示学生过往获得的成就,强化努力导向的成长信念。在课程中设计一个较大的冲突情境,引导学生分阶段进行压力暴露,按照阶梯式难度开展模拟演练,在实操中培养成长型思维并使参与学生在可控风险场景中渐进式积累成功经验,通过“挑战-适应-突破”的螺旋上升模式系统提升抗挫折能力,最终实现压力耐受阈值的量化提升与自适应调节能力的优化进而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同时鼓励学生不断自我觉察,通过正念练习与身体扫描来锻炼自己非评判的觉察能力,避免在失败时出现固定型思维常有的负面标签,拥有更长远的眼光,相信失败只是暂时的,自己有能力去面对。

综上所述,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后认为“认知-情绪-文化”三者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和心理弹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挫折能力,并为中学心理健康教师的课程设计提供理论思路。

参考文献:

[1]Schroder, H. S., Dawood, S., Yalch, M. M., Donnellan, M. B., & Moser, J. S. (2015). The role of implicit theories in mental health symptom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hypothetical treatment choices in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39, 120-139.

[2]陈嘉旭.(2024).成长型思维对幸福感的影响:坚毅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及干预(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硕士.2024.000576.

[3]常菲.(2024).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心理与健康,(12),76-77.

[4]高婷婷.(2024).高中生生活事件对学业拖延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及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硕士.2024.001455.

[5]家晓余,李平 & 李伟健.(2024).成长型思维影响学习过程的行为和神经反应模式:基于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视角.心理科学进展,32(12),1947-1960.

[6]黄禹龙 & 邓黎婕.(2024).正面管教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尊与成长型思维的中介作用.心理月刊,19(19),85-89.

[7]孙莎莎,王巍峰 & 卫庆国.(2024).“宁静平和的力量”的综述——基于积极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视角.心理月刊,19(17),227-230.

[8]羿亚男.(2024).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弹性.百科知识,(2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