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现状及趋势研究
屈同 刘明明 李亦璞
1身份证号:110101198312294030 2身份证号:142327199502242019 3身份证号:142433199805110024
摘要:本文聚焦现代科技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阐述了应用现状,包括初步形成水土保持基础理论体系、建立小流域治理样板与技术体系、构建水土流失观测与监测站网以及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等。同时,指出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在实时监测与预警、精准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发展趋势将朝着多技术融合、智能化管理、与乡村振兴深度结合等方向发展,旨在为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科技;水土保持;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其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深入。研究现代科技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现状及趋势,对于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科技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现状
1.1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以其大范围、快速、动态监测的优势,成为水土流失监测的有力工具。通过搭载多种传感器的卫星、无人机等遥感平台,能够及时获取不同尺度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侵蚀状况。例如,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可以清晰识别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为水土保持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则是水土保持数据管理和分析的核心平台。它能够对各类监测数据进行高效存储、整合和分析,通过空间分析功能,直观展示水土流失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决策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提供可视化依据。此外,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从海量的监测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规律和关联,如分析不同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下水土流失的发生机制,从而实现精准治理。
1.2工程技术的创新
新型护坡技术不断涌现,如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混凝土护坡等,这些技术在增强坡面稳定性的同时,还能为植被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减少水土流失。生态混凝土具有多孔结构,既能保证植物根系的生长,又能有效抵抗水流冲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水土保持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能够根据作物的需水情况精确供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损失。同时,合理的灌溉还能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促进植被生长,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此外,一些新型的坡面防护工程材料和结构形式也在不断研发和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1.3生物技术的发展
选育耐干旱、耐瘠薄的植被品种是提高植被覆盖率的关键。通过基因工程、杂交育种等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出了许多适应恶劣环境的优良植物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耐旱、耐瘠薄能力,能够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快速生长,形成植被覆盖,有效减少土壤侵蚀。例如,一些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生物技术在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接种有益微生物,如固氮菌、解磷菌等,能够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促进植物生长。同时,微生物还能分泌一些黏性物质,改善土壤的团聚结构,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水土保持提供了更加生态、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2、现代科技应用面临的挑战
2.1数据质量与共享问题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亟待提升,当前部分监测设备存在精度不够、稳定性不佳的情况,导致获取的数据存在一定误差。而且,不同监测站点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方法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影响了数据的质量。此外,由于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如极端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也会干扰数据的准确性。在数据共享方面,机制尚不完善。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数据流通存在壁垒,缺乏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规范。这使得科技成果难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应用,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制约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推进。
2.2技术集成与创新不足
目前,各项技术之间的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展现。例如,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往往独立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整合。这导致在实际治理过程中,难以形成综合、高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国内在水土保持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大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依赖进口,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此外,对于新技术的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使得我国在水土保持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有待增强。
2.3人才短缺与培训问题
人才短缺与培训问题也是现代科技应用于水土保持的一大挑战。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需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但现有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不及时,难以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而且,针对新技术的培训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课程和专业的培训师资。这使得从业人员难以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无法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水土保持中的优势。
3、现代科技在水土保持中的发展趋势
3.1多技术融合趋势
未来,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将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更高效的治理。例如,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获取水土流失区域的详细信息,工程技术根据这些信息设计针对性的治理方案,生物技术则通过植被修复等手段巩固治理效果。同时,构建综合监测与管理平台至关重要,它能整合各技术产生的数据,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处理,让不同领域的专家基于同一平台交流合作,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效能。
3.2智能化与自动化发展
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现对水土流失的智能预警,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精准治理方面,算法能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最佳治理策略。此外,推广自动化监测设备和治理设施,如自动气象站、智能灌溉系统等,可减少人工操作,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治理工作的效率,使水土保持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3.3与乡村振兴深度结合
现代科技在水土保持中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水土保持为基础,发展生态农业,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带动乡村服务业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水土保持 + 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等,实现生态保护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结论
现代科技在水土保持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监测、治理与生态修复能力。然而,面临数据质量与共享不佳、技术集成创新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挑战。未来,多技术融合、智能化自动化以及与乡村振兴结合是发展趋势。持续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水土保持至关重要,能突破现有困境。未来研究可聚焦于提升数据质量与共享机制、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培养专业人才,以实现更高效、可持续的水土保持治理。
参考文献
[1] 左长清. 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科技需求分析与应用推广[J]. 水利水电技术, 2018, 49(3): 1 - 5.
[2] 王云琦, 王玉杰, 刘春霞, 等. 多源数据融合的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20, 18(2): 123 - 130.
[3] 唐韵, 陈兴伟, 林香青, 等. 基于机器学习的闽江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空间分异[J]. 水利学报, 2024, 55(6): 789 - 796.
[4] 唐韵, 陈兴伟, 林香青, 等. 基于机器学习的闽江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空间分异[J]. 水利学报, 2024, 55(6): 789 - 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