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视频号项目驱动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水俊明 卢嘉琦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150431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150431
摘要:互联网与新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除了培养多能工、全能型人才的功能外,还具有服务社区和引导舆论、传播文化的重要责任。当大学认识到大学校园短视频平台影响力的时候,也就相应认识到其在思辨交流、形成学校文化和增强专业实训教学中的重要影响。作为一个集信息发布、创意表达和交流服务为一体的新兴媒介工具,学校的短视频账号给了大学生展现自我、施展创造力的空间,也是大学生教师尝试不同、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可能。然而,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如何将这样一个媒介嫁接到教学中去依然存在一些障碍:比如教育教学观念要进一步更新;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而学生们更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积极性等。
关键词:校园视频号;网络与新媒体;项目驱动;实践教学
引言
在深度发展的大形势下,信息传播模式以及教育方式都会发生颠覆性变化。互联网及新媒体在新时代的社会舆论引导、文化传播、知识普及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也是高等学府有关领域实训教学的新生力量。近年来高校校园短视频账号已逐渐成长为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内涵、推动思政教育、加强院系联络的重要力量。短片、直播、互动的特性使其成为学生接触现实社会、真实生活的又一课堂。新媒体新兴媒介的兴起,给网络、新媒体领域教学改革和实训创新带了新的生命力。
1校园视频号驱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并非教师自身掌握一般的传媒学知识,还需掌握新兴媒体传播的渠道方式、数字信息的编创模式、信息科学技术如AI、大数据怎样被引入到信息传播领域中。然而,更多的教师知识结构更多停留在传统新闻学、传统媒介学范畴内,并不掌握如抖音等社交媒介软件的算法逻辑、信息推送机制和客户经营管理方法。更严重的是部分教师缺乏跨学科综合知识能力,缺乏将新媒体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商业推广等知识打通整合的能力。
2项目驱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制约因素
2.1教育理念与专业实践融合不足对校园视频号应用的限制
从网络媒体、新媒体的建设中来看,其突出的教学环节就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思维的培养,而当前一些院校的教学中,其教学方法中还存在一些“纸上谈兵”的问题,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课堂知识点的讲授,缺少实践氛围的营造,让各大短视频媒体、平台等无法具体应用到教学环节。校内视频号作为展示学校形象的手段仍是目前一些教育者和行政人员的共识,未能认识到通过校内视频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合作意识。同时学校对学生的教学目标定位只着眼于知识传授,不能适应社会的媒介发展,使学生难以接受学习在真实传播环境中的传媒教育。
2.2教师实践能力与跨学科教学水平对项目推进的影响
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类课程中,除任课教师应具备“新闻”“媒体”的基本理念外,还应了解新的信息传播渠道的使用方法、数字化信息的制作方式,同时能够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来实现对信息传达流程的改进。然而实际上,多数教师都还基于传统的新闻/媒体理论来从事教学工作,其不会触及抖音等新社交媒体背后的算法机制、内容分发规则以及用户机制。不少教师在跨领域融合的教学技能上仍存在欠缺,无法很好运用新媒体、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软件或营销策略等进行相互补充,从而使其在教学方面受到瓶颈和局限,造成学生只能够完成最基础的知识储备,无法建立起项目管理、数据调研和品牌营销方面的能力。
2.3学生参与度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挑战
虽然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加入学校的社交网站账号进行展示的热情不亚于我们组,但是仍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许多学生把新媒体仅仅当做娱乐、看八卦、追热点等随意的内容消费,没有形成整体系统的知识框架和建设性的思维,内容没有自己的特色,作品容易受风向的影响;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缺少角色的明确分工、沟通的交流以及效率上的表现,在团队的协作中少部分学生担当绝大部分的工作,这就造成项目的成果全凭一己之力。
3校园视频号项目驱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化路径与创新实践
3.1构建基于校园视频号的多元化课程实践模式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校园视频号项目驱动应当成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课堂所学与校园实际相结合,构建以视频号为核心的多元化实践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与综合能力。课程设计中可围绕校园文化传播、社会热点解读、公共服务宣传等主题,组织学生进行选题策划、脚本撰写、视频拍摄与后期制作。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作品,不仅加深了对新媒体理论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与跨学科应用的能力。同时,视频号的即时传播特点使学生能够通过观看量、点赞率、评论互动等数据及时反馈学习成果,形成自我修正与迭代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与专业素养培养的统一。
3.2运用人工智能与数智化资源推动视频号项目的智慧化运营与教学支撑
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积极引入数智化资源,推动校园视频号的智慧化运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学生可以在选题过程中借助智能语义分析发现潜在的热点话题;借助图像识别与视频剪辑自动化工具,能够显著提升视频制作效率与视觉呈现质量;依托大数据分析与推荐算法,学生能够实时掌握用户的观看习惯与互动偏好,从而优化内容生产与投放策略。3.3建立校企合作与评价机制实现网络与新媒体实践教学的长效发展
要推动校园视频号项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高校需在校企合作和评价机制建设上实现突破。首先,应加强与媒体机构、新媒体平台和本地文化产业的深度合作,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和项目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到行业前沿的运营模式。其次,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基地,将校园视频号作为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播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为其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和资源支持。此外,还需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突破以结果为导向的单一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同伴互评与社会反馈,将数据分析、用户互动指标等引入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这种以校企合作和科学评价为支撑的长效机制,能够有效推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化与可持续发展。
结语:本文围绕校园视频号项目驱动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展开系统探讨,首先从传播学、建构主义和项目化学习等理论层面对校园视频号融入教学的价值进行阐明,指出其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媒体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心怡.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微信视频号的应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 2024, 41(14):108-112.
[2]艾丽斯娜,史学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微信视频号服务现状与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3, 41(3):113-119.
[3]沈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微信视频号运营策略分析[J].新闻传播, 2024(10):37-39.
姓名:水俊明 (出生年月--)1991年9月,性别: 女,民族: 汉族,籍贯: 山东菏泽,职称: 副教授,学历: 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
姓名: 卢嘉琦(出生年月1994年2月),性别: 男,民族: 汉族,籍贯: 山东省曹县,职称: 讲师,学历: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务智能决策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