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传承教育的多元协同机制与资源整合路径研究

作者

殷锐 陈睿睿

1.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学院 2.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摘要 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正在从原有的“抢救性保护”而发展到更为系统化发展、保护生态构建的阶段。本文从政策体系、财政支持、绩效评估、资源整合、数智赋能和国际合作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地的非遗教育案例,探讨政府、学校、行业、社区以及其他文化机构、社会组织在非遗教育中的角色,以及多元协同机制。文章指出,非遗传承教育可通过多元协同机制、跨部门资源整合、数智赋能等生态构建实现进一步发展,并积极在国际交流与标准制定中提升中国的话语权。

关键词 非遗传承;教育培训;多元协同;生态系统;活态传承;资源整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原有非遗生存的土壤逐渐消失,非遗传承面临着断层的风险。教育是非遗保护的核心途径,而教育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政策、资金、机制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支撑。当前,非遗教育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传承人群体老龄化,年轻人参与度不高;课程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标准化与层级化;财政支持有限且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跨部门协同不足,社会力量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对此,探索多元协同机制与资源整合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政策体系建设是非遗教育的顶层设计。202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1]明确提出,到“203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彰显。”。这一政策不仅强调“有效保护”,更突出非遗传承的社会功能。2024年浙江省提出“非遗薪火行动”[2],提出通过标识打造、制度护航、数智赋能和人才培优等行动,把政策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江苏省则结合基础教育推动“非遗进校园”,使非遗教育在学龄阶段得到制度性保障。政策的系统性为非遗教育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也为跨部门协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财政支持与资源分配机制是非遗教育的物质保障。非遗教育往往需要高投入,从传承人补贴、场馆建设、到研培计划,都离不开资金支撑。有数据显示,2024年广西投入非遗保护资金3100万元,四川投入3822万元,其中都有专项用于非遗研培的资金,这显示财政已成为推动非遗教育的重要手段。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地区引入绩效考核制度,把资金使用效率纳入监督。例如四川通过分级分类拨款与动态调整,使资金利用率达到77.94%。

第三,绩效评估与监督管理决定了教育的实际成效。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了包括质量、时效和满意度在内的三维度指标体系,既考察研培计划的完成率,也关注传承人和受训者的反馈。四川省通过对研修培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满意度,证明非遗教育培训项目切实回应了非遗保护的时代要求。科学地评估不仅有助于发现问题、优化项目,还能增强公共财政与社会资金使用的信度。未来,绩效评估应更多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学员参与率、课程覆盖度、传承效果实施动态监测,避免形式主义。

第四,资源整合与协同机制是非遗教育的关键突破口。政府主要负责政策和资金,学校承担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行业负责职业认证与市场转化,社区提供实践场景与社会氛围,形成多元协同、资源整合的态势。广东省“非遗种子计划”联合了政府、非遗馆、基金会和文化产权交易所,为青年提供体验与展示机会;江苏通过“非遗进校园”,推动学校社团与地方传承人对接,形成教育与传承的闭环。这些案例表明,单一主体的努力难以奏效,必须依靠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合作,构建全链条的非遗教育生态

第五,数智赋能正在为非遗教育注入新动能。随着人工智能、5G、区域链等技术的应用,非遗教育迎来了数字化转型。浙江提出建设非遗标准化数据库和非遗大模型,推动技艺识别、学习监测和传播评估的智能化。例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许多高校和文化机构开发了“非遗云课堂”,通过在线课程、数字化教材等实现远程教学与沉浸式体验。AI数字人助教的出现,让非遗学习过程更具互动性,吸引了年轻群体,为非遗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第六,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了非遗教育的外部空间。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重视个体传承人,法国的认证体系强调行业协会参与,欧盟则依托跨国项目促进资源流动。这些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中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积极推动者,近年来不断增强在国际非遗保护领域的话语权。可以展望,未来中国可以通过建立国际非遗研究联盟、推动跨国基金设立和标准输出,扩大国际影响力。特别是在非遗教育的培训体系、课程开发等方面,中国完全有条件将本土经验通过例如“一带一路”等平台输出。

展望未来,非遗教育的发展趋势愈加清晰:一是政策与财政的联动将形成闭环,实现从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到地方基层保护实践的有效衔接;二是政府、学校、行业、社区以及其他文化机构、社会组织多元协同机制将更加立体化;三是数智赋能将推动教育模式从单一课堂转向全景体验;四是国际合作将提升到标准化与内容输出层面,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非遗教育的重要引领者。

综上所述,非遗传承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政策、资金、绩效、协同、数字化和国际化六个方面形成合力。公共部门持续强化制度设计与监督,学校重点推动课程体系与人才梯队建设,行业积极承担认证与市场转化职责,社区和社会组织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实践场域。非遗教育唯有在系统性、整体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路径中,才能真正实现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转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 北京: 中共中央办公厅, 2021.

[2]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方案[Z]. 杭州: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2022.

课题名称:本文是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非遗传承教育培训的多元协同机制构建研究——基于政府-学校-行业-社区的生态系统视角》(课题批准号:2025-FYZD-017S)、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九曲红梅茶文创技术技能研发与传承中心》(编号:X2022005)的研究成果、浙江省高职教育“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校企紧密合作项目孵化器”的艺术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成果(编号:jg20230303)

作者简介:殷锐,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非遗传承与教育

陈睿睿,女 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民间艺术)保护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