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化赋能哈尔滨音乐之都国际交流与创新

作者

何艺 崔文珺 杨丽俐

1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哈尔滨,150025 2 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在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本研究聚焦哈尔滨音乐之都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创新,基于哈尔滨百年音乐文化积淀与当代数字化技术融合视角,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课题成果转化等方法,系统论证数智化赋能的四维实施策略。经研究发现以下几方面特色对于哈尔滨音乐之都的国际化交流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构建音乐文化数智库可实现历史资源的活化利用;(2)建立智能音乐作品库能推动艺术创新;(3)完善艺术管理系统平台有助于国际交流机制建设;(4)文旅融合的数字化实践可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文中的研究为新时代音乐之都建设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应用方案,对促进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双重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智化;音乐之都;国际交流

引言

作为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音乐之都”,哈尔滨承载着独特的中西音乐文化交融史。在数字技术深刻重构文化传播形态的当代语境下,如何运用数智化技术突破地域限制、创新国际交流模式,成为推动音乐之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本研究基于作者主持的《黑龙江地域性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及《哈尔滨音乐之都城市文化名片》《数智化时代背景下黑龙江地域性音乐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数智化时代黑龙江音乐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等系列课题成果,结合数字化技术应用前沿,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哈尔滨音乐之都的历史积淀与国际地位

(一)百年音乐文化基因溯源

1908年,中东铁路交响乐团的成立标志着西洋音乐体系化传入,哈尔滨由此成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发源地。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学体系的完整移植,催生了中国首个规范化音乐教育机构——1925年创于哈尔滨的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20世纪早期的哈尔滨先后成立了第一高等音乐学校、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音乐训练班等。以马迭尔宾馆音乐沙龙(1906—1932年)为代表的多元文化空间,形成了“东方维也纳”的艺术生态,其年均举办300余场国际音乐会的记录,至今仍彰显着独特的城市音乐品格。

(二)国际化交流的当代实践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1961年—)作为历时最久的城市音乐节,累计吸引了87个国家的艺术家参与,形成了“音乐外交”特色品牌。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2014年—)等专业赛事构建起亚太高水平艺术竞技平台。大数据分析显示,近五年国际音乐交流项目年均增长率达23.6%,但存在数字化载体不足(仅占38%)、传播半径有限等问题。

三、数字化时代哈尔滨音乐文化发展优势

(一)冰雪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哈尔滨地处东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即冰雪资源,为冰雪音乐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举办冰雪音乐节、冰雪音乐会、冰雪旅游产业等提供了物质保障。在活动中,利用该地区所特有的冰雪雕塑、灯光艺术等,吸引诸多独特的音乐旅游体验与大量游客,增强冰雪音乐国际化交流。

(二)俄罗斯音乐文化发展优势

哈尔滨浓厚的俄罗斯氛围,为俄罗斯音乐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来宣传俄罗斯音乐旅游产业,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便利之处,包括利用多媒体宣传、开展线上文化交流活动等,确保能将俄罗斯的音乐魅力传递给更多人,真正提升哈尔滨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以“龙江四大精神”为主的红色音乐文化发展优势

“龙江四大精神”是黑龙江红色文化的精髓所在,分别是抗联、北大荒、大庆及铁人精神。这些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不仅历史意义深刻,还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在数字化时代中,发展与挖掘这些精神,开辟龙江的红色音乐文化国际化发展路径。

(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优势

黑龙江地区作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该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能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一一展示与反映出来。尤其是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能深入挖掘该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以制作视频、线上音乐会等传播。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数智化赋能的四维实施策略

(一)构建《哈尔滨百年音乐文化数智库》

1.资源整合:运用3D建模技术对圣索菲亚教堂音乐厅等历史场景进行数字复原,开发VR导览系统。对俄侨音乐家手稿(现存2300余份)实施高精度扫描与AI谱面识别,目前已完成哈尔滨交响乐总谱数据库(1920—1940)的建设。

2.智能应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藏品平台已收录音乐文物217件,实现版权确权与全球分销。全方面发展哈尔滨音乐博物馆动态知识图谱系统可实时关联历史事件、人物关系与作品脉络。

(二)创建“智能音乐作品库”

1.分类体系:建立包含民族音乐(赫哲族伊玛堪等)、俄式音乐(柴可夫斯基作品东方改编版)、现代创作(“冰雪之韵”主题作品)的三级分类标准。应用音频指纹技术完成2.3万首特色作品的数字化归档。

2.创作创新:在哈尔滨大剧院实验性部署AI作曲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百年音乐数据特征,生成具有地域风格的融合性作品。2023年测试期创作的《松花江协奏曲》已在国际数字艺术节获奖。

(三)升级“艺术管理智能平台”

1.国际协同:开发多语言版艺术交流BaaS(Backend as a Service)系统,实现跨国演出审批、票务管理、版权交易的全程数字化。

2.非遗保护:应用声纹分析技术对达斡尔族鲁日格勒音乐进行特征提取,建立动态保护模型。

(四)推动“文旅融合数字化工程”

1.智慧旅游:打造音乐主题AR漫游系统,在中央大街等历史街区设置几处虚拟现实触发点。游客通过智能终端可获得多语种解说与历史场景再现服务(目前已支持12种语言)。

2.产业延伸:开发“音乐之都”数字护照系统,集成电子票务、消费积分、社交分享功能。

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

建议构建“政府引导—高校研发—企业运营—国际协同”的四维一体实施机制。

设立音乐数字化发展专项基金;

依托哈尔滨音乐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厅、黑龙江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建立数字音乐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创新;

制定《音乐数据资源管理规范》具有地域特色化标准;

(4)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等国际音乐院校共建数字协作网络。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数智化技术重构了音乐之都建设的“历史资源活化—艺术创作创新—管理机制升级—产业价值转化”全链条发展模型。实践表明,数字化改造使国际文化交流效率提升57%,文旅产业收入年增长22.3%。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元宇宙技术在虚拟音乐厅建设、数字孪生城市音乐空间等领域的应用深化。

参考文献

[1]刘发为,刘梦丹.黑龙江哈尔滨:“音乐之城”尽显国际范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11-22(12).

[2]赵志安.让音乐成为城市名片[N].人民日报,2023-2-24(20).

项目支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地域性音乐数字化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批准号:22YZE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