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绿色防控在农作物栽培中的效果分析
谢辉 尹尧
国营石首市原种场 434400 石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434400
摘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通过集成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物理阻隔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实现病虫害综合治理,本文系统分析了绿色防控技术在主要农作物栽培中的应用效果,表明其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对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维护及长期经济效益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栽培
引言:随着化学农药长期过量使用导致的病虫害抗性增强、环境污染及农产品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作物生产迫切需要转向更可持续的防控策略。绿色防控以生态平衡为核心,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通过发挥自然调控作用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依赖[1]。
一、绿色防控的核心技术及其在农作物栽培中应用
(一)生物防治技术
(1)天敌昆虫规模化应用:依据害虫生态位精准引入其专性天敌。如规模化繁殖并科学释放赤眼蜂(寄生稻纵卷叶螟、玉米螟卵),瓢虫(捕食蚜虫、粉虱),草蛉(捕食螨类、小型软体昆虫)等。关键在于优化天敌释放时机、释放点布局及释放密度,确保其定殖能力与控害效能协同发挥。(2)微生物制剂工厂化生产与递送:应用工业化发酵技术生产高活性、高稳定性的病原微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Bt)通过晶体毒素高效杀灭鳞翅目幼虫;白僵菌、绿僵菌穿透昆虫体壁寄生致其死亡;木霉菌可拮抗土壤病原真菌。创新微胶囊化制剂与精准施用手段(如种衣、灌根、靶向喷雾),保障微生物体在复杂田间环境的存活率与控害活性。(3)植物源活性物质功能挖掘与提取优化:系统研究具有拒食、忌避、生长发育抑制或直接毒杀功效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如印楝素、鱼藤酮、苦参碱)。通过现代提取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膜分离等)获取活性成分,开发环境友好型制剂,重点在于活性成分的作用谱研究及其复配增效技术开发,拓展其在害虫综合治理(IPM)中的兼容性与应用广度[2]。
(二)生态调控技术
(1)生境多样化立体构建术:科学设计作物时空格局,推行条带化间套作(如玉米-豆类、果树-草本覆盖),优化轮作序列(如水旱轮作阻隔土传病害),构建三维立体的农田生境复合体,系统提升微环境异质性。(2)功能植物精准配置与行为调控术:在田埂、边界或功能带配置特定植物。如:种植显花蜜源植物(菊科、伞形科)涵养寄生蜂、食蚜蝇等天敌;利用香根草释放克螟素高效诱杀螟虫雌成虫并干扰其产卵行为;种植蓖麻作为龟纹瓢虫越冬庇护所;应用诱集植物(如芥菜)对黄曲条跳甲实施物理隔离歼灭。(3)非作物区域生态承载力提升术:在农场边界设置自然植被缓冲带(灌木篱、本地草带),保留田埂杂草斑块,构筑多样化廊道系统。重点功能包括提供关键天敌(如步甲、蜘蛛)的中继生境及繁育基地;营造目标害虫逃避路径隔离区;优化冬季庇护微气候保障天敌越冬存活率[3]。
(三)物理防控技术
(1)光能调控术与光谱引诱技术:田间矩阵化布局太阳能频振/光谱杀虫灯。其波段选择性诱杀夜行性害虫(如鳞翅目成虫、鞘翅目金龟甲),抑制成虫交配种群基数。精确调节光照强度、脉冲频率及光谱带宽,可最大程度诱杀阈值害虫种个体。(2)视觉刺激驱避诱捕术:大面积布设色彩识别诱虫板。黄色板高诱捕粉虱、蚜虫及斑潜蝇;蓝色板靶向吸引蓟马;银色反光地膜通过强反射干扰具翅蚜迁飞定位。关键在于板面方位角校准与表面粘着力持久性优化。(3)物理侵入阻断封闭术:在温室与苗圃推广高目数防虫网(通常60-80目)。构建全封闭物理隔离系统,完全阻断小型害虫(粉虱、蓟马)迁移侵入通道;地面全园覆盖反光/黑色地膜,物理隔绝土中越冬蛹羽化出土通道;应用树冠树干粘虫胶带阻止具爬行习性害虫(草履蚧)向树冠迁移[4]。
二、绿色防控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显著削减化学农药依赖与产品残留
绿色防控通过生物、生态与物理手段的综合协同,从根本上压缩了化学农药的应用空间,激活了农田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害潜能,大幅减少对外源化学药剂的被动需求。在系统化集成技术的支撑下,示范区域内化学农药投入量较常规管理模式呈现几何级下降,普遍削减幅度可观,对环境的直接冲击得以显著纾解,作用于作物病虫害控制链条的农药活性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的残存浓度被有效压低至阈值之下。农产品经标准化采后检测,农药残留超标风险被严格遏制,其检测合格率直线跃升,达到甚至超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的苛刻限量标准。这一转变不仅响应了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刚性诉求,更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突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奠定了坚实的品质基础,形成从生产过程安全到消费终端信用的闭环良性支撑。
(二)全面强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绿色防控策略的本质是通过系统性干预,修复并强化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平衡维系能力,通过生境多样化构建、功能植物配置及天敌庇护所维护等生态工程手段,农田生境复杂度与生物丰度得以结构化提升,这一进程有力促进了捕食性天敌(如蜘蛛、瓢虫、步甲)及寄生性天敌(如赤眼蜂、寄生蝇)种群的恢复性增长与稳定性维系,有效放大其自然捕食与寄生控害的生物学效能。
(三)稳固支撑作物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
表面上看,引入生态调控与生物防治等前期干预环节可能小幅增加技术应用的综合成本投入,但从作物健康生命周期管理的全局审视,绿色防控带来的根本性改善在中长期维度显示出强大的经济正向反馈。该体系通过对病虫害的持续压制、土壤微环境的改良优化及作物自身抗逆性的生理诱导,系统降低了病理性胁迫对作物光合效率与养分输导的干扰,使得植株生长节律更趋稳健,关键生育阶段胁迫敏感期得到缓冲保护。由此,作物产量年度间的波动幅度明显收窄,高产状态稳定性显著增强。
(四)深远的生态环境与公共健康保护效益
绿色防控的推广实践,其价值远不止于农场边界内的直接产出,更外溢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以及对生产者与消费者健康的双重保障,将化学农药视为最后屏障的非优选手段,且优先选取高效靶向的低风险药种,并依托植保无人机、静电喷雾等精量定点施药技术,最大程度压缩农药向非标靶环境介质的飘移总量与无效沉积比例。这从源头上阻断了高毒高残留农药随雨水径流大规模渗入土壤深层或进入地表/地下水系的生态风险传递链。
结语:
绿色防控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多项技术协同应用,有效控制病虫害,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之后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实现绿色防控的规模化、标准化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振坤, 周敏, 潘水站, 孙连虎, 刘敏艳, 贺碧霞, 田芬芳. 陇南红芪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标准化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J]. 农业与技术, 2025, 45 (16): 76-79.
[2]韦正雄, 韦冬媚, 赵倬晓, 明方春.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 河北农业, 2025, (08): 84-85.
[3]董宇奎, 吴汉花, 季敬敬, 沈荣红. 兰陵县大蒜主要病虫害及全程绿色防控技术[J]. 中国果菜, 2025, 45 (08): 66-69.
[4]王云霞, 李馨, 王文丽, 张志刚, 田耀辉, 买文瑶. 甘肃成县大樱桃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J].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25, (09):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