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中国特色
石丹
成都开放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的完成,我国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形势正确的判断提出从现在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形成。在继承和发展马列有关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平赎买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特点,在实践的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道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党和人民所面临的一大重大历史课题。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指导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地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过渡时期转变的理论和国家资本主义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理论认识与中国特色
1.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虽然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需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要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成为我国唯一经济基础,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由于我国近代以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要经历一段实践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才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经济基础和文化前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可以完成。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制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既以马列主义有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理论为依据,更要依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做出符合国内外形势的过渡路线。
2.采取“逐步”实行、“逐步”过渡的方针。
毛泽东多次指出,“逐步”是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组织原则。最初是设想经过10年到15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再采取相应的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后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改变了最初的设想,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利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的效果,通过多种过渡的形式逐步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资本主义经济。不论是建国初提出的先经过一段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再过渡,还是采取并举的方针过渡,都是强调积极但又循序渐进地逐步地过渡。采取逐步过渡的原则符合我国较弱的工业化经济基础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国情,是党结合马列主义的过渡理论与我国特殊国情相结合所做出的判断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基本贯彻的方针,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规律的。
二、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引导中国个体农业、手工业走中国特色的合作化道路
在对个体农业的改造中,核心途径就是采取合作化的方式进行改造,将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所有,强调了教育、示范、引导的重要性,而不能采取强制的手段进行剥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农业合作化理论。如何将农民引导组织起来,把生产资料的个体农民私有制改变为集体公有制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合作社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农业、农民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农业的改造道路。改变传统的个体小农经济,将农民组织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在土改后中国农村普遍建立的劳动互助组织的经验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的道路。特别是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初级社是在改造个体农业的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创造。在1951年12月和1953年12月做出的两个《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的决议》中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的原则,如自愿互利的原则、贫农中下农和中农互利原则等。以上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政策都是反映了历史发展方向和人民要求的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思想。
由于我国经济的历史发展特点,手工业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上的地位尤为重要,几乎占据了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是很发达的建国初期,手工业的发展更是处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但我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具有分散、技术条件落后的缺点,作为个体的小商品经济更是缺乏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在改造个体农业的基础上积累了经验,从而确定了改造个手工业的任务和改造的形式,从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到组织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再逐步过渡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逐步引导手工业劳动者走向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组织起来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在技术水平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也取得了进一步的提高,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了其优越性,实践证明,基于中国特色而确立的手工业组织形式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是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
(二)开辟了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改造之路
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经过赎买的方式来对资本主义剥削和资产阶级的改造,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有过的设想。列宁计划用租界制和租让制两种形式来实现私人资本主义向国家资本主义的转化。马克思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和平改造理论虽然没能在欧洲国家成为现实,但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对资本主义实行和平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在中国对资本主义进行和平改造也有其合适的土壤,因此在中国变成了现实。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而在为数不多的经济企业中,民族资本主义占有了很大比重,民族资本主义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同时它又有对国计民生作出重要贡献的一面。因此,在中国以和平的方式对民族资本与民族资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实践中创造了又低级向高级的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改造道路,创造了由工缴费、四马分肥到定息、高薪等的赎买形式,并实行企业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对资本家进行教育和思想改造,逐步成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消灭了中国最后一种剥削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和平赎买理论,在实践中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改造方式。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逐步建立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形成的标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所做出的适合中国变化着的形势的策略。在马列有关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初步的实践和探索,逐渐找到了对中国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途径,是对马列合作化理论与和平赎买政策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土壤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4]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王凤贤.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