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及原则

作者

石丹

成都开放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不仅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也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更是学科自身发展完善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创新中需要把握好目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做到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大作用,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作为学科教育实践的重要要素,围绕其创新展开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一)顺势:回应新时代新矛盾提出的新要求

人的实际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起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的使命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将人的思想品德实际水平提升至社会发展所要求的高度,以处理思想层面上人的发展的现实水平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矛盾的不断产生与解决,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超越已有的思维、内容及方法等,实现前进、发展、创新与转型。社会是无限发展的,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就会形成不同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在转变,实际上是人的需要与发展可能性的不断拓展与社会实际提供与分配之间的差异的转变。对于人的发展而言,基础性的物质性需要基本上已经得到满足,困境在于非物质性需求的日益增加而实然状态中相应供给不均衡不充分的分配。面对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新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必须进行创新,转变传统的不适合解决当下矛盾的原有方法,适应社会现代化的环境与语境以化解矛盾,推动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二)合人:适应人们的思想变化与精神诉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是适应人们思想观念变化与精神诉求的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是人的思想形成、变化、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马克思认为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使得人的认识、适应与改造过程是无法穷尽的。人的发展的无限性也使人不会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根据社会发展的态势来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从现实性角度来看,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也越来越大,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交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使得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世界范围内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加快了各种信息的交流,这些都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效率观念、道德观念,促使人们产生更丰富的精神诉求,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法相应转变和创新, 使之能更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 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三)自构:顺应学科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内在要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生命力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有广泛丰富的实践基础和浓厚坚实的理论渊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探索、揭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特有规律形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时代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工具,对其进行创新,是思想政治学科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 将社会要求的思想内化为教育对象思想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在社会实践中,无论是单纯的物质或单纯的意识,都不能作为现实起作用的因素而独立存在,在意识中完成的目的论设定必须具有从物质上实现目的的条件。换言之,物质的条件必然有其意识上的目的论设定。创新活动的目标性原则是指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要有明确的目标,预知创新结果和要实现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目标是创新结果的预期状态,它给人们努力的方向和信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是教育者实施的具有主体性的活动,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该目标是教育者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客观规律设计的。围绕这一目标,教育者设定方案,作出超前反映,并通过实施方案最终实现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作为一项创新活动,其目的是实现创新方法的有效性,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一目标引导教育者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教育,促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完成教育任务。能否有效地实现被教育者的思想转变和觉悟提高, 这是衡量教育者所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好坏的重要标准。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人类社会实践中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改造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具有内在的过程规律,必须遵循这些客观规律。因为创新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如果主体不遵循一定的事物客观规律而是凭借主观感受随意改造,则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无法实现目标。教育者在方法创新时,既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发展规律,又要遵循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通过把握方法创新的内在机理,使各项活动符合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规律。人类虽然不能改变规律,但能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通过创新达到改变社会历史条件的目的。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内在规律被教育者准确把握并应用时,教育者才能准确把握方法创新的必然性,确保方法创新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管理和决策科学中广泛应用的方法原则,指对科学研究和开发项目在科学上、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否切实可行和有无成功把握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论证,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或科学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之所以创新,根本原因是失效或无效的教学方法不能完成预定目标,需要通过改善提高效力。目标的设定与实施必须在主体实施的操作能力范围内,如果目标过高,超出人们的能力范围,则会削弱主体的积极性。可行性研究正是通过对实践对象和实践过程的各种数据进行科学研究,才得出可行性数据,做出具有可行性的决策方案,该过程也是可行性研究的过程。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可行性原则,应使创新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适宜的环境、必备的原料与工具、合理的手段,是创新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中,教育者应制订详细的创新方案,合理调配各种资源,控制各种条件,使方法创新具有可行性。当条件不充分时,教育者应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营造方法创新所必需的可行性条件。

参考文献:

[1]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余龙进,何丽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在与时俱进发展创新[J].求索,2004(5).

[3]金鑫,张耀灿.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4]宇文利.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和方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4).

[5]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原则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