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住宅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存在的问题与预防措施

作者

李彬

370983198506104932

摘要:住宅建筑的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是保障居住安全和建筑功能的核心环节,本文聚焦典型问题,从深化施工过程数字管控、材料验收、施工监管及智能化运维等方面,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与优化策略。

关键词:住宅建筑;电气;安装;问题措施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住宅项目规模持续扩大,电气系统复杂性随之增加,当前工程实践中仍频繁出现线材绝缘层破损、导管防护失效、接线端子松动等隐患,威胁建筑安全运行,系统梳理问题根源并建立防控机制,具有显著的工程价值与社会意义[1]。

一、住宅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施工过程管理薄弱,隐蔽工程质量隐患突出

住宅电气安装的核心环节往往集中于隐蔽工程阶段,其施工管理失序构成首要风险点。具体表现为预埋线管敷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线定位不精准、过度弯折问题,以及在后续的混凝土浇筑环节保护措施缺失。这种粗放式管理极易导致管壁破损、管体变形甚至堵塞,严重削弱线缆穿设路径的物理保护功能。同时,配电箱箱体安装环节的开孔作业常缺乏规范性操作标准,未能加装必要的绝缘护口圈,致使尖锐金属毛刺直接接触线缆外护套,绝缘层受损率居高不下,线缆终端的接线端子压接工序普遍存在工艺控制松懈问题,压接力矩不足或接触面处理不当引发的虚接现象频发,成为局部过热甚至诱发电气火灾的关键诱因。这些深藏于建筑结构内部的施工缺陷,由于其不可见性及整改的高难度高成本,对建筑长期用电安全构成重大威胁[2]。

(二)关键材料质量控制失范,系统性耐久性能堪忧

电气材料作为系统安全的物质载体,其选用与验收环节的监管失效构成另一显著问题。现实工程实践中,材料进场质量抽检流程常流于形式,未能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与技术规范要求,使得诸如线缆导体截面积虚标、绝缘阻燃性能不达标、配线导管壁厚偷减、机械强度不足等低质材料得以蒙混过关并被安装使用。此类材料在结构应力(如混凝土浇筑压力)、环境老化(温湿度变化、化学腐蚀)或运行过载等工况下,其性能退化速率远高于合规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用于特定潮湿或高湿场所(如卫生间、厨房)的开关、插座面板等终端电器,普遍存在防护等级(IP等级)选用错误的问题。错误地将普通防护等级(如IP20)产品应用于需防水溅或防尘区域,极大提升了漏电、短路事故发生的概率,严重降低电气系统的长期可靠性与使用寿命[3]。

(三)电气系统设计规划失准,基础功能可靠性衰减

设计环节作为工程实施的源头,其合理性与适配性直接影响最终系统的效能与安全。住宅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中存在诸多适配性偏差,主要体现在负荷计算不精准、安全联结欠完善及系统制式混用错接三大方面。部分项目缺乏科学细致的数字化负荷模型构建,仅凭经验估算进行回路划分与线径及开关配置,导致回路容量严重偏离实际峰值用电需求,进而引发保护装置频跳、线路长期过载等运行隐患。在电气安全核心环节——等电位联结方面,虽然主干联结通常能够实现,但具体到淋浴间、厨房操作台、金属管道末端等关键点的精细化连接则普遍被忽视或简化处理,大大削弱了防止危险的接触电压产生的保护能力。另外,在涉及旧有建筑改造或不同标段衔接的复杂项目中,未能严格统一接地系统制式(如TN系统、TT系统),甚至出现局部混接(如TN-C与TT混接)情形,严重干扰接地故障电流通路,引发接地电位异常漂移,不仅影响设备正常运行,更对人身安全构成潜在危害[4]。

二、住宅电气安装工程质量关键控制策略

(一) 深化施工过程数字管控,构筑隐蔽工程精装体系

预埋导管敷设作为电气安装的基础性隐蔽环节,其精度对后期穿线施工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必须依托建筑信息模型(BIM)管线综合技术实现精细化布设,在结构主体施工前通过三维数字模拟精准优化路径规划,系统性规避空间碰撞冲突。施工阶段需采用激光定位仪器对预埋盒(箱)位置实施毫米级定位放线,实际敷设位置偏差必须控制在±3mm技术容限内。引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预埋管道的定位精度与接缝质量进行无损扫描复验,通过点云数据比对自动生成质量评估报告,对弯曲半径不足、衔接松动等不合格节点自动警示,确保隐蔽工程验收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全过程实行施工质量电子档案管理,对关键工序影像、设备参数、操作人员信息实行强制绑定存储,形成终身可追溯的质量责任闭环。

(二)构建材料全生命周期质量防护链,阻截伪劣产品入网

电气材料的本质安全属性直接决定系统运行寿命与防护效能,建立从源头到终端的材料质量追踪体系,进场阶段严格执行“双盲抽样+破坏性复检”机制。线缆类材料需对抗拉强度、导电性能实施破坏性压接循环试验,压接耐受次数应达到500次以上无失效;阻燃型材须进行实体燃烧性能验证,其垂直燃烧火势延展高度需严格限制在1.5米内;导管系统需通过三维应力测试平台验证其抗挤压变形能力。核心材料验收区须设置标准样品比对台(如铜芯截面色泽标样、壁厚基准模块等),杜绝偷工减料型号替换行为。推行电子身份标签制度,通过材料专属二维码记录产品批次、检验数据及流转信息,实现从生产端到安装端的全流程透明溯源,确保所有隐蔽材料具备完整质量身份证。

(三)集成智能诊断与主动维保机制,重构系统运维范式

住宅电气系统故障的多发性与不确定性要求突破事后处置的被动维护范式,建立融合边缘计算与云分析的动态监测架构,在建筑物供电干线关键汇接点及各楼层配电箱内布设高精度环境参数传感器阵列。该硬件网络具备多物理量并发捕获能力,可实时追踪电压波形畸变(误差阈值±0.5%)、电流谐波频谱特征及温度场分布态势,特别对温升速率突破5℃/min限值的异常节点启动主动防御机制。依托机器学习引擎架构故障知识图谱,通过负荷特性模式解析与历史缺陷特征库跨维度匹配,实现线缆绝缘劣化、接触面氧化失效等深层隐患的早期量化诊断。开发用户侧安全用电交互接口系统,定制移动端应用程序自动生成用电行为特征画像,推送个性化风险防控建议,确保终端交互参与度持续稳定在85%基准线以上。

结语:

住宅建筑电气系统安全是国家智能建造战略的关键支点,通过构建精准化设计、标准化施工、智能化监控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依托数字化验收手段与远程诊断技术,实现电气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闭环控制,这将为新时代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推动安全舒适居住愿景向现实深化转化。

参考文献:

[1]周凯.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常见问题分析与预防[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3年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安徽水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3:208-209+203.

[2]李超超.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C]//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2017年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国网彭泽县供电公司;,2018:356-357.

[3]周世海.浅谈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C]//广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联合会.2025年第六届工程领域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龙泉市乡镇水务有限公司;,2025:109-110.

[4]章彬, 沈思远.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常见问题与预防措施[J].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12, 5 (06): 6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