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玉米种植现状与新技术应用的效率

作者

苗志荣

禄丰市恐龙山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禄丰 651212

摘要: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玉米种植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国玉米种植虽然总体呈现稳中有增的态势,但仍存在产区分布不均、种植技术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这些现状,可通过应用密植通透栽培、密植化控防倒伏、智能灌溉施肥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新技术,有望进一步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提升玉米种植效益。

关键词:玉米;种植现状;新技术;应用效率

引言: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保障玉米持续稳定供应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受到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因素影响,传统的玉米种植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产业发展需求。为此,积极研发和应用玉米种植新技术,对于提高玉米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还有助于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生产。

一、玉米种植现状

玉米种植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玉米种植仍面临诸多挑战。纵观近年来的发展态势,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虽然总体呈现稳中有增的趋势,但受到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波动性[1]。与此同时,玉米主产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尽管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占据着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半壁江山,但相比之下,东部和中部地区在玉米生产上的贡献率明显偏低。这种区域发展失衡的局面,不仅加剧了产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玉米的物流成本。更为严峻的现实在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玉米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仍固守传统的种植模式,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撑和科学规范的种植管理,难以实现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农户观念的保守和对新技术新品种接受度的不足,也成为制约玉米种植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二、玉米种植新技术应用

(一)密植通透栽培技术

密植通透栽培技术作为现代玉米高产栽培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实施理念建立在对光合作用最大化利用的基础上。这项技术通过科学调整种植密度,有效解决了传统种植中行距过大导致的土地利用率低下问题。在华北平原地区,合理应用密植通透技术后,每亩可增加植株数300-500株,种植密度由传统的4000株/亩提升至4500-5000株/亩,产量增幅明显。密植通透技术的关键在于"密"与"通"的辩证统一,即在增加植株数量的同时,通过优化株行距配置,确保田间群体通风透光性良好[2]。北方春玉米区采用等行距种植模式,行距一般控制在55-60厘米,而南方夏玉米区则多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这种配置能够在高密度条件下仍保持田间通透性。密植条件下,合理增施有机肥成为保障高产的关键措施,有机肥与化肥3:7的配比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深耕深松作为配套技术,可使耕层深度达到25-30厘米,有效改善根系生长环境。水分管理上,采用"前控后补"原则,在苗期适当控水促进根系向下生长,而在抽穗灌浆期则保证充足水分供应。田间杂草防除应在玉米3-5叶期一次性喷施高效除草剂,如乙草胺+莠去津复配剂,既节省人工又提高防除效果。

(二)密植化控防倒伏技术

密植化控防倒伏技术针对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玉米倒伏风险增加的问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该技术围绕"控制株高、增强茎秆"两条主线,通过多元化措施协同作用,显著提升玉米抗倒伏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化控剂的选择与使用时期尤为关键[3]。目前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多效唑、缩节胺和矮壮素等,在玉米拔节期至抽穗前施用效果最佳。这些药剂通过抑制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减缓植株茎秆纵向生长,同时促进横向发育,使得茎秆变粗壮而韧性增强。在华北地区,适时喷施0.15-0.2%浓度的多效唑溶液,可使株高降低15-20厘米,基部茎秆增粗8-12%,有效降低倒伏率。密植化控还需与农艺措施紧密结合,包括适度控氮、底部适当深栽和培土、合理调整播期等。在河北衡水地区应用此技术的大田试验表明,与常规种植相比,密植化控不仅使抗倒伏指数提高,同时带来产量上的显著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化控措施改变了玉米田间群体结构,使得植株更加紧凑挺拔,通风透光条件得到优化,叶片分布更加合理,光合作用增强。同时,良好的通风条件降低了田间湿度,减少了大斑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几率。

(三)智能灌溉与施肥技术

智能灌溉与施肥技术通过融合物联网、传感器与精准控制等现代科技,实现玉米生产过程中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精准管理。该技术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实时监测、智能决策和自动执行。在土壤监测层面,布设于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10-60厘米土层的湿度数据,同时结合土壤养分速测仪对氮磷钾等元素含量进行动态监测。气象监测系统则收集降雨量、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为灌溉决策提供辅助依据。在华北平原地区的应用实践中,这套系统能够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精准计算灌溉时机与水量。特别是在玉米拔节至抽穗灌浆等关键时期,系统会自动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发出灌溉指令,避免传统经验灌溉中常见的过量或不足问题。智能施肥系统则采用水肥一体化方式,将可溶性肥料溶于灌溉水中,按照玉米需肥曲线进行分期定量施加。在河南周口地区的试验田内,智能水肥系统与常规灌溉施肥方式相比,节水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5-20个百分点,显著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该技术还打破了传统的"大水漫灌"模式,采用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减少了田间杂草生长空间,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

(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打破了传统单一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模式,构建起"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生态化防治体系。该技术立足于生态学原理和农业生态系统平衡,通过多种手段协同作用,有效控制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在实际应用中,农艺防控措施是基础,包括合理轮作倒茬、深翻晒地、清理田间残株等。吉林地区采用玉米-大豆-小麦三年轮作模式,可使玉米螟、丝黑穗病等发生率显著降低。生物防控是该技术的核心环节,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每亩投放3-5万头赤眼蜂,可使虫口密度下降70%以上。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的保护利用,对玉米蚜虫的控制效果显著。微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制剂在防治玉米食心虫、棉铃虫等害虫方面表现优异,且对天敌和环境友好。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玉米种植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提升玉米产业效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密植通透栽培、密植化控防倒伏、智能灌溉施肥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有效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出一条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玉米产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冯晶慧,王春,于国林,等.试论玉米种植现状及新技术应用效率研究分析[J].新农民,2024,(33):62-64.

[2]胡星宇.玉米种植现状与新技术应用的效率研究[J].河北农机,2023,(07):160-162.

[3]高琳.试析玉米种植现状与新技术应用的效率[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