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教师德育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实践

作者

张俊波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楼子店小学 024400

摘要:在幼儿德育教育体系中,情感教育是塑造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石。幼儿园阶段是幼儿情感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教师通过情感教育,能以情感共鸣引导幼儿形成正确价值观,增强德育实效性。本研究聚焦情感教育在幼儿园德育中的作用与实践,从情感教育对幼儿道德认知、行为习惯、社会适应的影响出发,探索情境创设、师幼互动、家园协同等实践路径,并提出师资培养、评价优化等保障机制,为提升幼儿园德育质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德育教育;情感教育

引言​

幼儿时期是个体道德观念萌芽与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德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人格塑造具有深远影响。传统德育往往侧重规则灌输,忽视幼儿情感需求,导致教育效果有限。情感教育强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情感体验引导幼儿理解道德规范,内化道德品质。将情感教育融入幼儿园德育实践,能激发幼儿道德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共情、自律等良好品质。研究情感教育在幼儿园德育中的作用与实践路径,对推动幼儿德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情感教育在幼儿园德育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1.1 促进幼儿道德认知的内化​

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单纯的说教难以让其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情感教育通过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情感体验中感知道德内涵。教师讲述道德故事时,以生动的语言和表情传递故事中的情感,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理解诚实、友善等品质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间互助行为带来的温暖感受,帮助幼儿将外在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认知。这种基于情感的道德认知方式,能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道德价值,为道德行为的产生奠定基础。​

1.2 助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行为习惯是德育的重要目标,情感教育能有效增强幼儿行为养成的内驱力。当幼儿遵守规则、帮助他人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强化其正向行为。相反,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以温和、理解的态度引导其认识错误,避免简单批评带来的负面情绪。通过情感上的正向反馈与引导,幼儿逐渐将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讲文明、守秩序、懂分享等良好习惯,实现从 “要我做” 到 “我要做” 的转变。​

1.3 增强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是幼儿迈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集体生活中,教师引导幼儿感受合作带来的快乐,体会冲突解决后的和谐,培养幼儿的共情能力与人际交往技巧。通过开展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幼儿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需求,学会理解与包容他人。情感教育还能帮助幼儿调节自身情绪,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适应幼儿园生活,为未来参与社会活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二、幼儿园教师德育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践路径​

2.1 创设情感浸润的德育情境​

幼儿园教师可通过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打造充满情感氛围的德育情境。在教室布置上,设置 “爱心角”“分享墙” 等区域,展示幼儿互助、友爱的照片与作品,营造温馨、积极的班级氛围。开展主题活动时,结合节日、季节设计情感丰富的活动内容,如母亲节组织 “我为妈妈送祝福” 活动,让幼儿通过制作礼物、表达爱意,感受亲情的珍贵。在自然探索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动植物生长变化,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与爱护之情,使幼儿在沉浸式情境中接受情感熏陶,实现德育目标。​

2.2 深化积极互动的师幼关系​

师幼互动是情感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教师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幼儿,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与个体差异。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与感受,用温暖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回应幼儿,建立信任、亲密的师幼关系。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观点,对幼儿的独特想法给予肯定,激发幼儿的自信心与创造力。当幼儿出现情绪问题时,教师及时安抚并引导其合理表达与调节情绪,通过良好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情感交流中学习道德行为,提升道德素养。​

2.3 构建协同育人的家园模式​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园协同能强化情感教育效果。幼儿园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法。鼓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关注幼儿情感需求,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传递良好道德品质。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幼儿在园情感表现,共同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开展亲子活动,如亲子阅读、亲子公益实践等,增进亲子情感交流,让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引导下,深化道德认知,践行道德行为。​

三、幼儿园教师德育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保障机制​

3.1 加强教师情感教育能力培养​

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实施者,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幼儿园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邀请专家开展情感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提升教师对情感教育的认识与理解。除传统培训形式外,可引入工作坊模式,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沉浸式体验,让教师亲身感受情感教育的实践要点;建立 “师徒结对” 帮扶机制,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帮助新教师快速掌握情感教育技巧。同时,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与学习,阅读教育书籍,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此外,还可设立教师情感教育成长档案,记录教师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与实践案例,定期组织成果分享会,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为开展高质量德育教育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3.2 完善情感教育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情感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从幼儿情感认知、行为表现、社会交往等方面综合评估情感教育效果。在评价指标设计上,进一步细化标准,例如针对幼儿情感认知,可区分不同年龄段幼儿对道德情感的理解程度制定分级指标。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观察记录、成长相册、视频记录等多样化手段,全面记录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情感发展变化;同时在学期末进行全面评价,形成系统的评价报告。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应引入幼儿自评、同伴互评以及家长评价,从多维度收集反馈信息。

3.3 营造支持性教育文化氛围​

幼儿园需营造支持情感教育的园所文化氛围。将情感教育理念融入园所发展规划与日常管理,通过宣传栏、园刊等途径宣传情感教育成果与经验。组织教师开展情感教育主题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分享教学心得,共同探索创新教育方法。设立情感教育奖励机制,对在情感教育实践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激发教师积极性。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使情感教育成为幼儿园全体教职工的共识与行动,推动德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结论​

情感教育在幼儿园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促进幼儿道德认知内化、行为习惯养成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为幼儿品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在实践中,通过创设情境、深化师幼互动、构建家园协同等路径,能有效落实情感教育目标。同时,加强教师能力培养、完善评价体系、营造支持性文化氛围等保障机制,为情感教育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支撑。随着幼儿教育研究的深入,应进一步探索情感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创新模式,提升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秋玲.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课外语文,2019,(30):191+193.

[2]黄燕丽.新形式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德育[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09):88.

[3]赵志勤.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0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