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病情进展的临床研究
王艳辉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医院 010030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病情进展的关系。通过对相关临床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阐述 Hp 感染在慢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Hp 感染状态与慢性胃炎病情严重程度、症状表现等方面的关联。结果显示,Hp 感染对慢性胃炎病情进展具有重要影响,积极治疗 Hp 感染有助于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病情。本研究为慢性胃炎的临床诊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病情进展;临床研究
引言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其病因复杂,多种因素均可诱发,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被认为是导致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的慢性胃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进一步发展,引发诸如胃溃疡、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甚至胃癌等严重疾病。因此,深入研究 Hp 感染与慢性胃炎病情进展的关系,对于慢性胃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疾病恶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概述
1.1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呈螺旋状或 S 形、弧形。其具有独特的尿素酶,该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保护性 “氨云”,有助于其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Hp 主要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和胃小凹内,通过鞭毛运动穿过黏液层,与上皮细胞紧密接触。这种特殊的生物学特性使得 Hp 能够在胃内持续存在,并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1.2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Hp 感染是关键因素之一,当 Hp 感染胃黏膜后,其产生的尿素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A(CagA)、空泡毒素 A(VacA)等毒力因子,可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发炎症细胞浸润,激活免疫反应。同时,Hp 感染还可影响胃酸分泌、胃动力等生理功能,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和修复失衡。此外,饮食因素(如长期高盐、辛辣食物摄入)、药物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的长期使用)、自身免疫因素等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关联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慢性胃炎患者中,Hp 感染率普遍较高。不同地区的 Hp 感染率存在差异,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通常高于发达国家。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Hp 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而且,Hp 感染不仅与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相关,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复发率密切相关,提示 Hp 感染在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病情进展的影响
2.1 对慢性胃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Hp 感染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其胃黏膜炎症程度往往更重。通过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显示,Hp 感染患者胃黏膜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更为明显,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变的发生率也更高。这表明 Hp 感染可加速慢性胃炎的病情进展,使疾病向更严重的阶段发展。例如,在轻度慢性胃炎患者中,Hp 感染阳性者更容易在较短时间内进展为中度或重度慢性胃炎。
2.2 与慢性胃炎症状表现的关系
Hp 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表现也存在一定关联。多数 Hp 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且这些症状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可能与 Hp 感染的持续时间及细菌载量有关。研究表明,经过有效的 Hp 根除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提示 Hp 感染在慢性胃炎症状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2.3 对慢性胃炎远期并发症的影响
长期的 Hp 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远期并发症如胃溃疡、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Hp 感染引起的持续炎症反应,可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和分化,增加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 CagA 阳性的 Hp 菌株,其毒力更强,与胃癌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及时发现并治疗 Hp 感染,对于预防慢性胃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与治疗对慢性胃炎病情的改善
3.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
目前,临床上检测 Hp 感染的方法主要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侵入性方法主要通过胃镜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检查或细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操作简便、快速,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病理检查可直接观察到 Hp 及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准确性较高,但需要专业病理医师诊断。细菌培养是诊断 Hp 感染的 “金标准”,但培养条件要求高,耗时较长,临床应用受限。非侵入性方法主要有尿素呼气试验(UBT)和血清学检测。UBT 具有无创、准确性高、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碳 - 13 和碳 - 14 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主要检测血清中的抗 Hp 抗体,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但不能区分是现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3.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
对于 Hp 感染的治疗,目前推荐以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和抗生素联合的四联疗法。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PPI 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疗程通常为 10 - 14 天。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药物过敏史及当地的 Hp 耐药情况。近年来,随着 Hp 耐药率的逐渐上升,一些新型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探索中,如序贯疗法、伴同疗法等,以提高 Hp 的根除率。
3.3 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病情的改善作用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根除 Hp 感染可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病情。经过规范的 Hp 根除治疗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变也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逆转。同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腹痛、腹胀、反酸等也得到显著缓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根除 Hp 还能降低慢性胃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作为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在其发病机制、病情进展及临床症状表现等多个方面均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证实,Hp感染不仅会引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还会导致胃酸分泌异常、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在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p感染往往起着"始作俑者"的作用,同时也是促使病情持续进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及时准确地检测Hp感染状态,并采取规范化的根除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预防疾病向萎缩性胃炎或胃癌等严重病变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作为临床医生,必须充分认识到Hp感染在慢性胃炎诊疗中的核心地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组织学检查等检测方法,并依据最新的临床指南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抗生素耐药性等问题,确保治疗的有效性。虽然目前对Hp感染与慢性胃炎关系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仍有许多关键问题有待解决。未来需要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深入探讨Hp感染导致慢性胃炎的具体分子机制,研发更精准的诊断方法和更有效的治疗药物,为慢性胃炎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新红.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2025,38(04):858-861.
[2] 米尔阿依·穆合塔尔,叶晖,黄秋月,曹峻文,王自成,沈姝玥,王英旭,张学智.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中西医诊治策略的探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5,34(08):1093-1098.
[3] 粟全球,时牛,杨婷,于靖,张苗.慢性胃炎患者血清MIC-1、CGRP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疑难病杂志,2025,24(08):94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