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对病情控制的影响探讨
陈利燕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医院 01003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对病情控制的影响。通过阐述哮喘疾病特点及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从提升患者认知、改变行为习惯、增强医患协作三方面分析自我管理教育的具体影响,并结合实践案例说明成效,同时讨论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旨在为提高哮喘患者病情控制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病情控制;生活质量
引言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全球患病人数众多。其症状包括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等,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目前哮喘无法完全根治,但通过有效的病情控制可显著减少发作频率、减轻症状严重程度。患者的自我管理在哮喘病情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自我管理教育作为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掌握治疗方法、调整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对哮喘病情的有效控制。因此,深入探讨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对病情控制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1. 自我管理教育提升患者对哮喘的认知
1.1 疾病知识普及
自我管理教育首先向哮喘患者全面普及疾病知识。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一对一咨询等方式,让患者了解哮喘的发病机制、诱发因素、症状表现以及病情发展过程。例如,详细讲解哮喘是由于气道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在接触过敏原、冷空气、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时,易引发喘息、咳嗽等症状。患者了解这些知识后,能更准确地识别自身症状,及时采取措施。一项研究表明,经过系统疾病知识教育后,超过 80% 的患者能准确描述哮喘的典型症状和常见诱发因素,相比教育前有显著提高。
1.2 治疗方案理解
自我管理教育帮助患者深入理解哮喘的治疗方案。医生和教育人员会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剂量调整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告知患者其能有效减轻气道炎症,但可能会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等不良反应,指导患者用药后及时漱口以预防。患者清晰了解治疗方案后,能提高治疗依从性。研究显示,接受治疗方案教育的患者,其治疗依从性从 60% 提升至 85%,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1.3 自我监测意识培养
自我管理教育注重培养患者的自我监测意识。教导患者学会使用峰流速仪监测呼气峰流速(PEF),记录哮喘日记,包括症状发作频率、严重程度、用药情况等。通过自我监测,患者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 PEF 值下降可能提示哮喘发作风险增加,从而提前就医或调整治疗方案。有研究发现,坚持自我监测的患者,能在哮喘发作早期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严重发作次数达 30%。
2. 自我管理教育促进患者行为习惯改变
2.1 合理用药行为养成
自我管理教育强调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养成正确的用药习惯。教育患者按照医嘱规律使用控制药物,如每天定时吸入糖皮质激素,以维持气道稳定;在哮喘发作时正确使用缓解药物,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快速缓解症状。通过示范、模拟演练等方式,确保患者掌握正确的吸入技术。研究表明,经过吸入技术培训后,患者的正确吸入率从 40% 提高到 75%,有效提高了药物疗效。同时,教育患者不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自行停药,避免因用药不当导致病情反复。
2.2 避免诱发因素行为调整
自我管理教育指导患者识别并避免哮喘诱发因素,调整生活行为。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以减少尘螨滋生。此外,提醒患者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呼吸道感染。通过这些行为调整,患者能有效降低哮喘发作风险。实践显示,遵循避免诱发因素指导的患者,哮喘发作次数平均每年减少 2 - 3 次。
2.3 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自我管理教育倡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在寒冷、干燥或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运动。同时,教导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合理饮食也至关重要,建议患者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这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有助于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对哮喘病情控制起到积极作用。
3. 自我管理教育增强医患协作
3.1 提高患者就医主动性
自我管理教育使患者对哮喘有更深入了解,从而提高就医主动性。患者能依据自我监测结果,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主动与医生沟通。例如,当患者发现哮喘症状加重或 PEF 值持续下降时,会主动预约就诊,向医生详细描述病情,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准确信息。研究发现,接受自我管理教育后,患者主动就医的比例从 30% 提高到 60%,有助于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病情,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
3.2 促进医患沟通有效性
自我管理教育促进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患者经过教育后,能更好地理解医生的讲解,准确表达自身需求和疑问。在就诊过程中,患者可以与医生共同探讨治疗方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医生也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这种良好的沟通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例如,医生根据患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调整药物使用时间和方式,使治疗方案更贴合患者实际情况。
3.3 建立长期随访机制
自我管理教育推动建立哮喘患者长期随访机制。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病情控制情况、自我管理执行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通过长期随访,医生能及时发现患者在自我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用药不规范、未能有效避免诱发因素等,及时纠正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能感受到医生的关注和支持,增强治疗信心。实践证明,建立长期随访机制的患者,其哮喘病情控制良好率比未建立随访机制的患者高 25%。
4. 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的实践案例与挑战应对
4.1 实践案例
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 100 名哮喘患者开展自我管理教育项目。通过为期一年的教育活动,包括每月一次的哮喘知识讲座、每季度一次的一对一咨询以及定期的电话随访等。项目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发现,患者对哮喘疾病知识的知晓率从 60% 提高到 90%,治疗依从性从 55% 提升至 80%,哮喘发作次数平均减少 2.5 次,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许多患者表示,通过自我管理教育,他们对哮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正确用药和自我监测,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生活也更加轻松。
4.2 面临的挑战
在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部分患者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等原因,对疾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接受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医学术语和操作方法。同时,患者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尤其是工作繁忙或家务负担重的患者,难以坚持自我监测和规律用药。此外,自我管理教育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基层医疗机构可能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
4.3 应对策略
针对患者接受能力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年龄较大的患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片、视频等进行讲解,增加实践操作演示,确保患者理解和掌握。例如,制作简单易懂的哮喘知识漫画手册,录制操作示范视频供患者观看。对于患者时间精力有限的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自我管理计划,根据患者的生活节奏调整监测和用药时间,并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提醒。为解决资源不足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可整合社会资源,如邀请志愿者参与教育活动,同时加强与上级医院的合作,获取技术支持和指导。
结语
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对病情控制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提升患者对哮喘的认知、促进行为习惯改变以及增强医患协作,能有效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可逐步克服困难,使自我管理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哮喘患者。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应重视哮喘患者自我管理教育,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式,提高教育效果,帮助更多哮喘患者实现病情的有效控制,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韦兰虹.优质护理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症状缓解及自我管理能力及病情控制的影响[A]关爱生命大讲堂之生命关怀与智慧康养系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全周期视角下的患者心理健康于预策略:筛查、支持与实践专题[C].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 2025: 3.
[2] 赵小进.系统性护理对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评价[A]关爱生命大讲堂之生命关怀与智慧康养系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银发浪潮下老年护理的挑战与机遇专题[C].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 2025: 3.
[3] 刘晓琴,刘欢,刘丽萍.思维导图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效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5,48(0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