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

作者

沈天静

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洛水镇洛水慈济小学 618401

摘要:在小学阶段,科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与科学态度的形成。《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大核心素养纳入课程目标,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本文就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实验教学效能,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引言

在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已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是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意义重大。鉴于此,本文以核心素养的视角分析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挖掘实验资源

一要开发跨学科实验资源。教师应突破单一学科的限制,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实验资源,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开发跨学科实验资源要以科学概念为核心,探究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而设计出具有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例如,在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将物理学的运动学知识、数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及工程学的结构设计相结合,以此引导学生设计并测试不同类型的运动装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二要开发生活化实验资源。生活是小学科学实验素材的重要来源。将生活现象和问题转变为实验主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开发生活化实验资源时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挑选常见的物品、现象或问题当作实验素材,如家庭中的物质变化、校园内的植物生长、社区中的环境问题等。基于生活情境的实验项目能引领学生从科学视角观察生活、探究问题,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三要开发数字化实验资源。数字化实验资源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拓展实验教学的时空界限,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数字化实验资源涉及数字化实验工具、虚拟实验平台及实验数据处理软件等,能为学生提供更精确的测量结果、更直观的现象展示及更具体的数据分析。

2创设科学情境,助力科学原理探索

相较于常规的理论式教学,科学实验活动的组织可以将抽象的概念性知识转化为更直观的、易于学生理解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建立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直观的科学情境带领下,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实验的假设。为验证猜想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操作、论证的过程,由此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形成科学观念。如在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现象,认识到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存在一定的差异,还需让学生完成光的传播原理的实验设计以及操作过程,进而总结出光的传播规律。光学知识过于抽象,口头描述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原理。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不同颜色光的传播途径,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感受到光学知识的魅力,初步理解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接下来,教师可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如:“在黑夜中我们用手电筒照墙壁,为什么墙壁之外的其他部分也会有亮光?”由此促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假设。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展开实验操作,为学生提供必备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生活情境的推动下,感知光的传播知识与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并且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完成对科学原理的探索,引领其在科学实验中掌握光的本质特征,发挥科学情境创设对学生科学观念形成的积极作用。如,在情境的带领下,学生应用带有小孔的纸质屏障、红外线灯、固定装置等设计实验方案,并且完成了实验操作的过程,观察在不同情况下红外线照射到前面时的光线变化情况。由此,可以促使学生在科学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复杂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攻克学习科学概念、规律、性质等方面知识的难关。

3融合生活元素,布置体验任务

诸多科学现象均来源于生活,但结合小学生认知情况而言,因缺乏生活阅历,一些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大多超出其认知范围,即学生存在“不了解科学知识可应用哪些方面”的思想意识。新课标政策中强调,应带领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并经历深度学习实践体验,把握知识学习、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此背景下,教师有必要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并为学生布置科学体验任务,使学生能够在体验过程中感受科学现象的演变、科学知识的由来,把握科学实践方法,从而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以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为例,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不难发现,学生需要在本课中掌握不同发声物体特点,了解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建立“声音可传递信息”的思想意识和“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科学概念。为了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带动学生体验科学现象的演变过程,教师可尝试组织“将声音藏起来”的实验活动。具体如下:首先,组织学生成立科学实验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前往当地施工建筑、游乐场等具有大量噪声的场所亲身体验,探索阻隔噪声的具体方法;其次,将实验成果、数据和过程以演示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即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发现的阻隔噪声的方法;最后,展开小组之间的比拼,考察哪一小组所提供的方法更具效率效果。此过程以现实生活作为科学实验背景,建立生活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实践的契机,促进学生之间关于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的深度探究,也确保科学实验的完整性,为辅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科学观念、良好的科学态度奠定基础。

4开展科学实验多元评价

评价是检验教与学成果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同时评价也能直观化呈现每位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能力水平,为教师优化下阶段科学实验活动提供依据。但结合传统科学实验评价内容、方式来看,存在单一化的问题,更多围绕成果性评价。而新课标视域下,更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正确价值观的同步培养。也就是说,仅以成绩和能力检验作为评价标准并不能充分迎合新课标要求,甚至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对科学实验产生排斥心理。为此,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从多元化的视角展开评价活动,即将过程性和成果性评价融为一体,在检验学生实验成果的基础上,考查其实验态度、科学观念和思维的形成情况。同时,为避免评价数据缺乏精准性,还可带领学生完成身份的转换,即从被评价者转变为评价者的身份,鼓励学生经历自评和互评过程,以此获得更全面的评价数据。

结语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渠道。借助创设实验场景、清晰探究任务、改良实验材料以及健全评价体系等举措,可显著提高实验教学成效,推动学生科学素养全方位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特性,灵活施展这些策略,持续创新教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领略科学魅力,培育其探究能力、创新思维与科学态度,筑牢终身发展根基。教学策略运用需不断探索改进,教师要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根据学生反馈与效果调整优化,契合素养培养需求,助力培养新时代科学公民。

参考文献

[1]陈宏林.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5(10):39-41.

[2]李欣.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5(9):34-37.

[3]王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小学科学实验分组实验教学的路径[J].试题与研究,2025(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