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深化改革背景下国企财务内控体系优化策略

作者

周玉良

上海石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540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治理结构、经营机制和监管模式也在持续演变。在此过程中,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企业财务安全、提高经营效率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手段,其优化显得尤为迫切。当前,部分国企仍存在财务控制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导致企业在资金管理、成本控制和审计监督等方面存在较大漏洞。特别是在市场化改革加速和监管日益趋严的背景下,国企必须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财务内控体系,以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运营透明度。本文拟从国企改革的宏观背景出发,系统梳理财务内控体系中的核心问题,并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优化路径,助力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国企财务内控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财务制度设计的规范性与适应性不足

当前部分国企财务制度设计存在规范性与适应性失衡问题。一方面,制度条款照搬上级文件或行业模板,缺乏对企业业务特性的针对性考量,如基建类国企与金融类国企采用相似的资金审批流程,导致制度与实际业务脱节;另一方面,制度更新滞后于政策变化,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部分国企未及时调整收入确认、资产减值等制度条款,存在合规风险。此外,制度内容过度追求全面性却忽视可操作性,如预算管理制度中对异常波动的处理流程描述模糊,导致基层执行时标准不一,既影响制度权威性,也难以满足企业精细化管理需求。

1.2 内控执行过程中的体系化缺陷

内控执行的体系化缺陷主要表现为部门协同不足与流程断点。在资金管控中,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数据共享滞后,如项目进度与付款申请脱节,导致超付风险;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重采购、轻运维”现象,采购流程严格但报废审批流于形式,账实不符问题突出。此外,子公司与母公司内控标准不统一,部分二级单位自行简化审批环节,如重大投资决策未履行董事会审议程序,形成管控漏洞。据国资委专项检查显示,某央企下属 12 家子公司中,有 5 家存在采购流程未按制度执行的情况,反映出内控执行的体系化缺陷已成为国企财务风险的重要诱因。

1.3 风险预警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风险预警方面,多数国企尚未建立量化预警模型,仍依赖人工分析财务报表,对现金流断裂、债务违约等风险的预判滞后。某省属国企 2023 年出现短期偿债危机前,其流动比率连续 6 个月低于行业警戒线,但因缺乏动态预警机制未及时采取措施。监督机制方面,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部分企业审计部门向财务总监汇报工作,难以客观评价财务内控有效性;外部监督中,监事会、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存在重叠与空白,如对境外子公司的跨境资金流动监督乏力。此外,监督结果应用不足,对违规行为的整改跟踪流于形式,导致同类问题重复发生。

二、深化改革背景下财务内控优化的必要性与挑战

2.1 改革推动下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化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实施后,企业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董事会职权下放要求财务内控从“合规导向”向“治理导向”转变,如某能源集团将重大投资决策权下放至子公司董事会后,原有的集中审批模式失效,亟需建立权责匹配的分级授权体系。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多元股东对财务透明度提出更高要求,某地方国企混改后,外资股东要求按月披露关联交易明细,倒逼企业优化信息披露内控流程。此外,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下,短期业绩考核压力可能诱发财务操纵风险,需通过内控优化防范盈余管理等行为。

2.2 市场环境变化对财务内控提出新要求

数字化转型中,业财融合趋势要求财务内控突破传统边界,如电商平台型国企需建立实时交易风控系统,防范刷单套现等新型风险。双碳目标下,某钢铁国企新增碳资产核算科目,但缺乏相应的内控流程,导致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不规范。此外,国际业务拓展带来跨境风险,某建筑央企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因未充分考虑当地外汇管制政策,导致资金归集延迟,凸显外汇风险内控的缺失。市场环境的复杂性要求财务内控从单一流程控制向全价值链风险管控升级。

2.3 优化过程中面临的体制与人员障碍

体制障碍表现为“放管服”改革与风险防控的平衡难题,某省国资委要求国企简化采购审批,但部分企业为规避风险仍保留多层审核,导致效率低下。人员层面,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制约内控优化,某制造业国企财务团队中具备风险建模能力的人员占比不足 15% ,难以设计量化预警指标;业务部门内控意识薄弱,存在“财务负责内控”的认知误区,如销售部门为完成业绩擅自放宽信用政策,增加坏账风险。此外,国企薪酬体系对内控人才吸引力不足,某大型央企财务内控岗离职率较市场平均水平高22% ,影响内控优化的持续性。

三、国企财务内控体系优化的策略建议

3.1 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强化制度刚性

制度优化需遵循“顶层设计+分层适配”原则。总部层面制定统一的《财务内控基本规范》,明确资金管理、预算控制等核心流程的底线要求;子公司根据业务特性制定实施细则,如金融类子公司增设衍生品交易内控条款。制度内容应注重“负面清单”管理,某交通集团在投资制度中明确“不得对资产负债率超过 85% 的项目提供担保”,增强制度刚性。同时建立制度动态更新机制,每季度梳理财税政策变化,如 2024 年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调整后,某物流企业及时修订税务内控流程,确保政策合规性。

深化改革背景下,国企财务内控体系的优化已成为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构建科学、系统、可执行的财务内控体系,不仅是制度完善的体现,更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未来,国企应结合行业特征与改革方向,持续推动财务内控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提升内控体系的动态响应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通过制度创新与管理升级,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军,刘晓红.(2023).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J].财会月刊,44(7),89-93.

[2]胡志强.(2022).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国企财务内控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5(1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