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学教学中多学科德育渗透教学的实践研究
王博
农安县开安镇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教学中多学科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与成效。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教育中德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基于课程思政的多学科德育渗透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多学科德育渗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兴趣与理解,促进其全面发展。本文从理论到实践、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系统地总结了多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模式,指出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课程思政;小学教育;德育渗透;多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引言
在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日益成为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思想。课程思政不仅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而且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旨在通过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结合,达到知识与品德的共同发展。在此背景下,多学科德育渗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实践方式。多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是指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学科的内容将德育理念与教学目标结合,形成一种跨学科、全方位的德育渗透机制。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将课程思政理念与小学教学紧密结合,探索多学科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结合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多学科德育渗透在课程思政下的实施效果,探讨如何通过学科知识的传授来渗透德育元素,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多学科德育渗透的理论基础
多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施,首先离不开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论支撑。课程思政理念源于教育部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目标,强调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强化德育教育。课程思政理论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限于思想政治课,而应通过全学科的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其中,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体系。小学阶段的教育特点是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但却是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在多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多学科德育渗透要求教师在不同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例如,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自然科学中的探究精神等,均可成为渗透德育的载体。通过这种渗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正向的价值导向。
二、多学科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开展德育渗透的重要平台。在语文课堂中,通过讲解古诗文、经典故事以及人物传记等,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例如,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文学价值,还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通过阅读经典的故事,学生能够在人物的言行中汲取品德的力量。
2.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数学学科虽然以逻辑和理性为主要特点,但同样可以通过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实现德育渗透。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公正、公平等道德原则;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团队合作,达到更好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怀。
3.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自然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它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探究态度及严谨的思维方式,都能为德育渗透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自然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家们为了真理和人类进步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解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的故事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索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社会责任和道德理想的践行。
4.艺术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艺术与体育教学是小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在艺术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集体创作、歌唱和戏剧表演等活动,增强他们的集体认同感。在体育课中,通过团队竞技、集体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公平竞争的道德观念。
5.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为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渗透机会。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合作等活动,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社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德育相关的实践项目,如环保活动、关爱弱势群体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道德标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
三、案例分析与实践反思
为了验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多学科德育渗透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某小学的一学期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在该案例中,学校通过将德育元素渗透到语文、数学、自然科学、艺术和体育等各学科的教学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故事和人物传记,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增强了合作精神;在自然科学课堂中,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家的故事,激发了求知欲和社会责任感。这些实践证明了多学科德育渗透在小学教育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德育渗透的认识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部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知较为肤浅,缺乏深入的思考。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德育意识,创新教学方法,将德育理念融入到学科知识的讲解和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德育与知识的双重培养。
四、实施多学科德育渗透的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多学科德育渗透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使其具备将德育理念与学科知识结合的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承担着将德育与学科内容相融合的任务,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意识。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讲座和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并且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分享经验,促进德育教学策略的相互借鉴与优化。此外,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将德育渗透纳入到每一学科的考核体系中。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加入与德育相关的课外读物推荐,在数学课堂中设置关于公平、诚信等道德价值的讨论话题。
五、结论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多学科德育渗透教学,不仅是小学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课程思政已逐渐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方向,而德育渗透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实践。通过将德育元素有效地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学科知识,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诚信意识等核心素养,这些素养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尽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教学方法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科教师可能缺乏系统的德育教学能力,部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支持也不够充分,但这并不影响多学科德育渗透模式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纪祥祥.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新闻评论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新闻传播,2025,(16):98-100.
[2]王朴,张慧.高职《药品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5,24(16):180-182.
[3]赵雅欣.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天南,2025,(04):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