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在城市内涝整治中的挑战与机遇
吴铭
中交四航局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一、水利工程在城市内涝整治中的挑战
1.城市建设过于“轻地下重地表”
现阶段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相关部门和企业过于强调地表建设,往往忽视了地下排水系统和蓄水设施的必要性,导致内涝问题的加剧,进而对水利工程的实施带来一系列挑战。首先,在城市规划中,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很容易忽视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很多城市的排水管网老旧、容量不足,无法有效应对暴雨、瞬时强降雨等情况,最终导致内涝问题。其次,在“轻地下重地表”的规划下,城市中绿地和透水地面的比例较低,减少了雨水的自然渗透量,使得城市地表硬化,雨水径流速度过快,扩大了内涝的严重性[1]。
“轻地下重地表”所引发出一系列问题,突显了水利工程在内涝整治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解决内涝问题,必须从整体规划上进行改进,平衡地表与地下的建设,注重完善排水系统、增加绿地和水体的配置,以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通过整合科技手段和政策支持,提升城市水利工程的综合治理能力,才能有效降低内涝发生的风险,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2.河湖水系调储能力下降,城市局部降雨量增加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扩张和人口密集化对水利工程的内涝治理带来了影响,主要体现在河湖水系的调储能力急剧下降以及局部降雨量的增加。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许多河流和湖泊被侵占或改建,导致自然水体面积减少。河湖水系的调储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无法有效吸纳和储存降雨水,尤其在暴雨来临时,容易造成水位上升和内涝现象。例如城市周边的湿地和水库被开发为住宅或商业区,大大降低了水体的自然蓄洪能力。此外,河湖的生态功能被破坏,水流的自然调节能力减弱,导致城市在遭遇强降雨时的应对能力下降。原本能够缓解雨水径流的水系,如今变得脆弱,无法承受城市扩张带来的水量压力。
同时,局部降雨量的增加,使得城市在短时间内水量急速增长,而排水系统承载能力不足,导致内涝情况频发。尤其是在老旧城市,排水设施设计往往无法满足当前城市的雨水排放需求,形成严重的水患。面对这些挑战,相关部门和水利工程行业必须采取更为综合的应对策略,需要重新审视城市规划,恢复和保护自然水系,提升其调储能力。
3.排水体系建设落后,运行维护不足
在城市内涝治理中,排水体系的建设和维护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许多城市的排水体系是在较早的时期建成的,设计标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新需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原有的排水管网无法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排水需求。极端天气下,强降雨的瞬时流量常常超出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导致内涝发生。很多设计人员在排水系统的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未能预见到未来可能面临的降雨模式和水位变化。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新的开发区域往往未能合理连接到现有排水网络中,形成“孤岛”效应,造成局部地区排水不畅。此外,很多城市缺乏系统的排水系统管理模式,管理机构的责任分工并不明确,造成维护工作不及时、不规范,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水利工程在城市内涝整治中的机遇
1.强化渗透滞蓄,加强雨水利用
应用水利工程来整治城市内涝时,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渗透滞蓄的重视,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如在城市道路和人行道上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透水材料,以增加地表水的渗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建设绿地、雨水花园等透水性较好的区域,增加植被覆盖面积,促进雨水能够快速渗透和蒸发;设立地下蓄水池、渗水井等设施,收集和存储雨水,提高地下水位,增加土壤湿度。其次,为加强对雨水的利用,相关工作人员要在城市建筑物屋顶和广场等区域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利用雨水收集装置,将雨水储存于水箱中,在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建设雨水利用设施,例如喷灌系统,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在城市规划中,相关部门要考虑水利设施的布局,确保透水性和雨水管理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雨水收集和利用情况,优化水资源管理水平[2]。
2.建立完善的防涝预报预警系统
应用水利工程整治城市内涝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防涝预报预警系统和立体的防护防涝体系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全面的气象、水文监测网络,监测对象应包括降雨量、流量、水位等,利用传感器实时采集相关数据,形成有效的监测基础。其次,工作人员要以水利工程为基础,引入先进的气象预报技术,结合水文模型,对降雨和水位进行精准预测,采用数字技术模拟流域内水流动态,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此外,在应用水利工程开展城市内涝整治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建立立体的防护防涝体系,引入资金构建多层次的防涝设施,包括河流治理、排水管网、蓄水池、滞洪区等,实现防涝的综合治理。在汛前,工作人员要及时将现有排水管道、河道、泵站进行清理和维修保养。在易涝区域,要重点建设防洪堤、挡水墙等防护设施,同时完善排水泵站的布局,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最后,相关部门要针对城市内涝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以不同程度的内涝情况为基础,制定具体的应急措施和施工方案,确保在发生内涝时能快速有效应对。
3.适当提高水利工程设计标准,进行雨污分流改造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每个城市都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结合当地地势特点来制定排水专项规划,在防止内涝灾害的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以水利工程为基础开展城市内涝整治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建立排涝监测系统,实时收集降雨、排水流量和水位数据,分析内涝发生频率和原因。参考历史内涝事件,评估现有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识别设计标准不足之处。其次,工作人员还应当根据实际排涝情况,提升排水管道的直径和流量标准,确保能够应对极端降雨,并增加排水泵站和调蓄池的数量和容量,以提高应急排水能力[3]。
为了强化城市的蓄水、排水能力,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对老旧管网进行更新,使用大口径管道和透水材料,以提高排水效率和渗透能力。在各项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增添雨污分流系统,将雨水和污水分别收集,减少污水管网的负荷,降低内涝风险。并在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方式,增强城市的自然蓄水和排水能力,减少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依赖。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城市内涝整治中,水利工程虽然面临着多重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发展机遇。相关部门、企业、工作人员等要加强重视,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与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应对内涝问题,提升城市的抗风险能力,挖掘水利工程所能提供的价值。未来,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水利工程将在城市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宜居城市的打造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焦瑞.城镇内涝防治体系改造下的片区水土保持研究[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4,7(09):95-98.
[2]丁萌.基于MIKE模型的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及系统化治理研究[D].王耀增.南京林业大学,2023.
[3]陈邡榕.汕头五南沟片区内涝整治工程的造价控制分析[J].陕西水利,2021,(04):222-22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