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
王洪涛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美域第一小学 063004
引言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多以零散形式呈现,这样的话,虽然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却容易让他们陷入零散学习的困境。而结构化教学强调顺着知识的内在逻辑,把分散的概念、公式、方法串联成有机整体,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关联的过程中形成系统化认知。核心问题是指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能引发深度思考、推动知识结构化整合的关键问题。其是结构化教学的关键载体,能聚焦教学重点,串联知识模块,对教学效果能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探讨其作用与设计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一、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核心问题的作用
(一)串联知识模块,构建结构化认知体系
虽然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较为的分散,但实际上,这些知识点都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像是“数的认识”“运算”“图形”等内容,都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结构化规律。核心问题可以抓住知识间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发现关联、形成网络。比如在“小数的意义”教学中,通过设计相关核心问题,便能打破“小数”作为独立知识点的局限。学生在思考中会意识到小数与分数、整数计数单位的联系,将小数纳入“数的认识”整体框架,从而实现知识的结构化整合,而非孤立记忆。
(二)激活深度思考,培养结构化思维能力
结构化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知识间的各种关系,形成有序的思维路径。核心问题则能跳出“碎片化提问”的局限,带领学生从“就题论题”转向“追根溯源”,在主动探究中发展逻辑思维与系统思维 [1]。就像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学中,就可以通过设计关联旧知与新知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转化方法的共性,理解公式的本质,从而逐步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模式。
(三)聚焦教学目标,提升结构化教学效率
结构化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与“应用场景”。核心问题的设计,并非只是简单的课堂问题,而是要紧扣教学重点,让学生的学习能够始终围绕着核心知识点展开,并能在对比、辨析与应用中,精准把握知识本质,避免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这样的话,就可以让教学更具方向性与针对性,从而提升结构化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
(一)立足知识关联,设计整合性的核心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内在逻辑形成相互关联的网络。整合性问题能打破知识壁垒,引导学生发现概念、公式、方法之间的深层联系,从而理解知识的“全貌”。为此,教师设计核心问题时,需要先梳理知识的纵向与横向关联。例如,在“圆柱体积”教学中,便可以设计核心问题:“我们学过长方体和圆的知识,能否借助这些知识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圆柱与长方体在体积计算上有哪些共通的本质?”这一问题既关联了旧知与新知,又引导学生思考“转化”的共性思路 [2]。而学生在探究中会发现:圆柱可以通过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二者体积相等,且都能用“底面积 × 高”计算。这样一来,学生能将圆柱体积纳入“立体图形体积”的整体框架,从而实现从“单一知识点”到“结构化网络”的认知升级,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二)聚焦思维进阶,采取启发性的提问方式
小学生在的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面对复杂问题时不知从何入手。启发性提问的目的,正是通过层层引导激活学生的主动探究欲,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思维路径。为此,教师便可以采用“阶梯式提问”,先从基础理解入手,逐步过渡到逻辑推理与应用迁移。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三级问题:(1)“一个三角形有几个角?我们学过哪些特殊的三角形?”(2)“能否通过剪拼、测量等方法验证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结果一致吗?”;(3)“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如何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个方法能用于所有三角形吗?”。第一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旧知,第二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第三个问题则可以推动学生将结论转化为解题方法。这样的话,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不仅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关知识,更理解了“归纳验证”的思维方法,结构化思维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三)关照个性差异,注重针对性的问题指导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要是教师采取统一的问题指导方式,那么必然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关照个性差异的针对性问题指导,就是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结构化学习当中,让不同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问题中获得成就感。实施时,教师需要先通过课前诊断了解学生的薄弱点与优势,然后就可以设计分层问题并进行差异化指导[3]。例如,在“小数乘法”教学中,针对学困生可提问: *0.2×3 与 2×3 有什么相似之处?为什么结果是0.6 ?”;对中等生则可以提问:“计算小数乘法时,为什么要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的位置是怎么确定的?”;对优等生的问题则是:“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小数加减法在运算规则上有哪些联系和区别?能举例说明它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吗?”而教师在指导时,对学困生可以可以多借助直观模型演示,像是用方格纸表示小数;对优等生就需要多追问像是“如果因数是三位小数,该怎么计算”。这样的话,每个学生都能在匹配自身水平的问题中获得进步,从而共同参与知识结构化的构建过程。
(四)着眼持续发展,完善具反馈性的问题评价
核心问题的设计并非一蹴而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思维特点会不断变化,所以需通过评价了解他们的掌握程度与思维障碍,进而调整问题设计,确保教学始终贴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过程性反馈”与“总结性反馈”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小数除法”教学中,过程性反馈可在课堂练习时进行,像是围绕核心问题“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联系”,观察学生是否能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而对于卡顿的学生则及时追问“为什么要移动小数点”。总结性反馈可以在单元结束后开展,像是可以让学生围绕“如何灵活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分享。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分享,判断其是否掌握计算方法与实际应用技巧,并适时地进行补充提问或拓展提问。这样一来,评价不仅成为检验成果的工具,更成为推动学生持续深化结构化认知的动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核心问题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与知识建构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实践中,需要钻研教材知识结构,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打磨核心问题设计,还要优化提问方式、问题指导与反馈。这样的话,核心问题便能真正成为结构化教学的“纽带”,推动学生从“学会知识”向“会学知识”转变,从而促进其数学素养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费云龙 .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问题串”的探索与实践 [J]. 天津教育 ,2025,(05):104-106.
[2] 林主敏 .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3,(11):18-20.
[3] 夏玉英 . 结构化 : 一种必备的数学核心素养——结构化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2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