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蓝英红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
摘要:按照现代教育理念走向,教育功能突破传统知识传授范围,重心转向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处于青少年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关键期,肩负不可替代的重大责任。通过系统教学规划和多样实际探究,能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律认识水平,为其一生发展筑牢根基。深入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策略,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明显实际意义。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面临着新的发展使命和具体要求。社会快速发展的脚步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断深入,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以及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变得越发复杂。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这是当下教育领域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项研究从对既有教学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并联系实际需求出发,试着搭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框架,从而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给予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南。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模式单一
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仍以传统讲授法为主,特点是单向知识灌输、一次性信息传递,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与互动交流,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难推动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思维发展。评价体系依赖终结性考试成绩,难全面反映学生多维度发展需求。部分教师拘泥教材,未结合学情与社会现实设置情境化教学活动,导致课堂氛围僵硬、形式单一,降低教学吸引力与学习效果,与新修订《课程标准》的目标导向型评价理念不符。
1.2教学目标不明确
虽然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导,但部分教育工作者践行时未考虑个体差异与认知发展规律,导致教学目标设定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目标定位模糊使课堂教学缺乏方向,教师难以准确规划教学内容与活动形式以提升核心素养,限制了学生在道德法治领域的综合能力发展。目前,核心素养培养仍停留在理论阶段,未融入教学实践形成具体实施路径。
1.3教学实践活动不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具实践性质和社会指向,根本目标是创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当前教育中,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讲解,轻视实践环节价值。部分教师虽想开展实践活动,但因时间、安全、场地资源等问题难以正常开展,常以文字描述或单个案例分析代替真实情景体验。这种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法,使学生难将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影响解决问题能力,不利于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2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2.1情境教学在政治认同培育中的应用
搭建起跟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教学环境,可以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并且加深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在剖析国家政策或者社会热点话题的时候,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安排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探究问题的本质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样一种教学形式有益于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而且也能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情境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模仿实际情景的过程中推动观点之间的交流互动并解决问题,进而达成知识内化与核心素养培育的融合效果。
2.2构建德育实践体系以提升道德修养水平
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关键是把实践环节整合起来,创建起系统化的德育实践体系格外重要。这个体系通过规划多种类、全方面的教育活动,在具体情境里促使学生切实领悟道德规范的主要意义,还要依靠反思机制让道德认识朝内化方向发展。学校是德育实践的主要承载地,应该把德育要素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目的当中去,重视活动设计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从而帮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慢慢累积道德经验,而且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揭示道德准则的根本含义,在体验情境的时候改善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责任感,经过不断优化德育实践机制,学生就能在日常生活里自发地遵照道德规范,渐渐养成稳定的道德人格特征。
2.3对比强化科学思维与理性辨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理性辨析素质。采用对比分析法可以协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以及内部规律,在研究社会议题或者解析法律案例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针对不同维度视角、具体事例以及解决办法展开横向和纵向的系统比较,进而拓宽认知边界,在此过程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推理水平并加强客观评判能力。它还是发展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与批判性思维水平的关键途径,也是突破陈旧思维模式,改进独立判断水准的主要手段。教师可以选定具体议题,营造开放型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从诸多方面参加深入讨论,进而加深他们对于科学思维的认识并增进其实践操作,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可为他们应付繁杂的社会难题给予强有力的理论依托。
2.4丰富活动形式,强化守法意识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里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就得依靠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来完成。学校可以安排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社区法治宣传之类的主题活动,促使学生在互动体验中体会到法律的威严和现实价值,这些活动有益于学生更好地领会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到法律在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教师要重视把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融合起来,利用典型事例剖析或者情境模仿,激发学生思索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并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通过引领学生深入参与到规则制定以及执行的实践环节当中,诸如班级公约的协商设计并监督执行之类的具体操作过程,可以有效地优化学生的法治素养与责任意识。此类活动有益于学生系统地把握基本法律知识,而且促使他们渐渐树立起遵纪守法,积极践行制度规范的价值观念,从而为将来顺利步入社会奠定牢固根基。
结语
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诸多主体的共同推动。面向未来,要着重加强有关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更新,力求塑造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小红.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3(16):76-78.
[2]田硕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析[J].科普童话,2023(27):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