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尤露
江苏省溧阳市永平初中,213300
摘要: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纳入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明确要求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提升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核心素养。部编版教材虽选编《朝花夕拾》《西游记》等经典书目,但当前教学仍存在“单篇割裂整书”“文体教学同质化”“素养目标虚化”等问题。本文立足部编版教材文本特质,从“教材关联”“文体适配”“素养支架”“生活联动”四个维度,提出具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旨在破解整本书阅读“教什么”“怎么教”的困境,落实新课标育人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引言
新课标指出,整本书阅读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的重要载体。部编版教材自2019年全面使用以来,在七至九年级分学段设置整本书阅读专题,如七年级《朝花夕拾》《西游记》、八年级《骆驼祥子》《昆虫记》、九年级《水浒传》《简·爱》,形成循序渐进的阅读体系。但实践中,部分教师仍采用“章节串讲”“内容复述”的传统模式,既忽视文本特质与学生认知规律的适配性,也未能将阅读与核心素养培养深度结合。基于此,本文结合部编版教材具体篇目,探索切口小、角度新的教学策略,为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意义
整本书阅读并非单篇阅读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完整文本的研读,帮助学生建立“文本整体认知—思维逻辑建构—文化价值认同”的能力链条。从部编版教材编排来看,其选目兼具文学性与教育性:《朝花夕拾》通过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串联起清末民初的社会图景与个人成长,能引导学生理解“回忆性散文的情感表达”与“时代背景的文本映射”;《骆驼祥子》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线索,展现现实主义小说的“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关联,助力学生掌握“小说人物分析”的核心知识点。此外,整本书阅读能弥补单篇教学中“碎片化理解”的不足,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若仅聚焦单篇,学生难以体会鲁迅对“童年记忆与人生选择”的深层思考,而结合《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可让学生通过《父亲的病》《琐记》等篇目,形成对鲁迅“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完整认知。因此,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既是落实新课标“语言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要求,也是依托部编版教材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必然路径。
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锚定教材基点,构建“单篇—整本书”关联链
部编版教材中,单篇文本与整本书存在天然的“互文关系”,教师可依托这一关系,搭建“单篇牵引—整本书研读”的教学链条,避免整本书阅读的“无的放矢”。以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与《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可先以单篇《藤野先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聚焦“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与“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梳理文本中“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等关键情节,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关联任务”:让学生在《朝花夕拾》中寻找与“思想成长”相关的篇目(如《琐记》中对南京学堂的描写、《二十四孝图》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比不同篇目下鲁迅的情感态度与认知变化,绘制“鲁迅成长轨迹时间轴”。同时,教师可结合教材“名著导读”中的“阅读方法指导”,教学生运用“批注法”标注不同篇目间的关联点,如《藤野先生》中的“医学理想”与《琐记》中的“求知探索”的承接关系。通过这种“单篇突破—整书关联”的设计,学生既能掌握“互文阅读”的知识点,又能避免整本书阅读的“碎片化”,形成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二)聚焦文本特质,设计“文体适配”研读路径
不同文体的整本书阅读,其核心目标与方法存在显著差异。部编版教材选目涵盖散文、小说、科普作品、神魔小说等多种文体,教师需根据文体特质设计适配的研读路径,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七年级下册《昆虫记》(科普作品)与八年级下册《海底两万里》(科幻小说)为例:针对《昆虫记》,教师可紧扣“科普作品的科学性与文学性”特质,设计“科学观察+文学表达”的研读路径。首先,引导学生梳理书中对“蝉”“蜜蜂”“螳螂”等昆虫的观察记录,提取“昆虫生活习性”的科学信息,完成“昆虫观察表格”(含昆虫名称、生活环境、行为特点等),落实“科学认知”目标;其次,聚焦法布尔的语言风格,让学生找出“拟人化描写”“生动比喻”的语句(如“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分析科普作品中“文学表达对科学传播的助力”,并模仿这种风格写一段“校园昆虫观察笔记”,实现“科学素养与语言能力”的双重提升。针对《海底两万里》,教师则可围绕“科幻小说的想象与现实”特质,设计“想象分析+现实关联”的路径:先让学生梳理小说中的“科幻元素”(如“鹦鹉螺号”潜艇、深海探测设备),对比19世纪科技水平与小说想象的差异;再结合当前“深海探测技术”(如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组织“科幻与现实”主题讨论,让学生思考“科幻小说对科技发展的启发”,掌握“科幻小说赏析”的核心方法。这种“文体适配”的策略,能让教学更具针对性,避免文体特质与教学方法的错位。
(三)依托学习任务,搭建“素养导向”实践支架
新课标强调“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设计“素养导向”的学习任务,并搭建相应的实践支架,避免核心素养培养的“虚化”。以九年级上册《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可围绕“英雄形象的多元解读”这一核心任务,搭建“三阶支架”:第一阶为“基础支架”,提供“《水浒传》人物关系图”“主要英雄事迹梳理表”,让学生梳理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人物的关键情节(如林冲“风雪山神庙”、武松“景阳冈打虎”),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基本方法”;第二阶为“思维支架”,设计“英雄形象争议点讨论”任务,如“武松‘血溅鸳鸯楼’是否符合英雄特质”“林冲的‘隐忍’与鲁智深的‘鲁莽’是否体现不同的反抗精神”,并提供“时代背景资料卡”(如北宋末年社会矛盾、市民阶层诉求),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行为的合理性,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第三阶为“表达支架”,组织“《水浒传》英雄形象辩论赛”,确定“‘武松式’英雄与‘鲁智深式’英雄,哪种更符合当代价值观”的辩题,提供“辩论流程指南”“论据收集模板”,让学生在辩论中锻炼“语言表达与逻辑建构能力”。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支架的层层递进,将“思维发展”“语言建构”等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既明确了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又避免了任务设计的“空泛化”,确保素养目标落到实处。
(四)联动生活场域,拓展“文本—现实”对话维度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文本内部的理解,更在于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现实关联,实现“文本解读—现实反思”的迁移。部编版教材选目多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性,教师可依托这一特点,联动生活场域设计教学活动,拓展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以八年级下册《傅雷家书》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可围绕“亲子沟通”这一现实主题,设计“文本—生活”对话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傅雷家书》中傅雷与傅聪的沟通内容,提取“傅雷的教育理念”(如“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亲子沟通的技巧”(如倾听、尊重、理性建议),完成“《傅雷家书》沟通智慧摘抄本”;其次,组织“我的家庭沟通故事”分享会,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文本中的沟通技巧对自己与父母相处的启发”,如“如何像傅雷那样理性表达对父母的意见”;最后,设计“家庭沟通实践任务”,让学生以《傅雷家书》为参考,给父母写一封“关于学习或生活困惑的信”,并收集父母的回信,之后在课堂上分享“书信沟通的收获”。此外,教师还可联动“校园心理健康中心”,邀请心理教师参与点评,引导学生理解“书信沟通在当代亲子关系中的价值”。这种“文本—生活”的联动,既让学生感受到整本书阅读的现实意义,又能将阅读收获转化为“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避免阅读与生活的“脱节”。
四、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需立足部编版教材的文本特质,摆脱“传统串讲”“低端方法”的束缚。本文提出的“教材关联链”“文体适配路径”“素养实践支架”“生活对话维度”四大策略,既紧扣“切口小、角度新”的要求,又通过具体的教材案例,确保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与学术性。未来教学中,教师还需进一步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文本特点,动态调整策略,让整本书阅读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新课标要求的重要途径,助力初中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同光.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25, (09): 43.
[2]戴雅芳.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作文, 2025, (25): 41-42.
[3]晁向春.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评《初中语文及其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J]. 语文建设, 2025, (03): 82.
[4]宋莹莹. 新课标指引下的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 [J]. 名师在线, 2024, (35): 17-19.
[5]李娅娇. 新课标视野下初中语文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4, (36): 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