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高水平专业群为依托的学前教育艺术素养评价体系构

作者

张敏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商洛市,726000

课题“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5SZX588

摘要:本文立足《“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关于“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能力”的明确要求,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出发,基于现有高水平学前教育专业群专业(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早期教育等),突破重技能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独立轻协同等传统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素养评价局限,以建构主义理论、岗位能力本位理论和产教融合理论为依据构建了“评价维度—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三位一体的艺术素养评价体系,并以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2个学期的实践成效验证了该体系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该体系提升了学生幼儿艺术教学方案设计能力达标水平,由61.3%上升为90.7%,显著增强了合作幼儿园对毕业生成长满意度,其比例由72.5%上升至94.2%。本文章为学前艺术教育专业艺术素养评价改革与专业群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水平专业群;学前教育;艺术素养;评价体系;产教融合​

一、引言​

在教育部《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引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正在全国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展开。作为整合多艺术相关专业、链接行业资源、聚焦岗位能力的核心载体,高水平学前教育专业群具有“跨专业师资协同、产教融合平台支撑、课程资源整合”的独特优势,正是破解传统艺术素养评价体系困境的良药,能够从“专业+行业+教育”视角为艺术素养评价提供“资源—标准—场景”的全方位支撑。因此,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背景下探索符合学前教育岗位需求的艺术素养评价体系,既契合职业教育政策导向、又能发挥专业群优势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学前教育艺术素养评价的现状问题与专业群支撑价值

(一)当前学前教育艺术素养评价的核心问题

通过实践调研、文献分析,本课题从评价维度、评价资源、评价过程3个层面对传统学前教育艺术素养评价进行问题诊断。评价维度过窄,侧重“艺术技能”而忽视“教学转化”。各院校都把艺术素养等价转换为“技能考核”,却无视了岗位素质要求中关于“教学能力”的规定性描述,因而导致了学生出现“技能达标但教学待提高”的情况。高职院校2023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显示,68.2%的学生认为在校学习的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不足,入职后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补充培训才能胜任新工作。评价资源配置碎片化,缺少专业的跨协同整合。多数专业的学科评估体系自成一格,互不关联,导致了培养目标设定只关注专业本身,忽略学生跨艺术领域的整合能力,这与幼儿园实际教学中更偏向选择“综合艺术教育”是相违背的。评价过程偏静态,缺乏持续追踪的专业成长。

(二)高水平专业群对艺术素养评价的支撑价值

“资源整合、产教融合、能力聚焦”三者是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群的基本内涵,为艺术素养的评价提供了资源基础。第一,整合资源维度。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群打破了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将本专业群中不同专业的师资、课程等进行科学有效地整合,同时对接优质幼儿园和幼教集团,共建实践基地,在这一基础上实现校企共同研究制定评价标准,解决评价资源碎片化问题,第二,产教融合维度。学前教育专业群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课程—实训-—评价”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岗位要求构建相应的艺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解决了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专业群基于幼儿发展与教育领域的核心素养理念,面向“学前教育岗位群”,确定了幼儿艺术教育是本专业群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

三、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核心原则​

(一)理论基础​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艺术素养评价观 建构主义理论关注“如何主动建构知识”。从教学实践角度,该理论启示艺术素养的评价不能仅仅着眼于技能的结果,还要进一步聚焦学生从“技能吸收”到“教学应用”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在实训实践场景中才能完成。基于以上认识,课程的总结性评价需要融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成长记录。以岗位能力本位理论为基础的艺术素养评价观 职业教育强调对接产业,这就对教学要求进行了界定:所选择的能力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必须直接对接具体岗位,并与之相适应。因此艺术素养评价的维度、标准等都不能脱离幼儿园“幼儿艺术教育”这一岗位需求,例如其涉及到的能力如:“艺术活动设计”、“幼儿艺术互动”、“艺术资源整合”等都必须在评价中有所体现。

(二)核心原则​

考虑到上述专业群的理论积淀和显著的优势,遵循“以岗位为导向、跨专业为特色、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以及多元主体协同”四大原则来进行幼儿园艺术教师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是“岗位导向原则”。所有的评价活动维度以及具体的评价指标都需要对接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具体岗位,并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艺术实践。通过本专业群与相关合作幼儿园调研形成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岗位核心能力清单。二是“跨专业协同原则”。由于本专业群拥有多样的艺术专业,这就需要把多个艺术专业的教学贯通融合到评价中。比如在测评某学生设计综合课程《美术+音乐》时,就需要对两个专业技能进行同时测查,这才能反映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优势。三是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学前教育领域,除了关注其期末最终的综合素质展示之外,更要关注在其专业课程学习或实训过程中不断成长变化,形成发展性的评价。通过搭建数字平台实现学生专业学习成长的过程性记录与终结性呈现。四是“多元主体参与原则”。评价不仅局限在任课教师等校内导师,还可以吸收幼儿园导师、行业专家、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为补充。真正体现“多方协同”的特点。

四、以专业群为依托的艺术素养评价体系核心框架​

本文评价体系依托高水平专业群,从“评价维度、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三个方面的研究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艺术素养评价体系。

(一)评价维度:基于岗位需求的 “三维四层” 设计​

从学前教育的岗位群需求出发,以专业群对接的岗位群需求为价值导向进行评价内容的设计。参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将对能力的要求综合到三大维度,每个维度都细分为四个层次,这样避免了以往用单一的技能进行评价所带来的缺陷。一是“艺术基础感知与表达能力”,二是“艺术教学实践能力”,三是“艺术创新与融合能力”,这三个方面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基本能力和拓展要求。在第一个核心维度中,由专业的幼儿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和舞蹈教师共同制定出音乐感知、美术表达和舞蹈表现三个层次中的每级标准。如音乐感知中“节奏把握能力”这一层次标准就规定:“能较好地把握幼儿儿歌演唱中的节奏,在伴奏中能保持节奏稳定且适合幼儿跟唱。”第二个核心维度主要是针对专业群内各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将来会从事的教学工作岗位需要而设定。

(二)评价主体:基于专业群协同的 “多元联动” 机制

本文章将依托专业群的跨专业师资和产教融合资源构建多元评价团队。一是形成“艺术基础感知与表达能力”、“艺术教学实践能力(活动设计)”的校内评价,由学前教育、音乐、美术、舞蹈等专业的教师组建核心团队,实施15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实地考察、访谈、课程观摩等活动并完成课程设计方案的审核等工作。二是构建“艺术教学实践能力(课堂实施)” 的实践导师评价。“在学生进入相应的幼儿园实训时,采取预约式听课的方式,由上述15所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组成实践导师团队对学生开展课堂观察,围绕实践表现填写评价表。”三是建立由区域幼教教研员等组成的行业专家评价团队,负责“艺术创新与融合能力”的终结性评价。其不仅担任成果评审工作,同时参与评价标准修订等。四是进行学生自评与互评。“艺术学习共同体”为单位自主反思或小组互评,在数字化平台上提交相关反思报告、互评实践视频等材料。

(三)评价方式:基于专业群资源的 “全程数字化” 记录

评价环节依托专业群开发的数字化教学与实训资源,采用“课前-课中-课后”到期末的一条贯式评价方式。“课前”评价主要关注“艺术学习准备”,由教师在在线平台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并邀请校内核心团队结合系统智能评分给学生预习情况打分。“课中”评价主要观察“艺术技能学习和应用尝试”,该过程是以实训课程为主的课堂,在课堂上以教师记录、拍摄模拟活动的形式来进行“课堂观察+实时记录”的操作,以此来作为对该部分的学习评价。“课后”评价主要关注“艺术实践应用”,主要通过幼儿园实践导师利用实践评价APP上传学生相关艺术实践资料形成过程性评价档案。学期末最终评价注重“综合能力展示”,主要是借助线上与线下的方式展开。

五、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依托专业群的资源保障​

(一)整合专业群课程资源,构建 “评价 — 课程” 联动机制​

在“专业群”层面,一是由专业群成员一起共同开发了跨专业核心课程。将之前开设的《幼儿艺术融合教育》《幼儿艺术教学实践》等幼儿艺术教育相关课程作为融合型核心课程,在课程模块中内化融入了上述两大素养评价指标。“例如《幼儿艺术融合教育》模块中有‘综合艺术课程设计’环节,该模块中幼儿教学设计成果就可直接成为评价学生‘艺术创新与融合能力’指标的素材。” 二是重构单一专业的部分课程内容。如音乐、美术、舞蹈等专业的各自专业基础课在进行改革之时加入了新的学习单元“幼儿教学应用”,包括儿歌创编、舞蹈创编及针对低龄儿童的教学演示环节,此类成果即可纳入进“艺术基础感知与表达能力”的评价范畴之中。建立课程作业向素养发展性评价档案自动衔接机制。即学生在完成艺术相关各类课程时所做的一些课程设计方案、教学视频等内容会自动同步到专业群建设的数字化评价平台上,形成“课程学习—评价记录”闭环,避免了评价量规与教学内容不相符的困境。

(二)借助产教融合平台,构建“岗位化”评价场景

专业群将“学前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在省级示范幼儿园,通过“园校”合作,一是在15所省级示范幼儿园设立“幼儿园艺术教学实践评价点”,对每个实训基地划分专门的区域安装录播设备和评价终端,使幼儿园实践导师能够实时记录学生在岗位上进行的艺术教学情况,二是开展“顶岗实习评价专项行动”,要求每位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后一年参加毕业前6个月的顶岗实习,完成“10节幼儿艺术课程教学”,将每节课的教学视频、幼儿现场反馈、课后教学反思等作为“艺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核心评价素材上传至实训基地平台,由幼儿园实践导师和校内教师共同给出评分,三是开展“行业订单式评价”,与区域内大型幼教集团签订订单班培养合作协议,针对该生源,实施“集团岗位标准”的艺术素养评价并直接用于学生就业,在完成所有学业课程学习后参与“幼教集团组织的艺术素养评价”,评价合格者由幼教集团直接接收就业。

(三)打造专业群师资团队,提高评价实施专业性

专业群依托“评价能力专项培训—评价教研共同体—评价能力实践考核”三位一体机制提升评价团队的专业能力。第一,开展“评价能力专项培训”。针对校内外评价人员分类型开展评价素养培训,定期组织校内核心团队及合作单位幼儿园实践导师在相关领域内容的学习交流,如邀请区域幼教教研员为师生团队做的《如何观察幼儿艺术教学中的互动效果》专题评价观察能力培训等。第二,建立“评价教研共同体”。组建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教育专业的师资与幼儿园一线艺术教育专家、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研修共同体,通过每月案例评析、主题研讨等形式不断更新学生艺术课程设计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完善艺术素养评价实施效果等教师绩效考核项目。第三,实施“评价能力实践考核”。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学前教育专业群艺术素养评价体系,充分契合了职业教育政策导向与幼儿园岗位实际需求,具有显著的创新性与实践价值。通过整合专业群资源、深化产教融合、聚焦岗位能力,形成了“三维四层”评价维度、“多元联动”评价主体和“全程数字化”评价方式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解决了传统评价中维度单一、资源碎片化、过程静态化等问题,更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评价保障。

参考文献

[1]黄越. 美育视域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人才培养优化策略[J]. 匠心, 2025, (03): 57-59.

[2]张升峰.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24.

[3]白海艳. 技师院校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方向[A] “2024职业教育活动周——钢铁行业大工匠进校园”论文集(下册)[C]. 钢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 202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