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病虫害综合防治在园林绿化养护中的实践与成效

作者

李维 温江伟

武安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

摘要:园林绿化中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植物健康、生长质量及整体景观效果。为提高病虫害防控效率,近年来各地逐步推行“监测—预警—多元防治—监管评估”一体化综合管理策略,融合生态控制、物理阻隔、生物抑制与科学药剂使用等手段,形成系统化、规范化防治路径。实践表明,该策略有效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提升了绿地稳定性与美观度,并显著优化了养护成本结构,推动园林养护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关键词:园林养护;病虫害防治;综合管理

引言

病虫害是比较普遍的自然灾害,其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自然、环境、气候、自身等因素影响。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如果发生病虫害问题,必然会产生较大影响,植物会出现大面积的倒伏、死亡,使园林绿化工作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园林绿化树木病虫害问题的防治和处理,优化管理对策,尽早发现问题并处理,将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实到位,降低影响。随着城市绿化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方式,亟须通过综合性、系统性的策略加以应对,以提升园林植物养护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保障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稳定运行。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的主要类型

园林植物在栽培过程中常面临多种病虫害威胁,常见病害包括叶斑病、白粉病、炭疽病、根腐病等,主要影响植物的叶片、茎干与根部,导致植物光合作用效率下降、生长停滞甚至死亡。虫害则以蚜虫、红蜘蛛、介壳虫、天牛为代表,其中蚜虫通过吸食嫩芽汁液,严重抑制植物新梢生长,天牛钻蛀木质部导致树体空心腐烂。部分地区还存在病虫共发现象,如高温高湿条件下常见的红蜘蛛和煤污病并发,增加了综合防控的难度。病虫害类型多样、传播迅速,给园林绿化养护带来持续压力。

二、病虫害综合防治在园林绿化实践中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机制

为了及时发现和防控病虫害,很多公园组织已经搭建了一套监测与预警系统,如在玄武湖地区采用图像识别摄像机和诱捕装置,再通过温度、湿度传感器并联后不断采集有关病虫害和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数据,输入智能园林网络,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警。当某种昆虫的数量达到预先设定的阈值时,系统就会实时向管理员发送预警信息,根据系统给出的预警信息制定病虫害防治的合理方案,从而减少人为错误。极大地提高了科学性、即时性。避免因耽误时间而造成大面积的疫害灾害。通过以往的记录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对未来可能的高峰期和可能出现的病虫害种类进行预估,提前准备好相关物品,合理调配工作时间、实现防控疫情的提前预见性和资源效益最大化,使管理工作从“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预警”。

(二)推行“生态+物理+生物”多元协同防治模式

对现代园林病虫害的防控主要是采用多元协同模式,比如苏州市某公园就通过结合自然、物理、生物的方法来治理其园林中的海棠病虫害,栽种具备香气的驱蚊植物如迷迭香、薄荷,以营造虫害躲避的环境。采用黄色粘虫板、太阳能杀虫灯对害虫进行诱杀。还从生物学角度引入赤眼蜂防治鳞翅目害虫,释放七星瓢虫防治蚜虫。此三类手段协同应用,降低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剂,大大缓解了污染与抗药性问题,同时也维护了公园游客的安全与植物的健康发展,实现了绿色环保、良性发展、长期有效管理的目的。还会由志愿服务的人员不定期对病虫害进行检查记录,形成“专业+公众”保护管理模式,提高问题应对效率。

(三)科学使用药剂与强化养护过程监管

科学用药是保障防治效果和环保安全的重要内容。成都市某高校植物学系使用“病虫害喷药台账”制度,记载农药使用品种、用量、部位及实际效果,方便查阅记录,坚持“病害出现即定位处理,非全园覆盖”的原则进行常规养护,并且优先选用无公害生物药品如苦参碱、阿维菌素来减少有害化学药品的使用。同时配套设置“药后观察机制”,由专人定期在三天内再对药物效果进行检查,未达标则请求专家进行会诊,再次制定方案。通过标准化工作程序及全过程监督,该高校近几年植株病虫害发生率已降低至六成以上。该绿化管理处同时利用每月一次的“用药安全培训月”实践训练开展安全用药教育,提高施药人员的安全药害意识和操作规范,做好有效且安全又持久的治疗效果的保障。

三、病虫害综合防治在园林绿化中的成效分析

(一)植物健康水平与生长状态的改善

在推行综合防治策略后,园林植物的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以杭州滨江区市政绿化带为例,2022年开始试点智能监测+生物防治系统,覆盖绿地面积约80%,监测一年后,香樟、银杏、女贞等主栽乔木主要枝条叶片上病斑由初期的18.6%降低为6.3%,平均生长量(高)有大约15%的增长。尤其是,利用天敌与药物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控制了红蜘蛛、叶斑病的发生,保证了病害基本稳定发生、低概率反弹。同时,绿化管理人员通过使用数字化手段跟踪植物生长信息,适时进行控肥控剪,使植物更加粗壮具有较强的抗性,不仅可以有效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为其长远发展夯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升群体中植物自身的自我抵抗力能力,有利于建设更加丰富健康的城市生态系统。

(二)绿化景观质量与生态稳定性的提升

病虫害防控成效直接反映在景观表现与生态恢复力上。例如武汉东湖绿道引入综合防治体系后,不仅植物生长更健壮,季节性观赏效果也更持久。2023年春季,因病虫害影响较小,樱花花期延长5天,落花率同比减少18%。同时,鸟类与授粉昆虫数量增加,表明生态多样性提升。由于减少大面积药物使用,当地居民与游客反馈空气清新度更高,绿化景观更具亲和力与自然性。更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区域因生态环境改善吸引了蝴蝶、蜂类等传粉媒介重新定居,进一步激活了植物繁殖链条。这种以病虫害防控为切入点的生态修复,使园林景观不仅“美”,更“稳”,具备更强的生态服务能力,也为城市生态系统韧性提升提供了良好借鉴。

(三)防治效率提升与养护成本的有效控制

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不仅提升防控效率,还有效控制了园林养护成本。在青岛市崂山区,市政园林管理部门通过构建“预测—监控—快速处理”闭环机制,使人工巡查频率下降40%,喷药面积减少约60%。据统计,2023年全区园林病虫害养护支出同比下降17.2%。因科学用药减少了植物损害和更换频率,也节省了植物补种与移栽的费用。为进一步提高效率,管理系统集成了AI智能诊断模块,实现对病害图像自动识别与喷洒路径优化。

结语:病虫害综合防治在园林绿化养护中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系统建立监测预警机制、推行多元防控路径及强化过程监管,园林植物的健康状态持续向好,景观品质与生态稳定性明显提升,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步优化。从实践看,单一防控已无法满足现代园林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唯有实现防控手段协同融合、数据管理智能化、人才养护专业化,才能真正筑牢城市绿色屏障。未来病虫害治理工作应持续推进生态友好策略,并在技术与制度保障上不断深化,全面提升园林绿化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申海香.基于"成果导向+行动学习+育训结合"的高职农林专业病虫害防治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J].科教导刊, 2022(22):28-30.

[2]王娟娟.城市园林绿化节约养护的技术实践[J].花卉, 2021, 000(016):59-60.

[3]崔丽芹,齐修云,翟所明.鲁中山区果树病虫害防治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 26(11):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