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城市交通效率的影响研究
王业文
皖江工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31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需求持续增长,交通拥堵、通行效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交通管理需求,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交通管理体系,为提升城市交通效率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本文围绕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城市交通效率的影响展开研究,分析信息化建设提升交通效率的核心路径,梳理当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旨在为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改善城市交通运行状况提供理论参考,助力城市交通向高效、有序、智能方向转型。
关键词:交通管理信息化;城市交通效率;智能交通;交通数据;管理优化
引言
城市交通是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其效率直接关系到居民出行体验、城市经济活力与环境质量。当前,多数城市面临机动车保有量激增、交通流量分布不均、交通管理手段传统等挑战,传统以人工调度、固定信号控制为主的交通管理模式,难以实时应对复杂多变的交通状况,导致交通拥堵频发、通行延误增加、资源浪费严重。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实时通信等技术,实现对交通流量、路况信息、车辆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精准分析与动态调控,打破传统管理的时空限制,推动交通管理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判” 转变。
一、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交通效率的核心路径
(一)实时交通感知与信息共享,优化出行决策
实时交通感知与信息共享是信息化建设提升交通效率的基础路径。通过在道路沿线、交叉口、停车场等关键位置部署视频监控、流量检测器、车牌识别设备、浮动车数据采集终端等感知设备,可实时采集交通流量、车速、拥堵程度、停车位使用情况等动态数据。借助交通数据平台对采集的多源数据进行整合、清洗与分析,生成实时路况信息,并通过交通 APP、路侧显示屏、导航软件等渠道向公众实时推送,帮助出行者提前了解路况,自主选择最优出行路线、出行时间与出行方式,减少无效出行与道路资源浪费,从源头优化交通流量分布,提升整体通行效率。
(二)动态信号控制与智能调度,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动态信号控制与智能调度是信息化建设优化交通运行的核心手段。基于实时交通感知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不同时段、不同方向的交通流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动态调整交叉口信号灯配时方案 —— 在交通高峰时段延长主干道绿灯时间,在平峰时段缩短空放信号时长,实现信号灯配时与交通流量的精准匹配,减少车辆等待时间与交叉口延误。同时,针对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系统,通过信息化调度平台实时监控车辆位置、运行速度与载客量,根据客流变化动态调整发车频率、行驶路线,优化公共交通运营效率,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引导更多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对道路资源的占用,间接提升整体交通效率。
(三)交通违法精准治理与风险预警,保障交通秩序
交通违法精准治理与风险预警是信息化建设维护交通秩序、减少事故延误的重要路径。依托视频分析、AI 识别技术,可自动识别闯红灯、逆行、加塞、超速、违法停车等交通违法行为,实现违法行为的实时抓拍、自动取证与精准执法,避免传统人工执法的随机性与滞后性,提高交通违法查处效率与威慑力,减少因违法行为引发的交通拥堵与安全事故。
二、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整合与共享不足,形成 “信息孤岛”
数据整合与共享不足是制约交通管理信息化效能发挥的主要问题。部分城市的交通数据分散存储于公安交管、交通运输、城管、市政等不同部门,各部门数据采集标准、存储格式、管理体系存在差异,且缺乏统一的数据共享机制与平台,导致交通数据难以跨部门、跨系统整合利用。“信息孤岛” 现象使得交通管理部门无法获取完整、全面的交通数据,难以对交通状况进行整体分析与精准研判,进而影响实时路况推送、动态信号控制、智能调度等信息化功能的效果,阻碍交通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二)技术应用与实际需求脱节,实用性不足
部分地区在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技术应用与实际交通需求脱节的问题。过度追求技术 “高端化”,盲目引入先进设备与系统,却未充分结合本地交通流量特征、道路网络结构、居民出行习惯等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设计 —— 例如,部分城市部署的智能信号系统未考虑区域交通流的关联性,导致配时方案与实际车流不匹配;部分信息化平台功能复杂,但操作繁琐、信息推送不精准,难以满足居民便捷获取出行信息的需求。
(三)运维保障体系不完善,影响系统稳定运行
运维保障体系不完善是影响交通管理信息化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信息化设备与系统的日常维护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与持续资金投入,部分城市因运维人员数量不足、技术能力有限,无法及时排查设备故障(如感知设备损坏、数据传输中断),导致系统功能失效;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程度提升,交通数据安全风险增加,部分城市缺乏完善的数据安全防护机制,存在数据泄露、被篡改或系统被攻击的风险,不仅影响交通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可能威胁公共信息安全,制约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
三、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交通效率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统一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壁垒
构建统一的交通数据共享平台是解决 “信息孤岛” 问题的关键。由政府牵头,整合公安交管、交通运输、城管、市政等部门的交通数据资源,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编码规范与共享规则,明确各部门的数据权责与共享范围。通过搭建一体化交通数据平台,实现多源交通数据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与跨部门共享,为交通状况分析、决策制定、信息推送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撑。
(二)立足实际需求,推动技术与应用深度融合
推进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坚持 “需求导向”,实现技术与实际应用的深度融合。在项目规划阶段,通过实地调研、居民问卷、部门座谈等方式,全面掌握本地交通痛点(如高峰拥堵路段、公交换乘不便、停车难等)与管理需求,明确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与核心功能。
(三)完善运维与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系统稳定
完善的运维与安全保障体系是信息化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保障。一方面,加强运维队伍建设,通过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定期培训等方式,提升运维人员的设备检修、故障排查与系统维护能力;合理安排运维资金预算,保障设备更新、日常维护与技术升级的资金需求,确保信息化设备与系统持续发挥作用。
结束语
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实时感知、智能调控、精准治理等路径,为破解城市交通效率难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其对提升交通运行效率、改善出行体验、优化城市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虽面临数据共享不足、技术与需求脱节、运维保障不完善等问题,但通过构建统一数据平台、坚持需求导向、完善运维安全体系等优化策略,可有效推动信息化建设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丁燕华.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城市轨道交通科研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J]. 隧道与轨道交通, 2025, (02): 33-35+73.
[2]任思宇. 交通运输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研究现状综述[J]. 珠江水运, 2025, (10): 87-89.
[3]段嘉仪, 徐梦瑶.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与安全管理的综合研究[J]. 建材世界, 2025, 46 (02): 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