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赋能与思维进阶:基于 UPE 模式的小学英语四季诗歌阅读教学实践
金艳
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 323000
摘要:在《2022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综合化实施与思维品质培养的背景下,本文以UPE(理解性阅读-生成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为框架,依托“Poetry of Seasons”四季诗歌阅读项目,探索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理解-语言生成-深度探究”的递进式教学路径。通过融合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元素,设计分层阅读活动与多维评价体系,既实现跨学科知识与英语阅读的有机共融,又聚焦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阶梯式提升,为小学英语UPE阅读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案例,推动阅读教学从“语言知识传授”向“思维素养培育”转型。
关键词:小学英语;UPE阅读教学;跨学科融合;思维品质;四季诗歌
一、UPE 阅读教学与小学英语跨学科阅读的契合逻辑
《2022 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学科间关联,推进课程综合化实施”[1],同时强调“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UPE阅读教学模式以“理解性阅读奠基、生成性阅读衔接、探究性阅读升华”为核心,恰好契合小学英语跨学科阅读的教学需求——既需依托文本实现语言理解,又需通过创造性输出深化阅读认知,更需借助跨学科探究拓展阅读深度,最终达成“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
(一)理解性阅读:跨学科文本的深度解码
理解性阅读是UPE模式的基础,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精准提取文本信息、梳理逻辑结构、感知文化内涵[2]。在“Poetry of Seasons”项目中,我们以“四季诗歌”为核心文本,融合语文、科学学科元素设计分层解码任务:
语言层面:选取杜甫《绝句》、高鼎《村居》的许渊冲英译版本(如图 1),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词→析句式结构→译诗句含义”的步骤,提取 “warm”“green trees”“fly kites”等描述季节的英语词汇与表达,解决 “如何用英语精准描述季节特征”的基础问题;
逻辑层面:用“思维导图”梳理诗歌“天气-活动-景色”的内在逻辑,如《绝句》中“春风(天气)→花草香(景色)→燕子飞、鸳鸯睡(活动)”的关联的关系,培养学生文本逻辑分析能力;
文化层面:对比中西方四季诗歌的表达差异(如中国古诗侧重“意境渲染”,英语诗歌侧重“具象描述”),通过“Why do the two poems describe spring in different ways?”的提问,引导学生感知文化视角下的季节认知差异,为高阶思维培养奠定基础。
(二)生成性阅读:跨学科语言的创意输出
生成性阅读是UPE模式的桥梁,旨在将理解性阅读积累的语言知识与思维方法转化为创造性表达。结合“Poetry of Seasons”项目特点,我们设计了“三阶输出任务”,实现“阅读输入→思维加工→语言生成”的转化:
基础层:诗歌仿写:提供“季节诗歌模板”(如图2),引导学生基于理解性阅读积累的词汇,仿写简单的季节诗歌,聚焦“句子完整性”与“词汇准确性”,锻炼逻辑思维;
进阶层:诗歌改编:鼓励学生结合美术学科“四季色彩认知”,在仿写基础上添加“颜色描述”(如“In winter, it's white. We see snowy houses.”),或融入音乐学科“节奏感知”,为诗歌设计简单押韵句式(如“Spring is warm, birds sing loud; Summer is hot, ice cream proud.”),培养创造性思维;
高阶层:诗歌创编:组织小组合作,结合科学学科“四季气候变化”知识(如 “Spring rains make flowers grow.”“Autumn winds blow leaves down.”),创编包含“科学事实+个人感受”的原创诗歌,要求明确诗歌主题、梳理表达逻辑、优化语言结构,实现“跨学科知识”与“阅读生成”的深度融合。
(三)探究性阅读:跨学科议题的深度思辨
探究性阅读是UPE模式的升华,聚焦真实情境下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培养。围绕“Poetry of Seasons”项目,我们从“文本延伸→生活关联→社会议题”三个维度设计探究任务:
文本延伸探究:提出争议性问题“Are the season descriptions in the poems true for all places?”,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如“热带地区无冬季”“寒带地区夏季短暂”),对比诗歌描述与现实地理差异,通过“小组辩论”表达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生活关联探究:结合“校园四季观察”活动,要求学生用英语记录“校园里的四季变化”(如 “Spring: cherry blossoms bloom; Autumn: ginkgo leaves turn yellow”),并对比诗歌中的季节意象,思考“为什么诗人与我们观察的季节细节不同?”,实现“阅读文本”与“生活体验”的联动;
跨学科综合探究:设计“四季诗歌与环境保护”议题,引导学生结合语文“环保主题散文”、科学“气候变化知识”,讨论“如何用诗歌呼吁保护四季美景?”,并分组创作“环保主题四季诗歌海报”,既深化阅读探究深度,又落实 “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Poetry of Seasons” UPE 阅读教学课例实施流程
(一)课前准备:精准定位学情与目标分层
学情分析:针对五年级学生,通过“四季词汇测试”与“诗歌阅读问卷” 发现:学生已掌握“spring/summer”等基础季节词汇,能理解简单英语短句,但在“诗歌逻辑梳理”“跨学科语言运用”“批判性表达”方面能力较弱。
目标分层:基础目标(全体):能理解四季诗歌的核心信息,仿写3-5句季节诗歌;提升目标(多数):能梳理诗歌逻辑,改编诗歌并融入1-2个跨学科元素;高阶目标(少数):能自主探究诗歌与现实的差异,创编跨学科主题诗歌。
(二)课中实施:UPE三层次活动的递进展开
1.理解性阅读环节
情境导入:播放“四季诗歌音频”(搭配鸟鸣、风声等音效),提问“What season can you hear? What words help you know that?”,激活学生已有知识,解决传统阅读教学“导入缺失、兴趣不足”的问题;
文本解读:呈现中英双语四季诗歌,通过“问题链”引导深度理解:①What words describe the weather in the poem?(基础信息)②How does the poet feel about the season?(情感线索)③What is the order of the poet's description?(逻辑结构);
工具辅助:发放“四季诗歌信息提取表”,包含季节,天气,活动关键词,情感表达以及诗歌逻辑顺序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文本,培养逻辑思维。
2. 生成性阅读环节
示范引导:教师以“Spring”为例,展示“从文本提取词汇→搭建诗歌框架→融入美术色彩元素”的创作过程,明确生成要求;
分层实践:基础组完成“诗歌仿写”,提升组进行“诗歌改编”,高阶组尝试“诗歌创编”,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语言准确性”与“思维逻辑性”;
小组互评:发放“生成性阅读评价表”,组内互评诗歌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培养合作与反思能力。
3. 探究性阅读环节
议题提出:展示“热带地区四季图片”,提问“Is there winter in the tropics? Does the poem tell us this?”(适当中文辅助),引发认知冲突;
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查阅资料(教师提供提前准备的“热带气候英文资料卡”),讨论“诗歌描述与现实的差异”,并完成“探究报告”;
成果分享:各小组派代表用英语分享探究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与补充(如 “Why do poets not write about tropical seasons?”),对学生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可适当中文辅助,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锻炼批判性思维。
(三)课后延伸:阅读探究的持续深化
个人任务:完成“家庭四季观察日记”(用英语记录1周内家庭周边的四季变化),并对比课堂诗歌内容;
小组任务:合作创作“班级四季诗歌集”,融入语文书法、美术绘画元素,在校园文化墙展示;
实践任务:参与“校园环保宣传”活动,用课堂创编的“环保主题诗歌”向低年级学生宣讲,实现阅读知识的生活迁移。
三、“Poetry of Seasons” UPE 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设计
为全面评估学生UPE阅读学习效果与思维发展水平,构建“三维四层”评价体系,兼顾“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一)三维评价维度:聚焦语言、思维与跨学科
语言能力维度:通过“诗歌理解测试”(评估词汇、句子理解)、“生成作品分析”(评估语言准确性与流畅性),考查学生阅读中的语言掌握情况;
思维品质维度:设计“思维能力观察量表”,记录学生在理解环节的“逻辑分析”、生成环节的“创造性表达”、探究环节的“批判性质疑”表现;
跨学科素养维度:评估学生在阅读中对语文(诗词理解)、美术(色彩运用)、科学(气候知识)等学科元素的融合程度,如“诗歌中跨学科词汇的准确性”“跨学科探究报告的完整性”。
(二)四层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反馈
学生自评:采用“5 stars writing”评价表,从“句子规范(首字母大写、标点)、词汇运用、逻辑连贯、创意性、跨学科融合”五个角度自评诗歌作品,培养自我反思能力;
小组互评:基于“生成性阅读评价表”“探究报告评分标准”,组内成员互评,重点关注“合作参与度”与“成果质量”;
教师评价:结合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测试结果,给出“语言+思维+跨学科” 的综合反馈,如“你能准确梳理诗歌逻辑(逻辑思维优),若能在探究中提出更多质疑(批判性思维)会更好”;
校外评价:邀请家长、低年级学生对“家庭观察日记”“校园诗歌宣讲”进行评价,收集真实情境中的阅读效果反馈。
四、UPE 阅读教学实践的启示与反思
(一)实践成效:在语言习得中激活思维潜能
学生层面: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探究”的深度转变。“Poetry of Seasons”主题UPE教学的实施,为学生打开了英语阅读的全新视角,其学习状态与能力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突破。从兴趣激发来看,课后专项调查数据显示,“期待英语阅读课”的学生占比从实践前的59%跃升至82%,这一变化并非偶然 —— 教学中通过引入贴合学生生活的季节诗歌、设计“诗歌朗诵会”“季节小诗创作” 等趣味任务,让学生从“畏惧阅读”转变为“享受阅读”。
更关键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进阶。在UPE模式引导下,学生不再满足于“读懂字面意思”,而是逐步养成“梳理逻辑、质疑思考、创新表达”的阅读习惯[3]。在“温带季节诗歌解读”任务中,学生能自主绘制“诗歌意象—情感表达”逻辑图,清晰梳理文本内在关联;而在“热带季节探究”专题中,有小组结合自身旅游经历提出 “Poets should write more about different climate seasons to let more people know”,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对文本局限性的批判性认知,更融入了对“文化传播”的思考,其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得到实质性锻炼。此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随之提升,课堂上主动用英语提问、辩论的频次较之前增加了60%,词汇量与句式丰富度在写作中也有明显改善。
教师层面:突破“重语言、轻思维”的教学瓶颈。UPE 教学实践倒逼教师完成了从“知识传授者”到“思维引导者”的角色重塑,其教学理念与策略体系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逐步熟练掌握 “UPE 三层次活动设计”(基础理解—深度探究—创新应用)与“思维导向提问”两大核心工具,并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实施路径。
(二)反思与改进:向更具深度与温度的教学迈进
在肯定成效的同时,UPE 阅读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差异化关注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跨学科融合浅表化等问题。针对这些短板,需从教学设计、评价机制、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发力,推动教学质量持续升级。
1.强化差异化设计,保障全员参与效度:在任务设计上,依据学生语言水平与思维能力划分为 “基础层、提升层、拓展层”。同时,教师应在课前提供 “核心词汇清单”,课中进行针对性提问,课后布置个性化巩固任务,确保全员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获得成长。
2.细化思维评价,提升评价结果信度:当前对“批判性思维”的评价仍依赖教师主观观察,后续需开发“批判性思维测试题”(如“让学生写出诗歌描述的 2个不合理之处”),提升评价的客观性;
3.深化跨学科融合,拓展阅读教学深度:现有跨学科元素多停留在“知识叠加”层面(如诗歌+绘画),未来可探索“学科思维融合”,构建“主题统领—思维联动—实践落地”的跨学科教学模式[4]。如在“艺术+英语阅读”中,要求学生结合“色彩心理学”,为诗歌设计插画配色方案,并说明“为何选用这些颜色匹配诗歌情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夏谷鸣.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 [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3,46 (3):1-6.
[3]王蔷,敖娜仁图雅.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多模态设计与实施—以 “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 教学为例 [J]. 英语学习,2022 (11):20-25
[4]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本文系浙江省丽水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聚焦思维提升的小学英语UPE阅读教学方式探究》(课题编号:2025SY2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