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壮族添粮补寿的习俗传承与文化探究

作者

韦恺悦 唐琳单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 添粮补寿习俗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感。本文以广西南宁三塘镇为田野调查点,深入探究这一习俗的历史渊源、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内涵。研究发现,添粮补寿习俗通过特定的仪式为年长者“添粮”,寄托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习俗面临传承困境,为此本文提出传承人培养、社区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路径,以促进习俗的可持续传承,为壮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引言

2015年9月23日,壮族添粮补寿习俗被列入第六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10日,壮族添粮补寿习俗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壮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绚丽篇章。

添粮补寿习俗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民俗活动,通常以家庭或村落为单位,在老人年事渐高或身体抱恙时举行,通过特定的仪式为年长者“添粮”,寄托着晚辈对长辈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

南宁市三塘镇作为壮族聚居地,完整保留着添粮补寿习俗的仪式体系。本研究通过深入探究三塘镇壮族添粮补寿习俗的历史渊源、仪式流程、文化内涵,分析其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探究习俗的传承路径。通过这一研究,期望能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一、南宁三塘镇概况

三塘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的下辖镇,位于兴宁区的西南部,东临兴宁区五塘镇,南临青秀区长塘镇,西靠朝阳街道,北与武鸣区太平镇相接。全镇面积约为235.77平方公里,昆仑大道横贯东西,交通便利。全镇下辖9个社区,13个行政村。村民以壮族为主,衣业以种植水稻、蔬菜、甘蔗和养殖畜禽、水产为支柱,工业以建材生产为主。

三塘镇气候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21摄氏度;地处丘陵地带,地势南北高,中部低,由西向东倾斜。三塘镇还是昆仑古道的必经之地,壮族文化遗存丰富而且独具特色。

二、添粮补寿习俗文化概述

(一)历史渊源

壮族添粮补寿习俗起源于对稻作文化的崇拜。壮族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在传统农耕社会中,粮食不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保障,更被视为生命力与福气的象征。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劳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粮食对生命存续的关键作用,逐渐形成了对粮食的特殊敬畏与崇拜心理,相信充足的粮食不仅能滋养身体,更能延续寿命、增添福气。这种对粮食与生命关系的朴素认知,成为添粮补寿习俗形成的重要基础。

(二)仪式流程

三塘镇壮族添粮补寿的习俗主要以师公戏的形式呈现,师公在壮族地区是重要的民间宗教职业者,常在仪式中扮演中介的角色,承担着沟通神灵、执行仪式流程、传递祝福的重要职责。添粮补寿仪式需要选择吉日举行,师公会根据老人的生辰八字等信息来选定添粮的良辰吉日。仪式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活动,房主要在房屋的中央摆上一张祭桌,桌子上放一块砖头,两根火烛分别插在两端中间插上香;桌子中间还需摆上鸡鸭鱼肉和贡酒,两侧放上一些水果和粽子,其余空位放上糖饼糕点等;祭桌前还需放上一个米缸作为老人的“寿缸”。仪式开始前需要先点燃鞭炮来开场,过后师公请寿星上座并给寿星挂上红布;师公还要在红纸上写寿符,写完后张贴在墙上。接着师公穿上道袍唱《添粮歌》,周围有敲锣打鼓的人员给师公奏乐。待到歌毕,先是师公给寿星添粮,将装好的大米倒进“寿缸”里,而后子女到寿星跟前行礼祝寿,给寿星敬酒和送上红包,红包金额为20—100元不等。行礼完毕后师公将米舀出递给子女,子女再依次恭敬地将米倒入“寿缸”中,其中需添加九斤九两米,寓意着阳寿久久。添粮结束后,所有人在师公的带领下唱起《十保歌》,唱完后在场的宾客朋友一同享用寿宴才算仪式流程的结束。

《十保歌》的内容是“一保种田多得谷,二保生意多赚钱,三保房中添贵子,四保四季生财运,五保五福临门好,六保六畜满笼圈,七保七子团圆好,八保老人寿百年,九保全家平安好,十保十足十齐全。”《十保歌》也表达了三塘镇的壮族人民对老人长寿和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期盼。

此后老人的身体如有不适,除了请医生医治外,还可以用“寿缸”中的米给老人煮粥食用,但禁忌是把缸中的米用完,这预示着寿命殆尽。在每年的初一、十五及重阳节,都要给“寿缸”添米,吃去了多少就要补添多少。由此可见,添粮补寿习俗的每个环节都承载着对老人长寿安康的美好祝愿。

(三)文化内涵

壮族添粮补寿习俗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壮族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特色,成为壮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在生命崇拜与长寿信仰层面,作为稻作民族,壮族先民认为“粮食即生命力”,谷物不仅能维持肉体生存,更蕴含滋养灵魂的神秘力量。添粮补寿仪式中,师公向老人添粮,本质是补充生命能量,寄托“以粮续命”的愿望。这源于万物有灵观念,人们相信粮食具有超自然神力。仪式细节强化了这一文化符号,如添加九斤九两米寓意阳寿久久,师公吟唱《添粮歌》联结现实与超自然力量,将抽象生命哲学转化为具体仪式。

该习俗也是孝道文化与家族共同体的仪式化建构。在壮族社会,尊老敬长是维系家族秩序的核心伦理。老人年事渐高时,家族成员共同参与添粮仪式,表达感恩与关怀。仪式要求成员汇聚,完成添粮、祈福等环节,重申孝道传统。仪式中的角色分工与互动规则,如子孙按辈分添粮、晚辈行礼拜寿等,巩固了家族伦理秩序,使孝道从道德准则转化为文化活动,增强家族成员情感联结,强化家族共同体意识。

从文化传承与族群认同角度看,添粮补寿习俗是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上,祝祷唱词、器具使用等承载着壮族语言、信仰与智慧,使传统知识以实践形式传递。在族群认同方面,标准化的仪式符号强化了群体归属感与辨识度,共同遵循的仪式规范形成文化共鸣,让个体对族群产生认同。这种基于习俗传承的认同感,不仅抵御现代社会的文化冲击,还确保民族文化在时代更迭中的连续性与独特性。

综上所述,多重文化内涵相互交织,使添粮补寿习俗超越民俗活动,成为解读壮族文化密码的钥匙,维系壮族人民的精神世界,焕发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三、添粮补寿习俗传承困境

三塘镇壮族添粮补寿习俗以庄重的仪式传递着祈福增寿的美好愿景。然而在时代浪潮冲击下,这一古老习俗面临存续危机。传统观念淡化与传承人才短缺、保护机制的缺位以及年轻群体文化认同的降低,共同构成了横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鸿沟。

(一)传统观念淡化与传承人才短缺

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三塘镇部分居民将添粮补寿习俗归为“陈旧习俗”,一些人以“耗时耗力”为由简化或放弃仪式,这种态度严重削弱了习俗的完整性与文化内涵。此外,当地添粮补寿习俗师公传承人目前仅有两位,年龄分别为79岁和47岁,愿意学习传统技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导致仪式主持人才青黄不接。师公作为仪式主持的核心人物,其培养需要长时间的技艺传承与经验积累,传承人短缺使得这项传统习俗的延续面临巨大挑战。

(二)保护机制缺失与发展失衡

在保护层面,三塘镇对添粮补寿习俗的保护大多仅停留在记录阶段,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保护规划。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保护工作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难以开展深入的研究与推广活动。社区参与度低,居民对习俗保护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形成良好的保护氛围。这种状况既阻碍了习俗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也使得传统保护与现代发展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平衡。

(三)年轻群体文化认同的降低

从社会环境层面来看,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深刻改变了三塘镇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年轻一代大量涌入城市,投身于非农领域,长期脱离乡村生活场景。现代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强势渗透,使得年轻群体对传统习俗的认同感和参与意愿持续降低,这一古老习俗在年轻一代中的知晓度与吸引力不断减弱。

因此,探索三塘镇壮族添粮补寿习俗的传承发展路径,不仅关乎一项民俗活动的传承,更是壮族文化基因保护与民族认同感维系的关键。

四、添粮补寿习俗传承发展路径

壮族添粮补寿习俗蕴含深厚文化内涵,以南宁市三塘镇为实践场域,可从强化传承人培养、社区生态共建、创新传播赋能三方面构建保护路径,推动其可持续传承发展。

(一)强化传承人培养与扶持

传承人是习俗传承的核心载体,三塘镇可制定专项培养计划,选拔热爱民俗、有文化基础的年轻人,与资深传承人建立师徒关系进行系统学习,为传承人提供民俗理论、表演技巧、文化传播等专业培训,提升其传承能力。政府可以建立激励机制,给予经济补贴与荣誉表彰,提高社会地位与传承积极性。鼓励传承人创新传承方式,在保留核心内涵的前提下,开展线上文化讲座,吸引年轻群体参与,为习俗传承注入新活力。

(二)构建社区协同保护生态

社区是习俗传承的重要依托,三塘镇可通过集体活动与组织协作激活传承活力。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节”,邀请师公、民俗专家开展添粮补寿仪式展演与知识讲座,组织居民参与仪式模拟、唱词学唱等互动活动,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同时发挥社区老年协会、乡贤理事会等组织力量,建立民俗保护小组,制定社区公约,规范仪式流程标准,鼓励邻里互助参与仪式筹备,增强社区成员对习俗文化的共同维护意识。

(三)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承边界

面对现代化冲击,需借助新技术与新载体扩大习俗影响力。三塘镇可联合文旅部门开发“添粮补寿”主题研学路线,设计仪式体验、粮食文化科普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参与;同时鼓励本地青年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展现民俗文化魅力,如制作“习俗冷知识”系列动画、发起网络话题,提升传播覆盖面。此外,推动校企合作,通过非遗社团、民俗兴趣班等形式,培养青少年传承群体,为习俗注入新生力量。

结语

壮族添粮补寿习俗承载着壮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维系民族精神世界、强化家族观念和族群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南宁三塘镇的调查研究,本文揭示了习俗的仪式流程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指出了其在现代化背景下所面临的传承挑战。为有效传承这一习俗,需从多方面共同发力,强化传承人培养,构建社区保护生态,拓展传承边界等。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让壮族添粮补寿习俗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焕发生机,更能为保护壮族文化、维系民族认同感提供有力支撑,使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在时代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弘扬。未来,应进一步挖掘习俗的现代价值,平衡传统保护与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黎莹.广西“添粮”习俗传承与变迁探析——以南宁邓圩村和贵港胜岭村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3):85-88.

[2]李萍.仪式与社会实践:对广西靖西县壮族盘粮补寿习俗的一种解读——以汤峒村为视点[J].河池学院学报,2014,(06):18-23.

[3]许晓明.壮族补粮敬老习俗[J].民族艺术,2020(06):113-116.

[4]翟学伟.“孝”之道的社会学探索[J].社会,2019(05):127-161.

[5]莫幼政.论师公在壮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2):133-135.

[6]王明富,赵时俊.“那文化”:稻作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17-20.

[7]汪开庆.壮族民俗文化产生的人文背景及发展的历史脉络[J].当代广西,2017,(01):58-59.

基金项目:2023年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壮族添粮补寿的习俗传承与文化探究”(项目编号:S20231060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