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中如何预防裂缝与渗析

作者

姜利恒

身份证 210213198508180515

引言:混凝土裂缝的宽度超过限值时,会影响建筑物和构件的适用性和耐久性、不仅有损外观形象,还会造成钢筋外露、腐蚀并减小建筑结构抵抗荷载的能力,降低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裂缝产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要想控制解决混凝土中裂缝问题,还是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入手,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探讨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和控制方法,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很有益处。

一、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各种原因

(一)收缩裂缝

为了保证操作需要的稠度,在混凝土中加入的水分往往比水泥水化作用需要的水分多 4 ~ 5 倍。这些多余的水蒸发后会产生体积收缩,称为温度收缩。另外,水泥水化作用也会引起体积收缩,称为自收缩。自收缩是温度收缩的 这两部分组成混凝土的总收缩。温度收缩是主要部分,且收缩值的大小与水泥的品种、用量、拌和水量、骨料规格、振捣密实性以及养护好坏等有关。因此,施工中常见的混凝土收缩裂缝又分为塑性裂缝、沉降收缩裂缝和干燥收缩裂缝。

(1) 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刮风天气出现,其形状类似于干燥泥浆面。裂缝多为中间宽,两端渐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裂缝产生是混凝土在塑性形状时,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形成的。而蒸发速度的快慢与风速、相对湿度、混凝土表面空气湿度以及自身温度有关。风速大、温度高水分蒸发速度就快。

(2) 沉降收缩裂缝,多沿主筋通长方向上在混凝土表面断续出现,或在相邻断面显著变化部位出现。裂缝较浅且较宽,呈菱形,并常在混凝土浇灌后发生,硬化后停止。该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浇捣后,骨料颗粒沉落,水分上升,受到钢筋、埋设件或大的粗骨料阻挡,而使混凝土互相分离;混凝土本身组成材料沉落不均造成开裂;斜坡上的混凝土由于向下流动而开裂。

(3) 干燥收缩裂缝,多在混凝土养护完毕后一段时间内出现。裂缝为表面性的,较浅且较细,多沿短方面分布。裂缝随湿度和气温变化而变化,由表及里,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养护不周,遭受风吹日晒,表面水分散失过快,而内部温度变化小,表面干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从而产生较大的拉应力,造成裂缝。此外,构件时干时湿,表面湿度发生剧裂缝变化也会导致裂缝产生。

(二)温度裂缝

混凝土受温度影响,会产生热胀冷缩变形,当变形变化不均受到约束时,便会产生应力,导致裂缝的产生。建筑施工中常见的温度裂缝有两类:一类是约束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在养护期间,若混凝上在烈日下突然遭冷水淋湿,就会降温过快;或过早脱模,导致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差、收缩差,从而引起变形。这种变形受到温度变化很小的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而导致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早期,通常只在混凝上表层出现,表层以下仍然保持结构完整。另一类是外约束裂缝,是由于温差过大引起的。大体积混凝土构筑物经浇灌后在其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上升很高,散热较慢,而表面温度散热快,这种温差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均匀降温冷却时,当其受到岩石地基、老混凝土垫层或基础的约束,又会在内部出现拉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便出现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施工后 2 ~ 3 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里,多在结构中段出现,裂缝多为深进性和贯穿性。外约束作用的大小与接缝间距、浇灌块形状、地基基层种类有关。

(三)沉陷裂缝

此种裂缝多为深进裂缝或贯穿性裂缝,其位置与沉陷方向一致。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距,裂缝度与沉降值成比例。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结构构件落在未经加强处理的回填土或松软地基上,混凝土浇灌后,因地基浸水引起不均匀沉降而导致裂缝。再者,由于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以及过早拆模,也常导致这类裂缝出现。

(四)其他施工裂缝

构件脱模、运输、堆放、吊装过程中,有时也会产生纵向的、横向的、斜向的或水平的各种裂缝,特别是在高度比较大、侧向配筋少、刚度差的构件中较易出现。如木模浇制的结构和构件,混凝土浇灌前未浇水湿透,混凝土浇灌后收水膨胀,常将柱梁角拉裂。构件成型翻转时受振动,拆模过早或敲击过重,起吊时吊钩位置不当,起模受力不均或受碰撞冲击时也会产生裂缝。运输时,构件受到剧裂颠簸冲击等等情况都会使构件发生各种裂缝。另外,构件或地坪表面过多抹压触动,会使表面形成含水量大的砂浆层,常使表面出现龟裂。

二、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一)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二)灌浆、嵌缝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三)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四)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五)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

结束语: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通过对混凝土裂缝出现原因的分析及在出现裂缝时及时的处理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混凝土裂缝给混凝土结构带来的损害。

参考文献:

[1]黄明理、论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M]科技致富向导.2011.05

[2] 李敏、浅谈建筑施工管理之我见 [M] 科学之友.2009.11

[3] 陈少芳、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M] 中国科技纵横.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