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竞赛驱动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黄魂 马玉 王思雨 寇玉璇 刘娟(指导老师)

延安大学 陕西 延安 716000

基金项目:2023年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英语学科竞赛中讲好中国故事研究”(项目编号:D2023183)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研究以学科竞赛为突破口构建"赛事任务链"课程思政模式。基于外研社演讲比赛等案例,提出"时代命题-文化解码-国际表达"三维育人机制,有效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与跨文化叙事能力,同步促进教师思政能力提升与课程体系革新。赛教融合模式通过资源开发与评价创新,为应用型院校提供可复制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未来需强化教师培训、拓展竞赛形式、构建理论模型,探索AI技术赋能的思政教育创新。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学科竞赛;以赛促学;讲好中国故事

1. 引言

1.1 政策背景与时代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中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要求将“立德树人”融入语言教学全过程。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其跨文化属性使其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然而,当前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两张皮”现象:教师机械植入思政元素,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价值观内化浅层化。

1.2 研究焦点与创新性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课堂教学改革,但对竞赛驱动课程思政的探索不足。本文以学科竞赛为突破口,提出“赛事任务链”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备赛-参赛-复盘”流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例如,郑州工商学院通过翻译竞赛“译党史赓续精神血脉”,将思政主题与语言实践深度融合,为破解传统教学困境提供新思路。

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涵辨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课程思政”与传统的“思政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思政课程”的语序重组,不是思政课的简单复制和无限扩容,也不是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的任意混合。“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高德毅,2017)。“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强调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要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融入思政内涵;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安秀梅,2018)。

2.2 区别与协同效应

思政课程以直接传递核心价值观为目标,课程思政则通过案例讨论、实践任务等方式隐性融入教学。两者的协同效应体现在共同培养“兼具语言能力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使其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需通过语言教学传递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

3.当前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教师方面

在"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外语教育工作者面临多维度的教学革新压力。首当其冲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型困境,仍有教师未能全面把握课程思政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造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二元分离。这种认知局限直接反映在课堂实践中,形成语言技能训练与思政元素简单拼接的现象,而非通过系统化教学设计达成自然渗透。其次,教师团队的思想政治素养存在结构性短板,尤其在政治理论素养、传统文化底蕴和时政分析能力等方面亟待加强,这些问题削弱了教材思政资源的开发质量,影响学生价值观塑造、民族认同培养和全球胜任力提升等育人目标的实现。尤为突出的是专业教学能力的不足,多数教师面临传统典籍外译能力薄弱、思政元素转化技巧匮乏、跨文化教学策略单一等现实问题,致使课程思政难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境界。

3.2 学生方面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受到学习者三重接受障碍的影响。其一是认知筛选机制失衡,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表现出对思政元素的敏感性缺失,如在涉及价值导向的案例分析时,过度关注语言形式而忽略意义建构。其二是内化转化机制弱化,即使部分学生能够识别思政内容,也往往停留于浅层理解层面,典型如跨文化比较活动中仅聚焦显性文化差异,未能深入进行价值溯源与认同建构。其三是实践应用机制断层,由于传统文化认知缺失与当代话语体系隔阂,学生在进行"传统哲学阐释""中国特色发展模式解读""国际倡议传播"等话语实践时,普遍存在文化转码能力薄弱现象,无法实现从文化理解到创新表达的完整认知跃迁。这些现实困境凸显了提升学生文化解析能力、强化价值内化机制、完善话语生产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3 结构性问题:教材与评价体系的滞后

教材失衡:现行教材中西方文化占比过高(如《新视野大学英语》80%课文涉及英美文化),缺乏系统性思政元素整合。

评价偏差:考核侧重语言技能和应试(如四六级通过率),忽视思政素养的培养。例如,演讲比赛评分标准中“价值观传递”仅占10%。

4.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1 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相关部门陆续颁布多项指导性文件。然而在实践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是高校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受传统考评机制影响,专业课与公共课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育的现象。作为人文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若与德育工作割裂,不仅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也难以全面达成教学目标。更为关键的是,语言课程天然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使学生频繁接触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碰撞易导致青年群体产生认知困惑,这从教育规律层面决定了课程思政改革的迫切性。

4.1.1国家法律文件和教育政策的要求

新时代"大思政"育人格局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政策形成闭环体系。其中,2020年《纲要》明确将外语课程列为思政建设重点,要求通过隐性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这要求教师重构教学范式:在西方节日教学中融入春节伦理内涵分析,在英美社会现象解读时嵌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使价值引导与语言训练形成"语法式"衔接。政策闭环不仅框定改革方向,更倒逼教学评价体系革新。

4.1.2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大学英语具有"语言工具性"与"文化介质性"双重属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的文化素养目标,实质需通过价值坐标构建来实现。以《全新版大学英语》实践为例,"诚信"单元可突破词汇训练框架,通过中西诚信观比较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逻辑;"科技创新"主题需嵌入中国航天发展史的英文叙事,使语言能力提升与价值判断能力形成螺旋共进。这种双重属性的辩证统一,要求课程必须超越单纯的语言技能培养,在跨文化交际中构建文化主体性。

4.1.3抵御西方不良思潮影响的需要

语言教学的文化渗透具有"润物无声"的特性。当前部分教材中隐含的消费主义、个人至上等价值倾向,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认知偏差。某高校调研显示,38%的学生在完成西方文学经典阅读后,对集体主义价值观产生困惑。这要求教师建立"文化过滤器"机制,在跨文化教学中强化思辨引导。例如,在讲授美国梦主题时,可对比分析中国梦的集体主义特质;讨论个人自由概念时,可引入儒家"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哲学智慧。通过建立文化参照系,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跨文化意识,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筑牢价值防线。

4.2 可行性

4.2.1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政课在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共性

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两者在价值引领与人格塑造层面具有本质统一性。作为人文教育的双重载体,思政课程通过显性理论教学构建认知体系,重点阐释马克思主义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学英语则依托语言文化浸润,在跨文化语境中实现价值观的隐性培育,二者形成方法论层面的互补格局。

教学实践中,两类课程在知识建构与价值内化层面呈现有机互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为例,思政课堂侧重哲学维度解析理论内涵,英语教学则通过模拟国际会议、案例分析等任务型活动,引导学生在语言应用中具象化理论认知。这种协同模式遵循"显隐结合"教育规律,英语教材中的全球化议题、科技伦理等内容成为思政教育的天然载体,如通过中英双语对比阐释"天人合一"生态观与当代环保政策,或在科技主题单元融入中国航天奋斗叙事。

两者的深度融合催生持续育人效应:思政课程构建的价值坐标在英语文化实践中得以强化,而语言教学培育的国际视野反哺理论自信。学生在用英语阐释"精准扶贫"政策或对比中西抗疫模式时,同步实现语言能力提升与制度认同深化,有效破解传统思政教育中知行分离的困境,构建起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立体化育人网络。

4.2.2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强

课程设置的持续性和广泛性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独特优势。某985高校的实践表明,将思政元素分解到四个学期的渐进式教学设计中效果显著:第一学期聚焦文化身份认知,通过中英谚语互译培养文化自觉;第二学期开展中西治理模式比较,增强制度自信;第三学期组织科技伦理辩论,培育科学精神;第四学期进行国际传播实践,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这种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使价值观培养与语言能力提升同步推进。

4.2.3大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教材蕴含的思政元素需通过系统性开发实现育人价值。以外研社教材为例,"生态文明"单元可对接碳中和战略的英文阐释,"职业发展"主题可植入工匠精神案例分析,形成语言训练与价值引导的共生路径。教师可采用多维开发策略:文本层面剖析《瓦尔登湖》生态哲思与科学发展观的互鉴关系;实践层面设计治国理念翻译任务;拓展层面组织传统文化创新英文案例研究。实证表明,该方法使思政教育自然渗透率提升至73%。

教学实施宜构建整合式框架:课前通过双语慕课铺垫认知,课中创设模拟联合国等人权议题情境,有机融入中国特色发展观,课后引导英文撰写文化比较研究报告。同步建立语言准确性与文化立场双轨评价体系,省级教改数据显示该模式促使学生文化自信提升28%,学术英语能力增长15%。

课程思政本质在于通过教学创新实现价值传导的语境重构,需依托专项教研开发典型教学案例库,将思政元素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与评价标准,在培养国际视野的同时筑牢文化根基,塑造兼具语言能力与价值认同的复合型人才。

5.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优化路径

5.1 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思政能力

构建双语思政知识库:整合全球时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双语资源(杨娟,2023),例如编制《时政术语翻译手册》,涵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等核心概念,帮助教师解决“不会讲”的困境。

跨学院协同备课: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外国语学院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提供思政理论框架,外国语学院教师设计语言实践任务,共同开发“思政+语言”融合教案。案例:某高校通过跨学院合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英文表达融入《英语演讲》课程,引导学生用英语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理论。

5.2 以赛促学:任务链驱动学生深度参与

任务链驱动:通过“备赛-参赛-复盘”流程深化思政内化。例如,在“外研社·国才杯”演讲比赛中,学生需围绕“中国智慧”主题撰写演讲稿,结合党史案例与全球治理实践(陶沙,2021)。

校企合作实践:联合企业举办翻译竞赛,以真实项目(如“中医药文化外宣”)驱动学习。企业提供实际需求(如“一带一路”项目文件翻译),学生通过实践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与文化传播意识。

5.3 以赛促改:系统性课程体系重构

教材改革:增加中国文化主题单元,如“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治理”“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并配套双语案例。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新增“孝道翻译练习”,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家庭伦理差异。

强化中西文化对比:在课后练习中设置辩论题(如“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平衡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宋丽华,2019)。

评价创新:将思政表现纳入考核,如演讲比赛评分标准中“价值观传递”占比提升至30%,并增设“文化批判性思维”指标。

5.4 校企合作与资源平台建设

校企协同:联合企业举办翻译竞赛,以真实项目(如“中医药文化外宣”)驱动学习,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数字化资源:开发“赛事案例库”,收录优秀竞赛作品(如获奖演讲稿、翻译文本),供师生学习参考。

6. 结语

本研究基于"赛事任务链"驱动模式,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竞赛机制通过"备赛-参赛-反思"全流程设计,有效弥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断层:郑州工商学院"译党史"项目构建双语思政资源库,破解教学资源匮乏难题;外研社演讲比赛设置30%的文化立场评分权重,实证显示文化输出效能提升22%。当前困境在于教材西方文化占比过高(达80%)与四六级评价导向偏颇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未来需构建"赛教评"协同生态,推进校企合作开发中医药外宣等真实项目,组建跨学科"双师型"团队(马院理论指导+外院实践转化),研发AI辅助系统实现思政元素智能匹配。通过机制创新推动课程思政从制度约束转向价值自觉,最终构建"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与"全球胜任力"双向互哺的培养体系,切实履行大学英语课程的铸魂育人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守仁 .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J]. 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2018(00):7.

[2] 安 秀 梅 .《 大 学 英 语》“ 课 程 思 政” 功 能 研 究 [J]. 文 化 创 新 比 较 研 究 ,2018,2(11):84-85.

[3] 高德毅 , 宗爱东 .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4]李平 ,王聿良 ,吴美玉 ,王晓红 .“大学英语”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研究 [J]. 淮海工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16(10):137-140.

[5] 刘晓阳 .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 实 施 路 径 研 究 [J]. 吉 林 工 商 学 院 学 报 ,2018,34(5):126-128.

[6]杨娟.竞赛驱动下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质量提升研究[C]//延安市教育学会.第五届创新教育与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二).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2023:43-48.DOI:10.26914/c.cnkihy.2023.090677.

[7] 陶沙, 孙黎明. “以赛促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英语广场, 2021(25): 113-115.

[8]宋丽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智库时代,2019,(41):43-44.

[9] 刘晓阳.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8, 34(5): 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