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浮中成就-王韬的一生
张谦
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福建省 厦门市 361021
摘要: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他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变法图强,其办报宗旨体现了近代复杂的时代背景以及知识分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为民族复兴、救亡图存所做出的文人努力。同时王韬也代表了过渡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渴望通过科举考试入世,又成长于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之下,受到一定程度西学的影响,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时代变迁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就王韬这一人物曲折而丰富的人生经历来探寻他取得不凡成就的多种因素。
关键词:王韬 《循环日报》 新闻 社会变迁
在中外新闻史上,声名显赫的人有很多,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以笔为戎,无论是在新闻的发展上,还是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都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王韬便是其中一位。王韬作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用自身的办报经历和阐述新闻的功能,在近代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中国,提供给同时代的人民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宣扬了资产阶级政治改良思想。其作品《循环日报》和其新闻思想对中国报刊编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波澜一生促成学识沉淀
1.1中学积淀
王韬出生,1828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埔里村,这里也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化教育之乡,很多科举人才在此出生。其父王昌桂为私塾先生,自幼授以四书五经,奠定扎实经学基础。家庭氛围为王韬的中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韬少年时在本村私塾青萝书馆学习过,青萝书馆的学习使王韬的知识功底更加深厚。青萝书馆的主人顾惺不是刻板保守的私塾先生,他“颇为开明,允许弟子读儒典以外之书”[1]。所以在青萝书馆的学习过程中,王韬饱读了各类书,例如经学、小学、正史、野史、小说、诗歌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读物拓宽了他的知识面,为他后来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43年中秀才后,乡试落第,遂放弃科举,回乡执教。教学之余潜心学问,研读儒家经典及史籍,并致力于诗词创作,辑有《丁未诗集》两卷。这段早年的文化积淀为王韬其日后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渐染西风
1848年,王韬赴上海探望父亲,正值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开放不久,西学东渐的前沿环境为他的人生带来转折。他参观了墨海书馆(1843年由英国传教士创立,汇聚了王韬、李善兰等学者,译介西方政治、科学著作)。1849年其父病逝后,家计困顿,他受传教士麦都思邀请入职墨海书馆,由此接触西学。作为传统文人,他参与翻译《圣经》《西国天学源流》等书籍,逐渐接受西方科技与资产阶级思想,王韬逐渐了解了西方的先进知识,心理状态由此发生改变,开始转而学习西学,并接受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观念。1862年因曾向太平军献策遭清廷通缉,在传教士和英国领事协助下逃亡香港,这段经历为其日后思想发展奠定基础。这些为王韬之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1.3来到香港
王韬潜逃香港后,近代报刊意识逐渐增强。与上海相似,在外贸主导下成,香港为国际性“互市巨埠”,城市空间的拓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出现,新兴的大众媒体为仕途失意的“落第文人”提供了实现经世理想的新路径,他们通过报刊延续自己的入世之心,19世纪50年代后,近代中文报业在香港出现,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香港的报刊业得到迅猛发展。正如在上海遇到麦都思,他又在香港遇到传教士理雅各。他们合作翻译了很多中国经典,借助王韬深厚的中学功底,以及多年来的翻译经验,他们工作的进度相当可观,例如1865年7月,《尚书》翻译告竣,《中国经典》第三卷刊行问世等。避居香港后,王韬任职于香港一些报业,例如香港《华字日报》主笔,参与一些议题的编辑,例如在《香港近事编录》发表的文章。在《循环日报》创办前的20年间,王韬几乎和所有香港已经问世的华文报刊都有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2]。这为后来 王韬近代报刊意识的形成和办报经验的累积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底,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并任正主笔。
1.4游历西土
1867年12月25日,王韬应理雅各之邀赴欧游历,此行历时两年多,对其思想及中国近代史产生深远影响。在欧洲期间,他参观巴黎博物馆、伦敦水晶宫等,惊叹西方文明,将见闻记录于《漫游随录》。这次旅行打破了他的"中国中心"观念,重构了对现代媒体的认知,为其日后创办《循环日报》奠定思想基础。同时,他见识到西方先进印刷技术,归国后购入英华书馆设备,为办报提供物质条件。欧洲之行使王韬从传统知识分子转变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改革倡导者[3]。同时,在欧洲游历之中,王韬见识到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在回国后不久,他便买下英华书馆的印刷设备,为《循环日报》的诞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2.学识沉淀、创办《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的创办背景与晚清中国社会变革密切相关。19世纪中后期,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主权不断丧失,促使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倡导学习西方。香港作为开放口岸,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孕育了以王韬为代表的"口岸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既受传统教育,又接触西方思想,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马建标在《权力与媒介》中将王韬称为"晚清帝国的边缘人",正体现了这一群体的特殊地位。
。
《循环日报》并非传统报业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救国"思潮的体现。1874年由王韬创办,是中国首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开创了"文人论政"的传统。该报由华人资本运营,强调民族立场,内容涵盖新闻、广告和政论三部分,尤以政论见长。其发行范围不仅限于香港,还辐射至中国大陆及海外多地,在近代新闻史上具有深远影响。报纸取名"循环",暗含天道循环、变革不息之意。戈公振认为这象征着革命思想的持续传播。《循环日报》的核心理念可归纳为:(1)传播新思想,启蒙民智;(2)推动社会政治改革,如批评洋务运动流于表面;(3)维护民族自主,反对外来干涉;(4)促进教育文化发展;(5)提升公众参与意识。王韬在《本馆日报略论》中明确表示,办报旨在"启民智,辅教化",通过"直陈时事"影响时政。他在报上发表的政论文章,如《书中外新报论中国后》,文风晓畅,切中时弊,开创了新型的公共言论空间。
总体来说,《循环日报》的创办是王韬对于当时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回应,体现了他对于新时代中国的思考和关切。这份报纸不仅是中国近代报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标志,王韬的中西学问背景对他创办《循环日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这份报纸不仅仅是新闻报道的载体,更成为了传播新思想、促进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工具。
3.总结
王韬作为近代第一批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曲折而丰富,沉浮不断,家庭的熏陶、少年时的书院生活与科举经历为他奠定了坚实的中学基础,而佣书墨海书馆、外出漫游的经历又使他逐渐拥有了丰厚的西学积累。他学贯中西,开阔眼界,通过报刊来实现自己的入世之心。
参考文献:
【1】 王韜, 弢園文錄外編. Vol. 1. 1883: 王韜刊行.
【2】 萧永宏, 中华印务总局与《 循环日报》 的创办——《 循环日报》 创办者问题辨证. 新闻大学, 2007(2): p. 41-45.
【3】 袁新洁, 《 循环日报》 及王韬报刊思想评析. 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15(2): p. 24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