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精准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南天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070

作者简介:南天亮,男,1997年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提要:本文聚焦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精准育人问题,分析传统育人模式在教学内容时代适配性、学生需求满足及外部价值冲击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探讨人工智能在红色文化资源时代性转化、沉浸式育人模式重构及价值防御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创新路径。同时,从平台搭建与安全保障、协同育人与激励政策、数据标准化与动态更新三个维度构建支撑体系,提出多维度评估指标、基于智能反馈的动态调整机制及可持续优化策略。旨在为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精准育人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与时代新人培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人工智能;红色文化资源;精准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为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高校将人工智能与红色文化教育相融合,精准探索育人路径,既契合当代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又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对于提升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传统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模式面临的挑战

高校传统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模式面临挑战,根源在于育人体系适应数字化发展存在滞后。从教学内容看,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属性与当代青年的认知语境存在时空差。而传统模式的静态载体和单向灌输难以满足沉浸式、参与式需求。从外部环境看,多元价值思潮通过网络渗透,历史虚无主义与泛娱乐化的解构冲击了红色文化的庄严性与权威性。

(一)教学内容的时代适配性不足

传统红色文化教学内容在时代性转化上存在明显短板,集中表现为历史叙事与现实议题的割裂。高校在思政课讲授红色文化资源时仍以“时间轴式”历史复述为主,聚焦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英雄人物与斗争历程,对红色精神的当代延伸阐释不足。在讲述“南泥湾精神”时,多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内涵,却鲜少关联新时代青年在科研攻关、乡村振兴中的实践场景,导致学生难以将“开荒拓土”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应对现实挑战的行动指南。

教学内容的学科适配性缺失进一步加剧了时代脱节。红色文化资源与各专业领域的现实议题缺乏有机融合,如工科专业未将“大庆精神”与工程伦理、技术创新相结合,文科专业未将“红岩精神”与当代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相联系,导致不同专业学生难以从红色文化中找到与自身专业发展契合的价值锚点,削弱了教学内容的现实穿透力。

(二)高校学生对教育模式有新的时代需求

当代学生是在互联网和数码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传统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在载体形式与互动机制上的固化,与“数字原住民”一代的认知特征存在一定程度上不适配,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载体形态层面,静态化呈现仍占主导,绝大部分教学资源依赖文字史料、图片展板、纪录片等单向输出形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沉浸式体验”“场景化学习”的需求。多数红色文化展馆仍以“文物陈列”+“文字说明”为主,缺乏如虚拟革命场景漫游、历史人物互动对话等技术赋能的体验项目,使得以红色文化主题的教育活动沦为象征性的打卡活动,无法让学生真正产生历史“在场感”。​

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尚未根本改变。思政课、红色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中,课程讲授和活动开展存在模板化特征,学生的参与多停留在“听故事、记要点、过考试”的浅层层面,缺乏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角色代入的体验式学习等深度互动设计。这种模式与“数字原住民”习惯在切屏式的浏览中获取唾手可得的信息,不太愿意通过阅读书籍探寻知识的全貌,传统课堂难以持续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模式侧重宏大叙事的线性铺陈,缺乏符合青年认知习惯的“微叙事”转化。对红色历史的讲述多从“宏观背景—事件经过—历史意义”展开,而对微观故事挖掘不足,难以通过个体命运的细节引发情感共鸣。这种“自上而下”的叙事方式,与当代大学生通过Vlog、短视频等“自下而上”的个性化表达偏好存在偏差,导致红色文化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外部环境的价值冲击加剧

网络时代的开放环境使大学生面临多元价值思潮的冲击,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真实性与精神庄严性持续遭遇错误解构,使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打折扣。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中迅速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碎片化信息传播策略,在社交平台以“学术考证”为名,放大革命历史中的个别细节争议,利用算法推荐精准推送至青年群体。通过编造虚假信息,消解红色偶像的精神感召力,对历史认知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形成认知干扰。

泛娱乐化浪潮则将红色文化资源推向“符号消费”的漩涡,商业逻辑试图稀释其精神内核。部分主播为迎合流量需求,对红色元素进行娱乐化改造,网红打卡革命纪念馆时,将烈士纪念碑作为“背景板”摆拍娱乐化姿势,相关视频在短视频平台的点赞量远超严肃历史讲解内容。这种“娱乐至上”的行为,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严肃性消解—价值轻视—认同弱化”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红色文化资源被过度娱乐化。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创新育人路径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教育领域的形态与逻辑,为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创新突破提供了全新可能。当传统育人路径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显露出与青年认知特征的适配性不足、与现实议题的衔接断层等局限时,以大数据、虚拟现实、自然语言处理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破解红色文化育人困境的关键抓手。

(一)人工智能驱动红色文化资源时代性转化

人工智能技术为破解红色文化教学内容与时代需求的断层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智能挖掘、动态关联与精准推送,实现红色精神从历史叙事到当代实践的深度衔接。​

人工智能可对红色文献、精神谱系进行深度语义分析,自动提炼其核心价值与当代热点的对照关系。借助算法对红色精神的史料文本进行机器学习,能识别出核心语义标签,并通过关联分析匹配现实领域的相关实践,生成对照解读内容。这种智能转化突破了人工解读的局限性,使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内涵呈现更具针对性,提升红色文化与现实热点的关联度。

(二)沉浸式人工智能重构育人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打破传统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固化特征,实现与“数字原住民”认知习惯的深度适配。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宏大叙事向微叙事、个性化叙事延伸。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提取个体故事、细节片段等微观素材,利用生成式算法构建多视角叙事路径。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不同叙事线索,从个体经历切入理解历史进程,使红色文化的表达从“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个性化探索,贴合当代青年的表达偏好与认知特点,增强情感共鸣的可能性。

(三)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价值防御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构建智能化的信息过滤、内容规范与权威强化机制,有效抵御多元思潮对红色文化的解构冲击,巩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

高校运用舆情监测系统可实现对错误信息的精准识别与拦截。通过训练文本对网络平台中涉及红色历史、英雄人物的内容进行实时扫描,自动标注具有虚无主义倾向的言论或虚假信息,并通过算法推送机制及时上报网络安全部门,形成对错误信息的主动防御。

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精准育人的支撑体系构建

当人工智能技术与红色文化育人深度融合时,其效能的发挥不仅依赖于技术本身的创新应用,更需要从技术架构、制度设计、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形成系统性支撑。

(一)平台搭建与安全保障机制

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育人的技术支撑,需以服务育人实践为核心目标,搭建适配高校场景的智能平台并筑牢全链条安全屏障,确保技术赋能与育人需求深度契合。

平台搭建需立足高校教学规律与学生认知特点,构建一体化架构。聚焦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核心素材,整合校本红色资源与公共红色资源,形成服务于思政课、专业课融合教学的特色数据库。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嵌入贴合高校教学的智能模块,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调取与动态生成。开发面向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自主学习的多场景功能,将技术应用深度融入高校育人各环节。

安全保障机制需紧扣高校育人的严肃性与规范性要求。数据安全方面,对纳入平台的红色资源实行高校审核与权威机构认证双重校验,重点保障校本红色史料的真实性,通过权限分级管理防止内部数据滥用。应用安全强化高校管理主动权,设置校园网内优先访问通道与异常行为监测机制,防范外部干扰与不当使用,确保平台始终服务于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核心目标。

(二)协同育人机制与激励政策设计

人工智能赋能红色文化精准育人的有效推进,需打破单一主体的运作局限,构建多维度协同机制与针对性激励政策,形成育人合力。

协同育人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校主导、多方参与的联动框架。高校需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联合党史研究机构、红色文化场馆、科技企业等主体。党史研究机构负责提供权威史料与精神内涵解读,为智能平台内容的准确性把关。红色文化场馆参与资源数字化转化,开放馆藏资源的授权使用。科技企业则提供技术支持,参与智能算法优化与平台迭代升级。通过建立定期沟通、资源共享、任务协同的工作机制,实现史料权威性、技术专业性与教育针对性的有机融合,避免各自为战导致的资源浪费或内容偏差。

(三)红色文化数据标准化与动态更新机制

红色文化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与动态更新,是确保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赋能精准育人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智能平台对资源的挖掘效率与应用深度。

数据标准化需立足高校育人场景建立专属规范体系,覆盖采集、分类、标注全流程。采集环节明确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核心资源范畴,既包含革命历史、精神谱系等公共红色资源,也重点纳入校史中的红色元素,并统一文字、图像、音视频等格式标准,确保与高校思政课、专业课教学系统及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兼容。标注规则突出育人导向,为算法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推送精准资源提供结构化依据。

动态更新机制紧扣高校育人的时效性与针对性需求。依托高校师生互动数据,通过智能平台收集教师在备课、授课中提出的资源补充需求、学生在课堂互动与自主学习中反映的认知盲区。着眼高校育人与社会现实的衔接,结合时代发展与国家战略,补充红色精神的当代实践内涵,并同步标注与高校专业教学、科研创新、社会实践的结合点。

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精准育人的评估与优化

(一)红色文化资源精准育人成效的多维度评估指标构建

红色文化资源精准育人成效评估需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聚焦理解深度与广度,红色历史脉络、精神内涵的核心知识点掌握度,红色文化与当代社会关联的逻辑认知清晰度,以及运用红色精神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兼顾基础识记与深层思维评估。情感维度侧重价值认同与共鸣强度,涵盖对革命精神的尊崇度、传承责任感及英雄人物共情力。结合学生互动留言、创作内容的情感倾向分析,量化情感共鸣的持续性。关注认知向实践的转化,参与红色文化实践的主动性、日常践行红色精神的表现,以及主动传播的积极性。衡量技术应用效能,含智能平台用户体验满意度、个性化推荐与需求匹配度、互动功能对兴趣的激发效果,及技术对不同群体的适配性,通过数据关联判断精准实效。各维度指标动态赋权,兼顾全面性与核心价值导向,避免评估偏离育人本质。

(二)基于人工智能反馈数据的育人路径动态调整机制

基于人工智能反馈数据的育人路径动态调整机制,是高校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效的核心环节,通过精准捕捉育人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实现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与学生需求、教学目标的动态适配。

聚焦高校育人场景,构建覆盖全链条的信息网络。针对教师教学采集红色文化课程的课堂互动频率、教学内容的学生接受度、智能工具的使用效果等数据。面向学生学习捕捉学习时长、资源点击偏好、互动留言中的情感倾向、知识掌握程度等信息。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数据画像,为路径调整提供精准依据。

通过对比调整前后的高校育人成效变化,结合师生反馈判断方案有效性。未达预期则重新进入数据采集环节,形成持续循环的动态调整机制,使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路径始终与学生成长需求、教学改革方向、时代发展要求同频共振。

结语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精准育人,本质上是技术创新与价值传承的深度融合,既回应了数字时代教育形态变革的必然要求,也为红色文化的时代性转化提供了全新范式。从破解传统育人模式的时代性困境,这一探索始终围绕“精准”与“实效”两大核心,通过智能技术打通红色文化与当代青年的认知壁垒、情感鸿沟与实践断层,使红色基因的传承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认同”,从“历史叙事”走向“现实实践”。

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的价值终究服务于育人本质,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导向始终是不可动摇的根本。未来的深化发展,需警惕技术应用中的“工具理性”膨胀,在算法迭代中坚守价值理性,在功能拓展中锚定育人初心。通过持续完善多主体协同机制、动态优化评估体系、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推动人工智能与红色文化育人的融合从“可行性探索”迈向“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数字时代的生命力延续,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李雪,李永强.高等教育的数智变革:基本逻辑、趋势特点及实践应对[J].经济学家,2025,(07):76-86.

[4]王全良.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培育时代新人[J].红旗文稿,2024,(07):42-45.

[5]王晓慧.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5,(12):66-69.

[6]汪斌.数字青年的生存境遇及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6):8-11.

[7]吴頔,穆文若.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的传播及其治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6):84-86.

[8]吴智军.新时代红色文化数字传播的价值、特点与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4,(08):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