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思考

作者

胡刚 张振 雍志刚 陈思

湘潭市气象局

摘  要:随着气象监测、预报预测、预警及服务等全流程的逐步重塑,“气象+”垂直化应用场景的搭建将贯穿“人工智能+”思维。为了描绘这一美好蓝图,中国气象局已印发《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工作方案(2023—2030年)》,明确未来长时间内人工智能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发展路径。“人工智能+气象”时代已经来临,这一创新业态以人工智能为基础、驱动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可带来更精准的目标识别、更强大的预测能力、更高的预测效率,以及与传统数理方程相互补充的全新解决方案。本文从《基于AI技术在湘潭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应用》科研课题出发,对湘潭市气象科技服务现有的部分服务项目引入AI技术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湘潭市气象科技服务的工作效率及科技水平,助力推动湘潭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气象科技服务;思考

引言

气象科技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湘潭市气象科技服务部门现服务内容涵盖各种专业气象服务、气象信息电话、手机气象短信、电视天气预报、气象科普与宣传、防雷技术服务与工程等服务项目,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全方位辐射气象信息,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需要提供气象保障,同时也为气象部门自身发展奠定了坚强的社会和经济基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科技服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有的服务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尝试利用AI技术在现有气象科技服务新领域进行探讨学习及其重要。

1 湘潭市气象科技服务“人工智能+气象”现状

湘潭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建立了自己行业的主导项目,逐渐形成了以气象信息服务为主,多渠道服务的新格局;专业气象服务、电视天气预报、96121信息电话、气象短信、防雷检测与工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科普宣传等项目培育成气象科技服务的主项目,为气象科技服务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025 年初,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 DeepSeek 在海内外突然 “爆火”,推出新一代大模型 R1,实现了超低训练成本的同时,并全面开源,极大的降低了人工智能技术准入门槛。湘潭市气象部门管理层对此非常重视,积极邀请专家上门讲座授课,筹集科研资金加大投入,引导全市、县各部门拥抱新技术,陆续尝试拓展人工智能在气象各领域的应用。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气象科技服务科室选择在专业气象服务、防雷检测与工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科普与宣传项目先行探讨学习,以期达到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1.1 专业气象服务部分服务效率大幅有效提高

根据气象真实数据使用及相关管理法规和有关政策要求,所有数据使用都在内网及DeepSeek大模型提供的内部端口进入测试,我们把专业客户需求的资料数据先从气象内部系统下载下来,再把相关数据用表格初步整理后,先期放入大模型中再进行提问测试,基本上大模型几秒钟就能够把你的提问要求总结出来,你提出的要求越具体它得到的结果就会越符合你的需求。经过多次对比测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确实能做到节约人力及时间成本达一半以上,能大大提升了部分专业气象项目工作服务效率。

1.2 防雷检测服务与工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喜忧参半

防雷检测服务工作主要分现场检测及后期报告书方面,现场的检测数据直接关系到相关单位的防雷设施合格程度,后期的报告书根据现场的数据直接作出检测设施的合格与不合格及整改方案。在利用DeepSeek的过程中,根据防雷检测服务工作现场检测数据及后期报告书出具方面进行实验对比:发现使用新的技术方面反而把简单的问题更复杂化了且还增加了工作人员劳动时间,最后的测试结论是DeepSeek技术在防雷检测中的利用不适宜。但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就有明显改善,只须我们把前期的模板都设计好以后,再把服务单位的相关数据输入大模型就可以快速的把该服务单位的评估报告及论证报告做出来,大量节约人力资源进行录入及分析数据的工作量。最后的测试结论是DeepSeek技术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合理使用,可以提高人工效率一半以上,大大缩短最后出具评估报告的工作流程时间。

1.3 气象科普与宣传需加强人机协调

气象科普与宣传方面同时使用DeepSeek、ChatGPT、Kimi、豆包等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对比使用测试,分别在稿件仿写、稿件修改和审核、文字校对、文案策划、视频策划等方面进行结果对比测试,发现不同人工智能工具在某一方面有各自的优势,其中DeepSeek综合表现最优,但都表现出无法一次性得到理想中的答案,使用时需多次或多工具交叉使用。最后的测试结论是DeepSeek对于气象科普与宣传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作为工作中重要的辅助工具,但好的作品还需加强人机协调及良好的工作责任心才能有好的呈现。

2 湘潭市气象科技服务“人工智能+气象”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气象科技服务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的专业气象服务模式主要集中在专业气象预报方法库、各行业专家经验预测库和专业气象预报产品库等预报服务项目上,而气象科技要求的专业科技技术发展缓慢,导致实际专业气象服务能力难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2.2缺乏专业的气象科技服务人才

目前的团队人员结构缺乏善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同时兼备气象专业知识的人才,严重制约了利用高新技术促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

2.3地市级的服务收入体量注定了当地气象科技能力的上限

地市级百万级的收入除去人员成本及开支后所剩无几,难以对该专业领域进行一定量的持续投入,限制了新技术的引入及领域发展,只能等待各大厂的模型降至万级的使用台阶或上级管理部门提供的成熟平台才能有所突破。

2.4气象信息安全的问题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的气象信息并不能与外部完全互联共享,我们做的一些研究都可能是利用局部或局限性时段产生的数据信息作的基础数据室库,最后的效果实际运用可能有时会有很大的误差,制约了气象科技服务领域的创新发展,顶层设计还需国家层面破局解决。

3湘潭市气象科技服务“人工智能+气象”的思考

3.1需营造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全面引导人工智能+气象持续发展

出台相关政策及文件,鼓励气象科技服务人员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合理利用技术与工作实际结合,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新思路。

3.2需重点推进深化技术创新

针对当前专业气象科技服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重点从技术、制度、人才等多个维度出发,深入系统化、可操作的改进方案,以全面提升气象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3 需加大人才培育,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素质

人才是气象科技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做好现有人员的培训,引导技术人才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气象”充分调动积极性。二重点选拔和培养好懂气象、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廉洁奉公的气象科技服务带头人,懂气象、知市场、会研发的专门技术人才。

3.4需持续保持技术培育资金投入,提升服务效果

根据各部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后的评估效果,持续对“人工智能+气象”进行有效的资金投入,气象科技服务部门要更加注重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努力挖掘气象数据中的潜在价值,为行业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服务。

3.5 需加强上下联动,探讨新技术与新业务的结合的可能性

在保持传统专业气象科技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与上级服务部门的沟通与联动,先期学习优秀部门的先进经验、服务手段及服务流程。后期对低空气象经济、金融气象保险产品、“保险+期权”模式等气象新服务项目进行学习,探索新业务落地的可能性。

结束语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较高的工作,当前地市级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气象”时代的来临,这一创新业态将以人工智能为基础、驱动技术,与气象相关行业深度融合,催生出新的气象服务产品、新的服务和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传统气象科技服务的转型升级,同时可能会带来更精准本地化的气象服务产品,助力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满足当地对气象服务的需要,推动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创新发展。

第一作者简介:胡刚(1972-),男,汉族,本科,工程师,长期从事气象科技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