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财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及加强档案管理的对策

作者

刘列梅

伊金霍洛旗老干部服务中心 017200

摘要:财务档案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原始记录,涵盖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合同、审计报告等各类资料,不仅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载体,也是维护经济秩序、保障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加强财务档案管理,对企业规范运营、风险防控及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财务档案管理;重要性;对策

引言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事业单位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能赋予财务档案更加丰富的功能。而财务档案的高效管理,能为事业单位提供准确的资金流向,为审计监督提供及时、全面的依据。因此,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财务档案管理,已成为现代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1财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1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为决策提供依据

财务档案记录了企业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原始凭证”。完整规范的财务档案能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连续性,帮助管理层准确掌握企业资金流动、成本控制、盈利水平等关键信息,为战略规划、投资决策、预算调整等提供可靠数据支撑。例如,通过分析历年财务档案中的成本结构数据,企业可精准识别成本管控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降本策略。

1.2满足合规性要求,规避法律与审计风险

财务档案是企业应对税务检查、审计监督、司法调查的法定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财务档案的保管范围、期限及查阅流程。若档案管理混乱(如凭证缺失、篡改、过期销毁),可能导致企业在税务稽查中面临罚款、滞纳金,甚至因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而承担法律责任。例如,企业在应对税务审计时,完整的发票、记账凭证等档案可证明收入与成本的真实性,避免因证据不足被认定为偷税漏税。

1.3防范内部风险,强化内部控制

财务档案管理是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档案的规范管理,可追溯经济业务的审批流程、责任主体,有效防范虚报冒领、挪用资金、财务舞弊等风险。例如,对采购合同、付款凭证的联动管理,能核实“合同-发票-付款”的一致性,避免虚假交易或超额付款;对固定资产档案的动态跟踪,可防止资产流失或账实不符。

1.4支撑历史追溯与权益维护,助力长期发展

财务档案具有长期保存价值,不仅是企业历史经营活动的“备忘录”,也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凭证。在企业并购重组、产权纠纷、债权债务清算等场景中,decades-old的财务档案可能成为关键证据。例如,某企业与合作伙伴发生合同纠纷时,通过查阅当年的财务档案中的付款凭证、验收单等,可清晰界定双方权利义务,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2财务档案管理的问题

2.1制度体系不完善,管理缺乏规范性

部分企业未建立完整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等环节缺乏明确的操作标准。例如,会计凭证的装订时间、归档前的审核流程、不同岗位人员在档案管理中的职责划分等均无明文规定,导致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推诿扯皮,出现“凭证漏装、档案积压”等问题。某中小企业曾因未明确销售人员提交报销凭证的时限,导致部分跨年度费用凭证缺失,在税务检查中被认定为“成本核算不规范”,面临补缴税款和罚款。

2.2人员素养不足,责任意识淡薄

许多中小企业未设立专职档案管理员,多由财务人员兼职,导致档案管理沦为“副业”。兼职人员往往缺乏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对《档案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法规不熟悉,在档案分类、装订、保管等环节操作不规范。例如,部分企业的会计凭证装订松散、封面信息不全(未注明凭证起止日期、编号),甚至出现凭证附件缺失(如发票抵扣联遗漏)的情况。部分员工对财务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业务、轻档案”的心态。业务人员在提交报销凭证时,随意涂改、粘贴不规范;财务人员在归档时敷衍了事,未严格审核档案的完整性;甚至有员工为图方便,擅自借阅档案后不及时归还,导致档案丢失。更有甚者,为掩盖财务舞弊行为,故意篡改、销毁关键档案(如虚开发票的记账凭证),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某上市公司曾因财务人员私自销毁关联交易合同档案,被监管机构认定为“信息披露违规”,面临巨额罚款和信誉危机。

3加强财务档案管理的对策

3.1完善制度体系,实现规范化管理

建立全流程管理制度:明确财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审核、归档、保管、查阅、销毁等各环节的操作标准。例如,规定会计凭证需在业务发生后3日内完成审核与装订,档案归档前需经财务负责人签字确认,确保责任可追溯。细化档案分类与保管期限: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结合企业实际(如行业特性、业务类型),对档案进行分类(如凭证类、账簿类、报表类、合同类),并明确不同类型档案的保管期限(如会计凭证保管30年,年度财务报告永久保存),避免超期销毁或无限期留存造成的资源浪费。制定应急管理制度:针对火灾、水灾、虫害等风险,制定档案抢救预案,定期检查档案库房的防火、防潮、防虫、防盗设施,确保档案物理安全。

3.2加强人员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明确岗位责任:设立专职档案管理员(或由财务人员兼任),明确其“收集-整理-保管-移交”的职责,避免因责任不清导致档案遗漏或损坏。同时,实行“谁经办、谁负责”的溯源机制,业务人员需对提交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强化培训与考核:定期组织档案管理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如《档案法》)、操作规范(如电子档案加密方法)、风险案例(如因档案缺失导致的审计处罚)等,提升员工的档案意识和专业能力。将档案管理合规性纳入财务部门绩效考核,对违规行为(如擅自销毁档案)进行问责。

3.3严格执行档案整理和鉴定程序

严格执行档案整理和鉴定程序是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可用性和长效性。在档案整理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应遵循科学、系统的整理流程,将收集的财务档案根据内容、性质和保存价值分类。只有通过合理分类,才能确保后续的整理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财务档案应根据其不同的类型,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财务报表等分别整理。分类之后,档案需要按照时间顺序、账目类别等展开排序,并为档案设定编号和标签,以便后续查找和管理。为了提高整理效率,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建立数字档案系统,形成完整的档案库。档案的鉴定工作是确保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鉴定,能够对档案的保存价值展开评估,判断哪些档案可以继续保存,哪些可以销毁。在档案鉴定过程中,应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结合档案的内容、历史价值以及法律效力等因素展开科学判断。对于过时且不再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档案,应严格按照规定实行销毁,以便腾出档案存储空间,确保档案管理的高效性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结束语

财务档案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石”,其重要性贯穿于经营决策、合规风控、权益维护等各个环节。通过完善制度、强化人员素养、推动数字化转型及优化流程,可实现财务档案的“安全保管、高效利用、全程可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数字化时代,企业需进一步打破“重业务、轻档案”的观念,将档案管理融入财务管理全流程,使其成为提升企业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孙春姝.财务共享中心对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探究[J].商场现代化,2021(16):157-159.

[2]徐伊莉.企业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电兵船档案,2021(02):54-55.

[3]张友明.基于共享环境的企业财务档案管理优化措施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4):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