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徐鸿毅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83002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钠的银白色、质软、密度小等物理性质,深入理解其与氧气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生成不同产物(Na₂O和Na₂O₂)的反应规律,以及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气和碱的本质;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反应类型;掌握氧化钠的碱性氧化物性质与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漂白性及供氧原理,能准确区分二者;了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在热稳定性、与酸反应速率等方面的差异,并掌握其相互转化的条件与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
观察“钠与水反应”实验中的“浮、熔、游、响、红”现象,培养学生敏锐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基于现象推断反应产物的分析能力;设计并实施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热稳定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控制变量、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小组合作讨论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路径,绘制知识网络图,提升归纳总结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知识系统化建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钠与水剧烈反应甚至爆炸的实验现象,强化学生对化学实验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了解过氧化钠在潜水艇、航天器中作为供氧剂的实际应用,感受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增强学习兴趣与社会责任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不断渗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核心化学观念,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科思维和价值取向。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钠与水、氧气的反应;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掌握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产物差异,深入理解钠与水反应的剧烈现象及其化学本质;重点学习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与漂白性,明确其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在供氧中的应用;同时系统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在热稳定性、与酸反应速率等方面的性质差异,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难点:钠与水反应的机理分析;过氧化钠的漂白性与强氧化性理解;Na₂CO₃与NaHCO₃的相互转化
学生对钠与水反应中“浮、熔、游、响、红”现象背后的物理与化学原理理解存在困难,需结合电子转移深入分析反应机理;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及漂白原理较为抽象,易与次氯酸混淆,需实验对比强化认知;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的相互转化涉及离子平衡,学生在书写方程式和理解条件方面易出错,需实验与情境引导突破。
三、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演示与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与科学思维;结合问题驱动法,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交流与协作;辅以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微观过程与危险实验,提升教学效率与安全性。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钠及其化合物
一、钠(Na)
1. 物理性质:银白、软、轻
2. 化学性质:
4Na + O₂ → 2Na₂O(常温)
2Na + O₂ → Na₂O₂(加热)
2Na + 2H₂O → 2NaOH + H₂↑
二、氧化物
Na₂O:碱性氧化物
Na₂O₂:淡黄,2Na₂O₂ + 2H₂O → 4NaOH + O₂↑
三、碳酸盐
Na₂CO₃:稳定,与酸反应慢
NaHCO₃:△→ Na₂CO₃ + CO₂↑ + H₂O,与酸反应快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钠与水反应”“碳酸盐热稳定性对比”等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结合问题驱动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反应本质,有效构建了“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维体系,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如控制变量法、对比分析法等,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反复强调钠的取用、切割及实验防护等安全规范,强化了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部分学生对钠与水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过程理解不够深入,反映出氧化还原知识基础薄弱,所以在后续教学中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复习与巩固,结合更多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微观粒子变化的思维模型,提升其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