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我的漆画《铭记—等你回家》引发的漆画在未回归文物文化价值传播中的创新

作者

王恒 邓军通讯作者

四川轻化工大学

引言:近年来国家未回归文物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大英博物馆就藏有超过 2.3 万件中国文物,其中不少是像《女史箴图》这样的稀世珍宝,这些文物的文化价值因身处异乡而难以被充分认知和传播。漆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其独特的材料特性与表现手法为文物价值重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漆画技法创新及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但将漆画与未回归文物主题结合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以袁溶提出的漆画意象性表现为理论基础,结合国际文物回归案例与漆画展览实证,探讨漆画艺术在未回归文物文化传播中的创新路径,以期为文物回归提供文化策略支持。

关键词:漆画、未回归文物、文化价值传播

1、漆画艺术与未回归文物的文化关联​

1.1漆画艺术的文化载体功能​

从根源上看,漆画姓“漆”,材料和工艺是漆画艺术的基础,没有二者的有机融合,创作便无从谈起[2]。但袁溶曾指出,其意象性表现能超越具象写实,传递文物背后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神。不同地域的漆画都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载体功能,例如,新会漆画以岭南风貌为题材,通过刻、堆、雕等工艺,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形象;福州漆画凭借独特的晕金技法,将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故事融入画面,如《端午赛龙舟》系列漆画,生动再现了福州地区端午时节的热闹场景,让观者能深切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氛围。这种特性使漆画成为未回归文物文化身份的 "视觉代言人"。​

1.2 未回归文物的文化身份困境​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 47 国博物馆藏有 167 万件中国文物,民间藏量更达其 10 倍。这些文物因战争劫掠、非法贸易等流失,面临文化语境剥离的困境。如圆明园兽首虽通过捐赠回归,但其文化内涵的完整传递仍依赖本土语境的重建。流失敦煌的佛像也是敦煌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失后脱离了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人们在研究也很难完整理解其在整个敦煌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文化身份变得模糊不清。​

1.3 漆画艺术在文物价值重塑中的优势​

索超研究发现,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漆画转化可增强文化认同感。例如,汉字纹样与书法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能唤起受众对文物历史背景的联想。漆画通过材料与技法的创新,可将未回归文物的碎片化信息转化为连贯的文化叙事。以兵马俑为例,市场上出现的用漆画工艺制作的兵马俑主题书签,采用了漆画的彩绘技法,将兵马俑的形象与秦代的文字、纹样相结合,人们在使用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兵马俑所代表的秦代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2、漆画艺术表现未回归文物的创新策略​

2.1 构成思维与意象表达的融合​

孙海洋提出的构成思维强调画面结构的动态平衡。在表现未回归文物时,可通过解构与重组文物元素,构建象征性视觉语言。例如,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灵感,运用漆画流动性表现文物历经沧桑的质感,通过蛋壳镶嵌技法模拟壁画剥落效果,传递 "时间层积" 的意象。通过这样的解构与重组,让观众更能感受到三星堆青铜面具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意象。​

2.2 蛋壳镶嵌技法在文物质感还原中的应用​

林金燕的研究表明,蛋壳的天然纹理与脆性特征适合表现文物的历史痕迹。在表现青铜器时,可通过蛋壳拼贴模拟铜锈的斑驳感;在表现瓷器时,利用蛋壳边缘的锋利感刻画开片纹路。这种技法将物质材料与文化记忆结合,使观众通过触觉联想感知文物历史。对于玉器而言,蛋壳镶嵌技法也能发挥独特作用。玉器历经岁月洗礼,表面会形成温润的包浆和细微的磨痕。蛋壳的天然纹理能很好地展现出玉器那种温润而古朴的感觉,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玉器的历史痕迹。​

2.3 数字技术与传统漆画的结合​

漆画展示功能研究指出,数字投影技术可增强漆画的叙事性。例如,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解析传统漆器构图、色彩与纹理特征,突破人工操作局限,实现复杂技法数字化重构[1]。可在展览中通过 AR 技术叠加文物原貌与漆画创作过程,构建 "虚拟 - 现实" 对话场景。这种创新形式已应用于西夏陵申遗展览,使观众直观理解文物价值。比如在展示以故宫流失文物为主题的漆画作品时,观众戴上 VR 设备,就可以仿佛置身于故宫的宫殿之中,漆画作品以虚拟的形式融入到故宫的场景里,观众既能欣赏漆画对文物的艺术表现,又能感受到文物原本所处的环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物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 VR 技术让观众 "参与" 到漆画的创作过程中,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

3、案例分析与实践验证​

3.1 国际文物回归案例中的漆画应用​

2025 年美国返还的 41 件文物通过漆画展览实现文化价值传播。设计师以 "归途" 为主题,运用漆画表现文物流散路径:以朱漆为底,蛋壳镶嵌构成地图轮廓,金箔点缀文物发现地。法国也曾有过类似的实践,在返还部分中国文物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漆画展览。通过漆画这种艺术形式,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了文物流失的历史和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意义,促进了文物文化价值的传播。​

3.2 漆画展览对文物认知度提升的实证​

数据表明,融合漆画与数字技术的展览使观众停留时间增加 40%。在 "国宝归来" 特展中,漆画作品《星河》通过蛋壳与银箔表现兽首的历史轨迹,配合 AR 技术还原圆明园场景,引发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 2 亿次。说明了漆画在提升文物认知度方面的显著效果。​

3.3 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当前实践面临材料成本高、技法传承不足等问题。对于材料成本高的问题,可以探索使用合成漆作为天然大漆的替代材料,合成漆与天然大漆有一定相似性,且成本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创作成本。在技法传承方面,国内多所艺术院校已开设漆画专业课程,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这些课程为漆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论​

综上所述,漆画艺术凭借其独特的文化载体功能、在文物价值重塑中的显著优势,与未回归文物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关联,为未回归文物的文化价值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将构成思维与意象表达相融合、运用蛋壳镶嵌技法还原文物质感以及结合数字技术等创新策略,漆画艺术能够生动且深刻地表现未回归文物,将其碎片化信息转化为连贯的文化叙事,增强公众对未回归文物的认知和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文政.AI赋能传统漆艺: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J].天工,2025,(23):102-105.

[2]孙海洋."构成思维:漆画艺术创作的新质表达."中国生漆 44.02(2025):23-26.doi:10.19334/j.cnki.issn.1000-7067.2025.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