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典文献学在基础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刘子豪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以目录、版本、校勘学为基础,以文字、音韵、训诂学为工具,可将经、史、子、集等中国古典学术融会贯通的传统学科。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中国古典学术的枢纽与集大成者,必然将对全社会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素质、涵养与价值观产生积极且宝贵的影响。本文将从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精神入手,分析中国古典学术与现代基础教育的契合点,让中国古典文献学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将古典文献学精神贯穿于基础教育之中的深远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深厚根基。如何有效地传承与弘扬这一宝贵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一系列战略举措,明确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教育各领域”。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石,无疑是传统文化播种、生根的关键阶段。
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全面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深入推进。语文、历史等人文社科课程的新课程标准,均将“文化传承与理解”“史料实证”“人文底蕴”等置于核心位置。这表明教育目标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了对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培养。然而,审视当下的教学实践,传统文化教育普遍存在“碎片化”与“浅表化”的倾向,流于简单的诗词背诵和故事讲述。这种重结论轻过程、重内容轻方法的模式,剥离了传统文化形成和确立的学术语境,使学生难以触及古典文本背后的生成机制与演变动态,从而无法真正培养起深层次的批判性思维与文化探究能力。
究其根源,一方面在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尚未完全更新,另一方面则在于缺乏一座连接高深学术与基础课堂的“桥梁”,而古典文献学正可扮演这一关键角色。它不仅是打开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钥匙,其自身所蕴含的版本、目录、校勘、辨伪、训诂等一套严密的方法论体系,更是训练逻辑思维、培养实证精神的绝佳资源。将文献学的思维方法“化整为零”地融入基础教育,并非要培养小文献学家,而是要传承“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有望根本扭转传统文化教育困境,引导学生在接触结论之前,先经历探索与求证,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度理解与内在认同。
二、古典文献学与基础教育相互交融的可行性
尽管古典文献学看似高深莫测,但其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具备坚实的理论、政策、资源和实践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从国家战略来看,对古典文献学与基础教育相融合是大势所趋。《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大古籍宣传推广力度……持续推进古籍进校园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古籍保护进校园”系列活动已经走进不少大学校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会在校园里接触和认识到古籍和古典文献学的魅力。
第二,从教育目标与导向来看,不少学科的教学目标已经与文献学精神有了共通之处。比如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历史“历史解释”等素养目标,与古典文献学注重文本、实证研究的学术精神高度重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典文献学并非枯燥知识的集合,而是一套强大的思维体系。它的核心要义之一在于“疑而后证”——版本校勘需比对异同、判断优劣,辨伪学需质疑作者、成书年代的真伪,训诂学需多方求证,避免望文生义。这一整套思维流程,是培养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的绝佳模式。
第三,从技术发展成果来看,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古典文献学进入校园、融入课堂的门槛。“识典古籍”“国学大师”等一大批免费开放的数字古籍平台,将过去深藏于图书馆善本库的珍贵文献转化为人人可及的电子图像和文本数据,学生可以轻松地感受古籍之美,技术手段让“纸上谈兵”变成了“直观体验”。同时,技术让文献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且可操作。例如,学生可以借助数字古籍资源,为一段简短古文做一次简单的句读和校勘,从而让以古典文献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可亲、可感、有趣。
古典文献学与基础教育的融合,上承国家战略,下应素养目标,外有技术支撑,内有实践萌芽。我们已然具备了“为何要融”的理由和“能够去融”的条件,需要提升的地方,主要是一条系统化的“如何来融”的路径,这恰恰是未来需要着力关注的方向。
三、让古典文献学精神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注入不竭动力
古典文献学与基础教育的融合,绝非将大学专业课内容简单下放,而是将其核心理念与方法进行“教育化转换”,使之契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与现有教育框架。这是一项需要系统规划、多方协同的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首先,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尝试融入古典文献学精神。清代桐城派学者提出,治学应注重“义理、考据、辞章”。对基础教育阶段而言,重视“义理”就是从古代典籍中挖掘道理,与现代学科教育结合,让学生涵养胸怀;重视“考据”就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重视“辞章”,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法,助力文化“两创”。
其次,通过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让学生有更丰裕的时间、更系统的机会接触古典文献学。学校可依托自身资源,开发如“汉宋《论语》注导读”“古籍装帧与修复体验”等系列校本课程,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让古典文献及其精神从“冷门绝学”变成为学生人处世的方法论,
同时,可以从教材升级入手,深化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语文教材的古诗文注释中,超越传统的字词释义,增加“文献学小贴士”;又如,在李白《静夜思》旁,增设“版本趣谈”栏目,简要介绍版本流变,引领学生思考。还可以在章节末尾附上简单易懂的解读与拓展导读,让更多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由此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古典文献学精神的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工具,不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厚植沃土、培养力量。
作者:刘子豪(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