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语言“活”起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余妃
浙江省武义县实验中学
【摘要】 语言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纽带,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而我们有很多的数学教师对课堂语言的重视不够,以至于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素质,体现出数学教师课堂语言的特色呢?我认为,主要是要抓好“六个性”——即科学性、精炼性、启发性、形象性、激励性、风趣幽默性。
【关键词】课堂语言 教学用语 数学语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否清晰,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判断、推理,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教师课堂语言是否严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
数学课堂语言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正确有效地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性的一种具有审美体验的语言技能活动,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最有效的知识信息载体。它是教师职业工作的基础,是师生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恰到好处的课堂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强教学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段深刻精辟的阐述,会令学生终身难忘;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会使学生信心倍增。课堂语言主要由数学教学语言与数学语言两部分组成,而数学教学语言又可分为数学用语和一般教学用语。
一、数学课堂语言应讲究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要求教师的课堂易语言必须科学规范,从而为学生全面准确地建立数学观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特别注意似是而非的词语讲解,如“和”与“或”,“抵消”与“消去”,“除”与“除以”等混在一起使用,对“都是”,“都不是”的区别不清楚。而且,教学用语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气息,如化简曲线方程,能通过标准方程及向量的平移得出,就不用坐标轴的平移,以免产生概念上的混淆和操作上的混乱。
二、数学课堂语言应讲究精炼性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空的制约,它要求教师的讲解必须是目的明确,有的放矢,有条不紊。东拉西扯,随意发挥,滔滔不绝,学生会无所适从,茫然不解,影响听课的情绪和效率,因此教师要树立惜话如金的意识,做到数学课堂语言精炼简明,言简意赅,句句有用。俗话说:“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如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可归结为“一设、二代、三解、四写”,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归纳为“一化、二移、散配、四解”;又如在写不等式解时,可用“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是无解”的口诀。这样通过简明扼要的课堂语言,不但可以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且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
三、数学课堂语言应讲究形象性
数学课堂语言在注意科学规范的同时还应注意追求形象直观,通俗易懂。教师可通过恰当的例子。确切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用学生熟知的,典型的事例来说明复杂的,抽象的事例。如有的教师把“方程”形似成“天平”,把“一对内错角的位置关系”形似成字母“Z”,“一对同位角的位置关系”形似成大写字母“F”,“一对同旁内角的位置关系”形似成大学字母“C”等等,数学课堂上教师妙趣横生的比喻,把数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不仅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明朗化,而且在加深学生记忆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
四、数学课堂语言应讲究风趣幽默性
数学课堂语言不仅要严谨准确,而且要既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风趣、幽默是语言的“调料”,是语言引力的“磁石”,可以活跃课堂气愤,启迪智慧,催化感情,如讲解正、余切函数图像时,分别称之为右上左下和左上右下的迪斯科集体舞(结合体态语言);在求轨迹方程后驱除杂点时,让学生扮演质量管理员“打假”。有些数学问题的答案凭直觉很容易发现,但学生用常规方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结果,于是教师用一句古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做总结。实践证明,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能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五、数学课堂语言应讲究启发性
数学课堂语言要科学规范,而教师上数学课时容易单刀直入,直捣主题,直接搬出定理和定义,这种方法往往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以课堂语言也要注重启发性。如讲三元一次方程解法时,可提问二院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思想(消化转元);讲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与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时,也可先提问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思想,诱发学生类似联想,引出新的消化转元。这样的课堂启发性语言可引起学生学生情绪激动,跃跃欲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便于掌握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又如在讲解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可用表格的形式启发学生自学例1:
1、设学生票张数为张? (你能完成表格吗?)
解: 设学生票有_________张,则售出全价票_________张
根据题意,得(方程)
解这个方程,得_________.
检验:_________适合方程,且符合题意.
答:这场演出学生票有_________张.
结论: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及其关系
②__________________:选择一个适当的未知数用字母表示(例x);
③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④__________________:求出未知数的值
⑤ 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
六、学生自主学习后得出了多种答案,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评价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获得了满足感,让学习也变得事半功倍起来。
让数学语言“活”起来,并非简单的语言形式变换,而是从“知识传递”到“思维唤醒”的教学理念升级。当教师打破符号与公式的冰冷外壳,用趣味化表达消解抽象壁垒、用情境化转换搭建理解桥梁、用互动化表达激活课堂参与时,数学语言便从知识载体转变为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钥匙”。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语言魅力的彰显不是额外的教学负担,而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核心路径。它能让学生从“畏惧数学”走向“亲近数学”,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最终实现知识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双重提升。未来,教师还需在教学中持续探索数学语言的创新运用,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优化表达策略,让“活”的数学语言成为点亮课堂、赋能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长效提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