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游戏化情境设计对幼儿园科学活动探究能力培养的作用研究

作者

王婷婷

肥城市湖屯镇第一中心幼儿园,山东肥城市,271600

摘要:本研究聚焦游戏化情境设计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应用,探讨其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促进作用。文章指出,科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依赖知识传授,更需借助趣味化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问题意识。通过分析实践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游戏化设计能够在活动中强化观察与操作体验,促进逻辑推理与思维训练,提升合作与交流能力。结论表明,游戏化情境是促进幼儿科学素养与探究能力成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游戏化情境设计;幼儿园;科学活动

引言

科学探究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关键目标,然而幼儿开展活动时往往因注意力难以集中且思维存在局限性,致使缺乏持续探究的动力,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模式在科学教育里难以契合幼儿认知发展需求,急需创新途径。游戏化情境设计聚焦趣味性、互动性和故事性,可打造契合幼儿心理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在快乐体验里自主发问并努力解决。本文从实践依据和作用原理两个维度,深入研究游戏化情境怎样推动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提供参考。

一、游戏化情境设计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实践基础

游戏化情境能在幼儿园科学活动里产生积极效果,原因是它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高度适配,幼儿生来就有好奇心,更愿意借助游戏去探究周围的世界,而科学活动着重的观察、比较和操作,可在充满趣味的环境里自然呈现。以“寻找小水滴旅行”活动为范例,幼儿借助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体会水循环的演变,进而得到科学探究的直观体验与基础认知[1]。

科学活动聚焦探究与体验目标,单一讲解式教学易对幼儿参与度形成限制,游戏化情境借助故事与任务的形式,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变成具体可操作的情境,让幼儿在真实互动里获得感性认知。在“浮沉现象”探索进程中,教师营造出“河流探险”的情境,指导幼儿投放不同物品做实验对比,逐步得出科学结论,这一过程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提高了探究的主动意愿和积极态度。

在此进程里,教师角色实现转变,不再是单纯进行单向知识传递的人,而是情境引导者与探索的组织人,经由任务分配、角色规划及互动指导,幼儿获得了提出问题、探寻答案的契机,渐渐养成科学问题意识与初步研究本领。游戏化情境不只是拓宽了科学活动的表现样式,还凸显了科学教育理念的实际应用意义,为幼儿在愉悦氛围中提升科学素养筑牢根基。

二、游戏化情境设计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机制

(一)通过趣味情境激发幼儿的科学问题意识

问题的产生是科学探究的开端,不过幼儿往往由于认知水平受限,缺少主动提出问题的自觉性,游戏化情境借助故事与任务的形式打造沉浸式体验,进而唤起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处于“森林探险”情境当中,教师把叶片上的露水、动物留下的足迹等自然现象化作任务线索,幼儿观察时便会自然提出“露珠为什么消失”“足迹从哪儿来”等问题,运用这种嵌入式设计,幼儿于情境中萌生提问动机,科学问题意识稳步形成,教师于该过程里充当引导者,要凭借悬念设置和任务驱动,促使幼儿把模糊的好奇转变为具体问题,且在提问过程中收获积极心理感受[2]。

充满趣味的情境可减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陌生与惧怕,传统讲解式教学里,提出问题大多是教师的事,而游戏化情境让问题带有故事性,幼儿更易融入情境并大胆表达。开展“水的旅行”游戏时,幼儿不但会追着问“水为什么会变成云”,还会进一步探究“云又是怎么变成雨”这类更高层次的问题,此类问题链条,体现了科学探究能力的逐步深化,趣味情境不只是兴趣的诱发点,更是促成幼儿科学问题意识产生的核心机制。

(二)借助互动与合作培养幼儿的观察与实验操作能力

科学探究关键在于观察和操作,不过幼儿独立做实验时往往缺少方法和耐心,游戏化情境可借助互动与协作,把实验变成由任务驱动的探索流程。在“建造小桥”这一情境下,教师借助团队任务,让幼儿对不同材料进行尝试,对比结构的稳固性,幼儿操作时既感受成功喜悦,又在反复尝试修正中掌握观察验证方法,合作机制的引入,促使每个幼儿在分工中担负起责任,且凭借交流达成多维度信息理解。

互动性促进了科学探究持续性的增强,幼儿在和同伴比较、讨论时更易集中注意力,还能在交流中矫正观察偏差。幼儿在“磁铁寻宝”游戏里,幼儿经过持续实验并交流成果,逐步掌握磁性规律,教师应在这一阶段及时介入,助力幼儿归纳观察要点与实验流程,让合作探究转化为系统的科学经验,互动与合作不仅增强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参与,还赋予幼儿在实践中学习科学方法的契机,最终带动其观察和操作能力稳定上升。

(三)在规则设定与反馈中强化幼儿的逻辑推理与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不仅需要幼儿具备观察和操作能力,还需在此基础上开展推理与思考,游戏化情境借助规则设置和即时回应,为幼儿营造了逻辑思维的训练空间。在“科学闯关”环节,教师布置难度循序渐进的任务,要求幼儿根据前一次实验的结果去推导下一步的操作,这种任务链既促进了幼儿因果思维的发展,还助力其在系列实验里构建逻辑关联,特别是规则的设立,促使幼儿在约束条件下探寻最优解法,由此激发其思维的灵活度与创造力[3]。

反馈机制对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同样极为关键,即时反馈可助力幼儿检验推理是否正确,还能让其在犯错时修正思维。开展“沉浮实验”时,要是幼儿的预测出现偏差,教师要引导他们对比不同物体的特性,再度思考缘由,以便在对比与修正间慢慢形成科学合理的推理模式,这种凭借规则与反馈实施的教学,既增强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助力其在科学探究里构建思维的自我调节机制,为后续难度更高的探究活动筑牢根基。

结论

游戏化情境设计在幼儿园科学活动里具备明显的教育价值,它以趣味性为手段引发问题意识,依靠互动协作增强观察与操作技能,借规则和反馈增进逻辑推理与思维素养,整体促进探究能力进步。游戏化设计拓展了科学教育的实施途径,还为幼儿科学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支撑,未来教学要聚焦游戏化和科学探究的深度结合,构建系统化实施途径,促进学前科学教育不断优化创新。

参考文献

[1]管程玉,陈金亮.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障儿童游戏化学习产品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5,(03):38-41.

[2]马秀麟,田淑敏,多强,等.面向在线学习孤寂感纾解的游戏化学习情境设计与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30(08):95-106.

[3]严宝平,张捷.幼儿教育游戏化应用中基于情感培养的情境化设计[J].艺术教育,2018,(02):73-74.

作者简介:王婷婷,1985年6月,性别:女,籍贯:山东省肥城市,民族:汉,学历:大学,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