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李雪冬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长春 130022

摘要: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入探讨美丽乡村建设路径。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可持续发展等核心内涵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指导意义,剖析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治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生态破坏、发展方式粗放、治理主体单一等。进而从树立生态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完善治理体系等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设路径,旨在促进乡村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路径,不仅有助于解决乡村发展中的生态困境,还能促进乡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

1.1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1],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利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但这种改造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属性,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1.2 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生态可持续发展,认为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要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能过度开发和掠夺自然资源。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为后代子孙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采和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警示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 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当前部分乡村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农业生产方面,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一些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破坏了乡村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部分乡村面临工业污染转移的问题,工业废渣、废气、废水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威胁。

2.2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许多乡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一些乡村盲目引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却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产业结构,难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部分农民为了增加收入,过度开垦土地、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等问题。

2.3 乡村生态治理体系不完善。乡村生态治理体系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政府在乡村生态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另一方面,村民作为乡村生态治理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较低,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此外,社会组织、企业等在乡村生态治理中的参与度不高,尚未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格局。一些乡村虽然制定了环保规章制度,但缺乏有效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义

3.1 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思想,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指导我们认识到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明确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则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基础,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2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助于在乡村地区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通过宣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能够提高村民的生态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从而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引导乡村干部和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制定发展规划和决策时,充分考虑生态因素,推动乡村经济的绿色转型。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4.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村民生态意识。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利用农村文化礼堂、村民学校等场所,举办生态环保知识讲座、培训和展览,向村民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和法律法规。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张贴宣传标语、播放环保主题影片等方式,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氛围。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农村中小学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意识和环保习惯,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和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风尚。

4.2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种植、养殖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利用农作物秸秆制作有机肥、发展沼气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结合乡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绿色产业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绿色产业。

4.3 完善乡村生态治理体系,强化政府在乡村生态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规范。加大对乡村生态治理的投入,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如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提高村民在生态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村民参与生态治理的机制,如村民议事会、环保志愿者组织等,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决策、监督和治理行动。对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村民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引导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生态治理。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正视当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以及生态治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乡村生态治理体系等措施,促进乡村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