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
刘泽锋
广州竞远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10640
摘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的加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CII)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复杂和隐蔽,传统防护体系面临巨大挑战,本文旨在分析当前CII网络安全保护面临的核心挑战,并从技术、管理、法规与协同维度,探讨构建纵深防御、主动免疫、持续进化的综合防护体系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
引言:当前,全球已进入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时代,能源、金融、交通、水利、公共卫生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支撑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底座”和“命脉”,如何构建一个强韧、智能、可信的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上升为至关重要的国家战略议题[1]。
一、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核心挑战
(一)攻击面急剧扩大
物联网设备、工业控制系统及云服务架构的泛在化连接,导致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体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系统之间交互依赖关系日益复杂,形成难以精准定义的动态运行疆域,传统安全模型所依赖的物理或逻辑边界彻底消弭。每一个纳入网络的设备、接口乃至微服务单元,均可能因未知漏洞或配置疏漏,成为攻击者突破全局防御的关键切入点。这种攻击面的无序扩张远超当前安全防护体系的覆盖能力,使得基于外围加固的经典策略在本质上失效。即便核心区域部署着严密防护,边缘节点或供应链环节的微小缺陷亦足以引发系统性失守。更严峻的是,攻击媒介与路径的高度多元化,迫使防御者需构建无差别监控能力,此要求与有限的资源和技术储备形成尖锐矛盾[2]。
(二)威胁形态高级化
国家级行为体或高度组织化的攻击集团持续投入巨大资源,专注于开发未知漏洞、定制化恶意代码及精密的社会工程攻击链。这类威胁具备极强的隐蔽性、持久性及目标导向特征,可在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受害环境中潜伏数月乃至数年,进行横向渗透和数据窃取。其攻击链设计通常针对具体防护体系的特性量身定制,完美规避基于已知恶意特征或行为模式的常规检测手段。攻守双方在资源投入、技术储备及攻击窗口期上的不对称性被急剧放大。攻击者可承受漫长探测与试错过程,而防御者必须在近乎实时的响应压力下确保零遗漏。更核心的困境在于,此类威胁通常不触发传统的告警阈值,迫使防护体系从“特征识别”向“异常行为感知”跃升,对态势感知深度与响应精度提出几乎不可企及的要求[3]。
(三)供应链安全风险突出
关键基础设施广泛采用全球化供应链提供的软硬件组件与开源框架,其透明度和安全可控性显著弱化。底层芯片、操作系统模块或通用开发库中潜藏的后门逻辑、未声明功能或高危漏洞,可能在漫长供应链环节中被任何一级参与者蓄意或无意植入。由于开发过程与使用者物理隔离且涉及多重商业主体,此类风险的溯源分析几乎不可能彻底完成,形成难以察觉且无法精准修复的“暗疮”。开源代码虽具可审查性,但其海量、频繁迭代及分布式维护模式使得实质性安全审计形同虚设。即使发现漏洞,设备嵌入式系统中固件的远程修补能力受限,大量老旧设备甚至已无法获得供应商支持,实质上在全球互联的设施中,被动植入了大量非自主可控的战略性风险节点。
(四)安全能力发展不平衡
不同行业领域的基础设施运营者在安全投入强度、防护体系成熟度及专业团队建设水平等方面呈现出巨大落差。部分高度市场化的行业迫于短期盈利压力,安全支出常处于严重不足状态;而具有垄断特征或战略属性的基础设施运营方虽资源充沛,其技术堆栈复杂性与业务连续性要求也导致防护手段升级困难。地域性和机构规模差异进一步加剧这一失衡。中小城市的基础保障设施或地方性运营单位普遍缺乏必要的威胁情报来源、监测分析工具及攻防对抗专业团队。在缺乏强制性与精细化行业标准引导下,薄弱环节运营方往往选择满足最低合规底线作为实践目标,这种系统性短板意味着威胁可轻易选择防御最脆弱环节实现突破,并通过设施互联性放大影响至整体安全生态链,使得强化系统性韧性的努力在实际层面遭遇结构性阻力[4]。
二、提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策略
(一)技术维度:打造纵深防御与主动免疫体系
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攻击面泛化与高级威胁渗透风险,必须构筑融合零信任理念的动态纵深防御体系。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全网推行“永不信任,持续验证”机制,对访问主体实施细粒度身份鉴权与环境感知评估,通过动态权限控制有效切断攻击者横向移动链条。在防御纵深建设层面,需沿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传输、计算节点、应用服务及数据存储四层架构,综合部署微隔离、自适应访问控制、内存安全防护及数据流转监控等互补性技术屏障。特别要强化面向工控设备等存量老旧系统的安全加固方案,弥补其原生防护能力不足的缺陷。同时,构建基于多源威胁情报与AI分析的主动狩猎体系,通过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全流量日志的深度行为建模,实现未知威胁的早期识别与自动响应(SOAR),该技术栈需具备实时攻击路径阻断能力,在威胁触及关键业务核心前将其压制在扩散萌芽阶段。
(二)管理维度: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治理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需要超越技术层面的系统性管理变革,深化“三化六防”治理模型的落地实践,将实战化演练、体系化建设与常态化运营深度结合。运营机构须将动态防御要求纳入系统规划环节,在建设阶段同步部署纵深检测能力,并在运行周期持续开展有效性验证。在供应链治理领域,建立覆盖设计、开发、交付、运维环节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专用组件安全基准。实施强制性的源代码审计与二进制成分分析(SCA),对核心嵌入式设备芯片固件进行物理级安全检测,确保技术栈底层可信。
(三)法规与协同维度:凝聚国家与社会合力
在制度保障层面,加速关安全保护条例的细则转化,针对能源、金融、交通等不同关键领域制定差异化的强制性安全基线要求与技术指南。推动构建跨域联动的防御责任体系,明确运营者在威胁响应、事件通报中的法律义务。重点建设国家级信息基础设施威胁情报枢纽,通过区块链等可信技术打通行业壁垒,实现APT组织工具特征、漏洞利用手法等核心情报秒级共享。该平台应具备基于攻击链模型的威胁推演能力,向特定区域或行业的信息基础设施运营方提前推送定制化预警。
结语:
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是一项复杂、长期且极具挑战性的系统工程,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将风险降至绝对零是一个指引性的终极目标,须坚持技术防护与管理治理并重,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协同,法律强制与标准引导并举,通过构建一个技术先进、管理高效、协同联动的动态综合防护体系,才能持续提升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韧性,有效应对不断演进的网络空间威胁,为国家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筑牢坚实的安全根基。
参考文献:
[1]国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论坛在澳门举行[J].科技创新与品牌,2025,(07):7.
[2]郭涛.抓好“重中之重”,守好“神经中枢”,切实筑牢国家网络安全防线——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体系和能力建设实践[J].中国信息安全,2023,(09):21-24.
[3]鞠铖,付玲.切实提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J].中国电信业,2022,(08):64-65.
[4]王惠莅.切实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8,(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