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角色融合视域下播音主持与编辑记者的职业认同感差异及弥合路径

作者

贾洪双

榆树市融媒体中心(榆树广播电视台)

摘要: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打破了传统传媒业的角色壁垒,播音主持与编辑记者的职业边界逐渐模糊,形成“采、编、播、评”一体化的角色融合态势。职业认同感作为个体对自身职业价值、角色定位及社会意义的认知与情感体验,直接影响从业者的职业态度、工作效能及行业归属感。在角色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与编辑记者因职业传统、能力要求及工作场景的差异,其职业认同感呈现显著分化,这种差异不仅可能阻碍角色融合的进程,还可能导致职业倦怠、人才流失等问题。因此,探究两者职业认同感的差异表现、成因及弥合路径,对提升传媒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推动媒体融合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角色融合;播音主持;编辑记者

二、角色融合视域下播音主持与编辑记者职业认同感的差异表现

(一)职业价值认知的差异

播音主持的职业价值传统上与“传播者形象”“公众影响力”绑定,强调通过语言表达、情感传递实现信息的有效触达,其职业认同感多源于受众反馈、社会关注度及个人形象塑造。在角色融合中,尽管需参与采访、编辑等工作,但多数从业者仍将“出镜传播”视为核心价值,对“幕后工作”的价值认可度较低。

编辑记者的职业价值则根植于“内容生产”“真相挖掘”,注重通过深度调查、客观报道实现社会监督与信息传递,其职业认同感更多依赖稿件质量、新闻影响力及专业权威性。在角色融合中,部分编辑记者对“出镜展示”存在抵触,认为过度强调“镜头表现”会稀释内容的专业性,导致职业价值认知冲突。

(二)角色适应能力的差异

角色融合要求从业者具备“一专多能”的复合能力,但播音主持与编辑记者在角色适应上呈现明显分化。播音主持因长期专注于语言表达与镜头表现,在转向“采、编”工作时,常面临新闻敏感性不足、采访技巧欠缺等问题,导致角色转换中的挫败感,进而削弱职业认同感。

编辑记者虽具备扎实的采写功底,但在面对“出镜播报”时,往往因语言表达不够流畅、镜头表现力不足而产生焦虑,部分从业者将“出镜”视为“非专业要求”,对角色融合的适应性较差,形成职业认同感的“被动下降”。

(三)职业发展预期的差异

职业认同感与个体对职业发展的预期紧密相关。播音主持在角色融合中,更关注“多元化发展”,如向新媒体主播、跨界KOL转型,其职业预期偏向“流量导向”“个人IP塑造”,若媒体机构未能提供相应的发展平台,易产生职业迷茫。

编辑记者的职业发展预期则更侧重“专业深耕”,希望通过深度报道、调查 journalism 提升行业地位,对“流量化”“娱乐化”的角色融合存在排斥,若被迫参与过多非专业领域的工作,会因职业发展路径偏离预期而降低认同感。

三、职业认同感差异的成因分析

(一)职业传统与角色惯性的影响

传统传媒业中,播音主持与编辑记者的分工明确:前者属于“台前”角色,强调“传声”功能;后者属于“幕后”角色,专注“内容”生产。这种长期形成的职业传统造就了不同的角色惯性,使从业者在角色融合中难以快速打破思维定式。例如,播音主持对“形象管理”的职业惯性可能使其忽视内容生产的深度,而编辑记者对“客观中立”的坚守可能使其排斥镜头前的“个性化表达”,这种惯性直接导致职业认同感的差异。

(二)媒体融合下能力要求的失衡

媒体融合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呈现“全能化”趋势,但部分媒体机构在推动角色融合时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过度强调“跨界能力”而忽视专业根基的巩固。例如,要求播音主持盲目参与深度调查,却未提供系统的新闻采写培训;要求编辑记者频繁出镜,却缺乏语言表达与镜头表现的指导。这种能力要求的失衡导致两类从业者在角色转换中频繁遭遇挫折,加剧职业认同感的分化。

(三)职业评价体系的模糊化

传统职业评价体系中,播音主持的考核侧重收视率、受众满意度;编辑记者则以发稿量、稿件获奖情况为核心指标。角色融合后,评价体系未能及时调整,出现“双重标准”或“标准缺失”的问题:播音主持的采访稿件质量与出镜表现难以平衡评价,编辑记者的出镜效果与内容深度缺乏统一标准。这种模糊化的评价体系使从业者对自身职业表现的认知产生偏差,进而影响职业认同感。

四、职业认同感差异的弥合路径

(一)构建差异化能力培养体系,强化职业适应力

针对播音主持与编辑记者的职业短板,设计“精准补位”的培养方案:为播音主持开设新闻采写、调查方法等课程,通过跟岗实践提升内容生产能力;为编辑记者提供语言表达、镜头表现等培训,结合模拟出镜增强临场应变能力。同时,建立“师徒制”互助模式,鼓励两类从业者跨角色交流,在实践中打破能力壁垒,通过“胜任感”的提升强化职业认同感。

(二)完善多元化职业评价机制,明确价值导向

建立“专业根基+融合能力”的双维度评价体系:对播音主持,既考核出镜传播效果,也关注其参与的内容策划、采访质量;对编辑记者,既评价稿件专业度,也认可其在融合报道中的出镜表现。引入“受众反馈+同行评议+自我评估”的多元评价主体,避免单一指标对职业价值的误判,让从业者在清晰的价值导向中获得认同感。

(三)塑造协同化职业发展生态,拓宽成长空间

媒体机构应搭建“角色流动”平台,允许从业者根据兴趣与特长在播音主持、编辑记者岗位间灵活转换,如设立“融合报道专项团队”,让两类角色共同参与选题策划、执行与传播,在协作中理解彼此职业价值。同时,为不同职业倾向的从业者规划差异化发展路径:支持播音主持向“内容型主播”转型,鼓励编辑记者成为“专家型出镜记者”,通过“个性化成长”增强职业归属感。

(四)强化职业伦理共识教育,凝聚行业认同

在角色融合中,需以职业伦理为核心凝聚共识:通过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强调无论“台前”还是“幕后”,传媒从业者的核心使命都是“真实传播、服务公众”。引导播音主持认识到内容质量是传播效果的根基,编辑记者理解出镜传播是扩大内容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在共同的职业伦理框架下消解认知差异,形成“协作共赢”的行业认同。

五、结论

角色融合是媒体融合时代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播音主持与编辑记者职业认同感的差异,本质上是传统职业思维与新型职业要求碰撞的结果。弥合这种差异,需从能力培养、评价机制、发展生态及伦理共识等多维度发力,既要尊重两类职业的专业特性,又要推动其在融合中找到价值平衡点。唯有让从业者在角色转换中获得清晰的价值认知、足够的能力支撑及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实现职业认同感的协同提升,进而为传媒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昌凤, 王宇琦.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与角色焦虑[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0(06):5-21+126.

[2] 喻国明. 传媒业转型中职业共同体的重构逻辑与路径[J]. 新闻大学, 2021(03):1-12+118.

[3] 方师师, 黄楚新. 角色融合与身份重构: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转型研究[J]. 国际新闻界, 2019(09):6-27.

[4] 陆地, 高菲. 中国播音主持行业发展报告(2022)[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5] 李良荣, 张宇泽. 新闻学导论(第六版)[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

[6] 邓明. 职业认同的建构:基于新闻编辑记者的质性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08):120-125.